釋放資料要素價值,從十四五規劃看大資料基礎軟體的機遇

qing_yun發表於2022-04-18

驚蟄到,春雷乍動,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在驚蟄前後,俄烏戰爭所引發的對俄羅斯的科技制裁給中國軟體從業者帶來了別樣的驚雷:科技有國界,自主可控當自強。

在數字經濟越來越重要的今天,關鍵數字基礎設施“卡脖子”的陰影就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這不由讓人感念國家對科技自主可控的重視與推動,去年11月份以來相繼釋出的各項“十四五”規劃,包括《“十四五”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十四五”大資料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作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細化,在國家政策層面指引著如何在十四五期間“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發展與落地。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2022年將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提升關鍵軟硬體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釋放資料要素潛力。政策的支援無疑為國內軟體從業者吃了定心丸,科技巨頭對俄羅斯的制裁或許會加速國產基礎軟體的發展速度,但我們也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機遇與挑戰並存。

本文接下來將以數字經濟中關鍵核心的大資料基礎軟體為例,對國產基礎軟體的機遇與挑戰進行探討。

“十四五”規劃為大資料產業吃定心丸

2021年11月,工信部《“十四五”大資料產業發展規劃》,立足推動大資料產業從培育期進入高質量發展期,在“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產業規模 1 萬億元目標基礎上,提出到 2025 年,大資料產業測算規模突破 3 萬億元的增長目標,創新力強、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現代化大資料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這足以說明國家層面推動實現大資料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決心,《“十四五”大資料產業發展規劃》強調,資料是新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資料是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是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大資料產業是以資料生成、採集、儲存、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啟用資料要素潛能的關鍵支撐,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引擎。

在資料是新石油成為共識的時代,大資料軟體尤其是大資料基礎軟體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期戰爭陰影下Oracle、SAP等科技巨頭紛紛暫停在俄羅斯服務,給了所有人當頭棒喝,唯有實現關鍵基礎軟體的自主可控才能實現國內大資料產業的長久持續發展,把握住數字經濟發展的先機,“卡脖子”要不得。

在時代機遇下,一批專業的軟體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比如,以星環科技為代表的專業軟體公司專注於大資料領域,在大資料基礎軟體領域堅持自主研發創新,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已獲授權境內專利 75 項(其中發明專利 72 項),境外專利 6 項。公司推出了迎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贏得了市場認可。

不過,我國大資料產業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有機遇也有挑戰。

國內大資料產業挑戰與機遇

根據Wikibon、沙利文研究相關資料,全球大資料市場規模有望在 2024 年超過 800 億美元,2019 至 2024 年複合增長率約為 11.8%。隨著硬體成本的下降以及軟體附加值的提升,預計未來全球大資料市場中硬體及服務收入貢獻佔比將逐漸減少,軟體將超過服務和硬體,成為全球大資料市場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中國大資料市場在過去五年間經歷快速增長,整體市場規模增長速度快於全球整體市場。2019 年,中國大資料市場規模達到 627 億元,2015-2019 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1.9%。其中,中國大資料軟體市場將在未來五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整體軟體市場規模將在 2024 年達到 492 億元,2019-2024 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27.5%。

巨大的市場前景來自於資料的價值,正如數學家Clive Humby所說,資料是新的石油。像石油一樣,資料是有價值的,但石油如果沒有經過提煉,它就不能真正被使用。它必須被改變成氣體、塑料、化學品等,以創造一個有價值的實體,推動有利可圖的活動。因此,必須對資料進行分解、分析,使其具有價值。

如今資料已經成為與土地並列的五大生產要素之一,如何真正釋放資料要素價值指導企業經營決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還面臨著挑戰,《“十四五”大資料產業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國家資訊化規劃》都將釋放資料要素價值作為重要課題。

國內企業資料準備和數字化程度相對落後於歐美國家,資料底子薄弱,大資料基礎軟體是築牢資料底子的關鍵支撐。隨著業務場景越來越複雜多元,結構化、半結構化、非結構化資料不斷增多,非結構化資料逐漸成為主流,對資料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功能、效能、彈性、實時性等多方面更強大的大資料基礎軟體,為新時代的大資料基礎軟體廠商帶來歷史發展機遇。

當前在一些核心領域,國外產品擁有優勢。比如資料庫方面,國外資料庫產品憑藉先發優勢、成熟的技術、完善的生態體系在國內佔據了資料管理軟體的主導地位。根據賽迪顧問釋出的《2019-2020 年中國平臺軟體市場研究年度報告》,以 Oracle、微軟、IBM、SAP、Teradata 為代表的國外傳統資料庫廠商佔據了70%以上的中國資料庫管理系統市場份額。在分散式、NoSQL、多模型、雲原生等新興大資料技術方面,國外也湧現了一批代表性企業包括 Cloudera、Snowflake 、MongoDB、Elastic等。而不同公司的資訊系統及資料管理情況差異較大,資料的遷移成本相對較高、時間週期相對較長,增加了資料庫相關軟體的國產替代難度。

一切都在好轉,一方面,自主可控需求下的國產化浪潮不斷髮展。另一方面,業務場景複雜多元化發展,以及資料技術的迭代演進,使得一些傳統大資料軟體產品和架構出現瓶頸,這為國內大資料廠商帶來了機會,在雲端計算、分散式、IoT等新技術推動下,國內大資料基礎軟體廠商基本與國外廠商站在同一起跑線,有了一戰之力,甚至實現換道超車,使替代成為可能。

大資料如何釋放資料要素價值?

把大象裝入冰箱總共分三步就可以,而資料從產生到產生價值推動業務發展就需要更多步驟,也需要大資料產業中資料生成、採集、儲存、加工、分析、服務全產業鏈的通力合作。

經歷十多年的資訊化洗禮,國內企業資訊化水平不斷提升,但是不同時期積累的IT系統資產也導致了資料孤島、多源異構等問題。打通企業的奇經八脈,讓資料釋放應用的價值,並非一日之功,需要在資料的整合、儲存、治理、建模、分析、挖掘和流通等資料全生命週期的所有環節下功夫,實現資料全生命週期的管理和利用。

國內企業資料底子薄弱,發展不均衡,數字化參差不齊,星環科技在服務客戶時對此深有感觸。作為大資料基礎軟體供應商,星環科技圍繞資料全生命週期提供基礎軟體及服務,實現“一站式”資料管理解決方案。從底層大資料平臺到各類資料庫,再到人工智慧平臺,可以覆蓋不同資料底子企業的需求,相互獨立的子產品產品化程度較高,應用相對靈活。其中,分散式分析型資料庫 ArgoDB和分散式交易型資料庫 KunDB正在一些核心系統積極進行國產化升級替代,且憑藉統一的 SQL 引擎架構優勢,在資料庫層做了深入的融合,更方便資料的調取和流通。

隨著資料要素市場化發展,資料流通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只要打通企業內部的奇經八脈,還要打通行業資料的任督二脈,國家各地區正在搭建資料交易所承載了資料流通的使命,在去年11月25日,上海資料交易所揭牌成立,包括星環科技在內首批簽約數商參與其中。而隨著《資料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等法律的釋出實施,資料流通中的合規問題更為突顯與重要,今年315晚會也重點提到了資訊保安、資料隱私問題。面對這些安全、合規挑戰,星環科技推出了包括資料商城 Foresight、隱私計算平臺 Sophon FL等在內的資料要素流通工具集,該工具集為資料資源方和資料消費方提供一系列的資料安全防護和隱私計算的能力,在各方資料不出域的前提下,提高資料流通參與方在資料儲存、傳輸、釋出、分析和聯合建模等各個環節的安全保障。

大資料基礎軟體是數字經濟的基礎支撐,釋放資料要素價值更需要將基礎打牢,大資料基礎軟體供應商的好時代來了。而企業想要實現釋放資料要素價值指導經營決策,除了引入大資料技術與服務,更重要的是培養資料意識,讓企業的流程、文化與組織契合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內外兼修,方能長遠。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25873/viewspace-288754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