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國際獨立醫學期刊《內科與急診醫學》釋出的最新研究指出,許多聲稱電子煙對公共衛生健康有害的研究都存在多項嚴重缺陷。這些方法滯後、表述有誤、結論草率又誇張的不靠譜研究被廣泛引用並誤導公眾,需要“儘快糾正”。

圖:論文發表於《內科與急診醫學》

研究由兩位全球知名的控煙專家——公共衛生專家Cother Hajat 和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加快菸草減害卓越中心(CoEHAR)創始人Riccardo Polosa 主導。二人領導的研究小組共選取了全球被搜尋、引用最多的24篇電子煙相關論文,將其按研究主題分為以下3類:

電子煙危害巨大

這些研究開頭就出錯

研究電子煙如何影響使用者身體健康,要先掌握使用者的基礎資訊,如之前是不是菸民、用電子煙多久了、頻率高不高等。Cother Hajat和Riccardo Polosa共分析了4篇相關論文,結果發現,竟沒有一篇考慮以上因素。在這些研究中,30天內用過至少1次電子煙就算使用者,於是,一個30天內只用過幾次電子煙的人(之前是菸民)出現呼吸道症狀,即可用來“證實”電子煙對呼吸道有害。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2019年曾釋出一篇研究論文,稱吸電子煙導致心肌梗塞。後來該論文因存在重大失誤被撤回,原因是其調研物件用電子煙之前就是心肌梗塞患者。但資料顯示,這類研究至今依然在被廣泛傳播和引用,誤導公眾。

電子煙不能幫菸民戒菸

這些研究的操作不公平

很多研究稱電子煙不能幫菸民戒菸,這些研究普遍有兩大問題。第一,僅談戒菸成功率,不談戒菸意圖。有些想戒菸的菸民,如果不是換了電子煙,可能早放棄戒菸了;還有些菸民沒想戒菸,只是用著用著電子煙就不再用捲菸了。Riccardo Polosa指出,電子煙支撐著菸民願意不斷嘗試戒菸,這非常值得稱讚,很多研究卻對此隻字不提。

第二,調研物件的選擇太侷限。以2015年英國的一項研究為例,當時電子煙已開始在英國流行,已有菸民通過電子煙戒菸。研究卻排除了這些使用者,因為他們要研究“菸民”。可他們選的菸民是否本來就不易接受電子煙呢?(如果能接受早就換了)這種調研實在有失偏頗。

電子煙有“入門效應”

這些研究結論下得太草率

在24篇論文中,稱電子煙有入門效應的尤其不可靠。Cother Hajat強調,研究應該以資料為基礎,而不是過分危言聳聽。然而,這些稱電子煙有入門效應的研究結論卻多是預測性的,如“用電子煙的人未來有可能吸菸”;言辭多是過度誇張的,如“長此以往電子煙一定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

即使有資料支撐,有些研究的結論也不成立。《美國醫學學會雜誌》曾在2016年釋出一項研究,稱有資料表明電子煙誘導青少年吸菸。但事實上,很多青少年都是先成為菸民,再成為混用捲菸和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而在接受調研期間,他們只是恰巧先用了電子煙,後用了捲菸而已。

總之,任何研究都不能僅憑片面的資料和主觀的預測來斷言電子煙有入門效應。關於這一主題,學術界仍有太多環節要證明,太多干擾項要排除,太多定義要明確,不能輕易下結論。

圖:Riccardo Polosa也是一位慢阻肺領域的知名專家

 

據外媒報導,研究小組已將發現的問題反饋給相關論文的作者。“政策制定者不該以這些有缺陷的研究為依據。我們在論文中提供了改進建議,希望能在未來提高電子煙及菸草減害領域的科學研究質量。”Cother Hajat說。

 

“令我驚訝的是,如此低質量的研究竟然會通過知名科學期刊的審查。”Riccardo Polosa說:“更重要的是,這讓菸民不願改用危害更小的電子煙。我們也藉此呼籲公眾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關於電子煙的研究報導,畢竟事實證明,一些‘科學’研究根本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