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落下帷幕,隨著各家車企的產銷資料出爐,2021年中國汽車產業的成績單也正式揭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汽車生產與銷售分別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3.8%。

其中,汽車出口表現出色,年度出口首次超過200萬輛,實現了多年來一直徘徊在100萬輛左右的突破;中國品牌汽車受新能源、出口市場向好帶來的拉動作用,市場份額已超過44%,接近歷史最好水平。

整個產業過去一年持續面臨全球疫情蔓延、國內疫情散點爆發、晶片短缺等挑戰,但能實現增長:

一方面得益於前兩年中國市場基數較低;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中國自主品牌和汽車出口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奮發的中國車企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回顧2021年中國車企產銷量,覆盤之餘,得以窺見中國車企的風雲際會。

南方系車企,橫掃中國車市

億歐汽車發現,位居全年銷量前三名的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和長安集團,分別地處上海、武漢和重慶,均為南方系車企。

從銷量來看,上汽集團的成績最為亮眼,以2021年全年總銷量546.4萬輛的成績,第16次榮登中國車企汽車銷量榜首,超過了第二名東風汽車(277.5萬輛)和第三名長安汽車(230.1萬輛)的總和。

上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也達到73.3萬輛,位居新能源銷量榜首。

在中國頭部上市車企的銷量排名中,北方系的長城汽車、一汽解放表現尚可,但不可置否的是,南方系車企幾乎壟斷了中國車市。

這與南方是中國經濟重心脫不開關係。高銷量車企所在的城市均為萬億級GDP城市,如上海、武漢、重慶、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早已步入萬億級GDP城市俱樂部。

由於政策的開放扶持,南方市場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上激發了經濟活力,使得經濟發展突飛猛進。

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工業之一,中國汽車產業逐步向交通體系發達、經濟體系活躍的南方遷移,並在南方市場中形成了穩定健全的汽車供應鏈,與海外市場建立了高頻互信的合作關係,促使中國汽車產業在南方市場迸發了活力。

車企的表現也與城市的經濟發達程度或存在正向的線性關係。

強大的汽車工業同樣是經濟實力的重要佐證。未來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的崛起,多依賴於經濟活力較強的南方車企,而在國內國外雙迴圈的大環境下,南方車企也勢必突出重圍,推動汽車工業走向海外。

一哥嫡子當家,黑馬跑贏大盤

上汽集團以總銷量546.4萬輛的成績穩坐第一名,儘管比2020年下降了2.5%,但還是沒能撼動其老大哥的位置。

上汽集團的銷量表現,很大程度得益於自主品牌。2021年上汽自主品牌銷售285.7萬輛,在總銷量中佔比達到52.3%,首次超過一半。

一向依靠大眾、通用的上汽集團,如今扶持的自主品牌呈現崛起之勢,頗有嫡子當家的風範。

億歐汽車瞭解到,在上汽集團的自主品牌中,榮威和MG品牌合計銷量約為80萬輛。上汽通用五菱2021年銷量166萬輛,同比增長3.8%,成為2021年度上汽集團銷量貢獻最大的子公司。

作為出口大戶的上汽,今年表現依然不俗,已經第六年在海外市場奪得中國車企榜首——全年共實現新車銷售69.7萬輛,同比增長78.9%。

其中,上汽集團新車出口量達59.8萬輛,海外基地產銷量則達到9.9萬輛。作為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冠軍,MG品牌海外銷量達到了36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多家中國車企出口表現優異。奇瑞全年汽車出口量達到26.9萬輛;長城汽車出口量為14.3萬輛,同比增長103%;吉利汽車出口11.5萬輛,同比增長58%,旗下領克品牌在歐洲受到歡迎;長安汽車海外年度累計銷量超過11萬輛。

此外,蔚來、比亞迪等也將中國電動車帶到了挪威等歐洲市場。

上汽也積極發力智慧電動車領域,旗下的高階智慧電動品牌智己汽車,首款智己L7已經完成批量下線;其下飛凡汽車也正式成立,定位中高階智慧電動車市場;上汽還積極佈局L4級Robotaxi以及L4級洋山港智慧重卡,不斷加大在創新領域的投資力度。

儘管也有短板——合資品牌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分別以年銷量124萬輛和133萬輛分別同比下滑17.5%、9.3%。

但集團整體在遭遇缺“芯”、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干擾因素後能夠迅速回暖實屬不易,過去一年的“穩定發揮”也得益於長久以來的技術和產業積累。

相較之下,比亞迪2021年呈現出猛烈追趕之勢,以73.3%的高銷售增長率成為增幅最大、進步最快的車企,更像是一匹厚積薄發的黑馬,無論在汽車銷量市場還是資本市場,都超常發揮。

過去一年裡,比亞迪全年汽車總銷量達到74萬輛,僅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就達60.4萬輛,佔據全部銷量的81.6%,新能源銷量同比增長218.3%。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帶動整體業務增長,也使其市值一度突破9000億大關,達到9299億元。

聚焦新能源乘用車領域,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中國是全年新能源銷量前三強,比亞迪以59.4萬輛的銷量,坐穩了中國新能源的第一把交椅。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則分別以43.1萬輛和32.1萬輛,位列二三名。

做汽車電池起家,2008年就開始“死磕”新能源汽車的比亞迪,如今終於笑出了聲。

畢竟同樣乘上了“雙碳”目標和節能減排的東風,並非誰都能夠快速實現規模銷量,獲得市場認可。

這種差距在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中更加明顯。儘管2021年年初,比亞迪與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在銷量上旗鼓相當,但比亞迪後期月銷量突破9萬輛時,另外兩家的月銷量不足兩萬。

差異化的價格區間和有競爭力的新能源車型,使比亞迪獲得消費者真金白銀的投票。此外,比亞迪積極擴充挪威等歐洲已開發國家市場,借降碳之勢把中國電動車帶到了海外。

新能源破圈,百家爭鳴做大蛋糕

在國家政策推動和市場因素的作用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在2021年呈現出整體“爆發”的景象。

據中汽協資料顯示,2021年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超過350萬輛,市場佔有率提升至13.4%。這也得益於2020年6月份新能源乘用車單月滲透突破5%後,已經實現連續19個月的逐漸走高。

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增速達到了201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剛剛過去的12月,新能源乘用車月零售滲透率創歷史新高,達22.6%。

全年新能源乘用車廠商銷量排名的前三位是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並且和跟隨者拉開了較大差距。

比亞迪純電、插混兩條路線同時發力,新能源乘用車全年銷量59.4萬輛,同比增長231.6%;主打小型低端市場的上汽通用五菱MINI EV累計銷量達55萬輛;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年產量達到了48.3萬輛,該品牌在中國的交付量為31.9萬輛。

新能源乘用車年銷售量破10萬的整車廠還有長城汽車、廣汽埃安和上汽集團。造車新勢力中,小鵬汽車、蔚來、理想汽車的銷量分別為9.8萬、9.1萬和9萬輛,分別位於第7、9、10位。

從全年的車型排名來看,在上市的200多款新能源車型中,TOP20的合計佔比達到65%,說明暢銷車型的銷量對整體貢獻明顯,第一名五菱巨集光MINI EV和第二名特斯拉Model Y聯合佔到了近20%的新能源市場份額。

從價格區間來看,15-20萬區間的車型競爭最為激烈,20-30萬區間的銷售整體落後於10萬以下、10-20萬以及30萬以上的區間。

在六家造車新勢力中,隨著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的主力車型開始加速放量,月銷量正在逐漸拉開和後四家的差距。

以月銷過萬臺為界限,六家造車新勢力中明顯可分為兩個陣營,小鵬、理想、蔚來、合眾的月銷量均破萬,而零跑和威馬的月銷量則處於5000-7000臺量級。

除蔚來因月度銷量資料波動較大而不穩定外,造車新勢力的第一梯隊較為穩定。

六大國有車企的12月新能源銷量未能突破6萬輛,和比亞迪一家的9萬輛相比差距較大。其中以廣汽集團的新能源品牌廣汽埃安表現最好,暢銷車型AION S單月零售量達7800輛,AION Y銷量達6700輛。長安汽車僅靠一款奔奔E-Star 就月銷過萬輛,但後續新能源車型不足。

一汽集團的奔騰NAT是12月最大黑馬,從11月的百臺銷量提升到12月的5800餘臺,也幫助一汽在12月新能源銷量上超越了上汽和北汽。

不過隨著新能源補貼政策開啟完全退出補貼“倒數計時”,新能源汽車價格優勢或將有所削弱。

一方面,儘管補貼減少,但國家仍通過推進充電設施建設、制定碳配額管理等辦法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普及;另一方面,車企紛紛做好預期和應對補貼退坡的準備。

未來,新能源汽車將由政策促進逐漸轉向市場驅動,倒逼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的加速迭代,倒逼車企提供為更優質的量產產品,提升終端競爭力。

事實上,除了電動化,智慧化也已成為車企發展的主流方向,畢竟每個造車企業心裡,都揣著一個“蘋果夢”。

結語

在疫情、碳中和、缺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2021年就這樣並不“淡定”地退場了。

出口和新能源拉動了2021年的中國車市,但隨之而來的2022年,中國車企即將面對更多複雜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因素。

各路神仙的加入打破了既有汽車出行市場的格局,也預示著未來核心競爭點,必將圍繞智慧化的汽車業務形態展開。

億歐汽車認為,在全球減碳的趨勢之下,由補貼退坡帶來的影響將非常有限,新能源的勢頭將會持續。而強者接連入局,汽車出行市場必定風光繼續。

自 億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