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青年是社交平臺上活躍的人群,他們願意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青年的線上社交領域,也推出了很多相關軟體,吸引著年輕人註冊加入。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對201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0%的受訪者使用過交友軟體,擴充交際圈(65.3%)和打發無聊時間(64.3%)是受訪者使用交友軟體的目的。
受訪者中,男性佔45.4%,女性佔54.6%。00後佔18.0%,90後佔48.6%,80後佔27.9%,70後佔4.7%,其他佔0.8%。
80.0%受訪者使用過兩個及以上交友軟體
北京某高校本科生周穎(化名)使用過很多款交友軟體,她覺得有的軟體操作介面清晰,可以跟感興趣的人快速聊天,但有的軟體操作起來比較複雜,需要相互匹配成為好友才能交流,“我最初想接觸一些異性,但可能自己條件要求比較高,有很多人都‘滑’了我,但被我‘滑’的,可能30個人中都不一定有一個(在交友軟體中,右滑通常代表喜歡)”。
調查中,89.0%的受訪者使用過交友軟體。互動分析發現,90後受訪者使用過的比例更高(91.9%)。
本科生劉倩使用過兩款交友軟體,她覺得一款主打高校學生的交友軟體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可以接觸到不同型別的學生群體,“不僅可以認識異性朋友,還可以聊一些學術、求學上的話題,像專業課學習、保研等。還有的資料卡上會標註實習,就可以瞭解一下他們實習的具體工作”。
劉倩介紹說,自己比較喜歡的一款交友軟體,有心動設定,只有兩個使用者互相都選了心動,才可以匹配,“有的軟體沒有這樣的匹配機制,很容易就能發起對話,但給人的感覺比較草率。像我可能在軟體推送的20多個使用者中,一個‘心動’也沒有,大概一兩週才會有一個,但是一旦能夠發起對話,相對來說是互相比較認可的”。
不過,劉倩也感覺隨著交友軟體使用者的增多,配對的質量也在下降,“後來解除安裝了一款軟體,感覺什麼樣的人都有,烏煙瘴氣”。
資料顯示,80.0%的受訪者使用過兩個及以上交友軟體,其中使用過2-3個的佔54.4%,使用過4-5個的佔21.0%,使用過5個以上的佔4.6%。
用交友軟體,90後更多為了擴充交際圈,00後更多為了打發時間
“我用這類軟體,不是為了脫單。主要想多認識一些人,像有學金融數學方向的,我就會向他們瞭解一下以後的求學方向,包括職業規劃等。還有一些是‘清北’的同學,也想從他們那裡獲得一些學習規劃建議。”劉倩說,交友軟體在滿足自己社交需求的同時,也會有一些娛樂的功能,“無聊的時候可以隨便看看。有個軟體帶有‘飛行’功能,也就是隨機匹配,可以隨意閒聊一會兒”。
在使用交友軟體的目的上,65.3%的受訪者是為了擴充交際圈,64.3%的受訪者是為了打發無聊時間,其他還有談戀愛(32.6%)和瀏覽人物美圖(32.2%)等。
互動分析顯示,在90後受訪者中,選擇擴充交際圈的比例(67.1%)更高,在00後受訪者中選擇打發無聊時間的比例更高(70.4%)。
“平時有些感想,不適合發在朋友圈裡,就會在這些平臺上分享,也可以滿足自己交流的願望。”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喬俊宇覺得,在使用交友軟體時,可以暢所欲言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歷。他感覺在這類軟體上有很多願意分享自己想法的人,慢慢地也就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雖然沒有在交友軟體上實現談戀愛的願望,但周穎覺得,通過這類軟體也可以達到擴充交友的效果。“跟以前的網戀差不多,可以保持一種神祕感,在交友的同時體驗不斷探索的樂趣,確實為我們這些年輕人提供了一種消遣。像平時‘社恐’的人,可能在軟體上能敞開心扉地聊天,也算是一種心靈寄託”。
使用交友軟體 96.3%受訪者覺得有必要多個心眼
左滑右滑、個性化問題設定、互選匹配……不少年輕人把交友軟體作為擴充社交圈的主要方式。但在使用這些軟體時也會遇到交友陷阱、隱私洩露等問題。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對201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9.8%的受訪者認為交友軟體存在安全性問題,71.5%的受訪者覺得存在難以確認對方資訊真實性的顧慮。96.3%的受訪者覺得,在使用交友軟體時有必要“多個心眼”。
受訪者中,男性佔45.4%,女性佔54.6%。00後佔18.0%,90後佔48.6%,80後佔27.9%,70後佔4.7%,其他佔0.8%。
79.8%受訪者認為交友軟體存在安全性問題
北京某高校大學生周穎(化名),下載了很多款交友軟體,但使用不久後又解除安裝了好幾個。她坦言,在使用交友軟體時會收到一些不太正經的留言,讓自己覺得很不舒服,“有的人上來就問‘美女,加個微信嗎’。還有的人看起來挺正經,聊了幾句就開始有些騷擾性的話語了”。
“感覺軟體上的‘社會人士’還是挺多的。還在動態中看到有的男生約女生去酒吧玩一晚上。”周穎表示,自己曾抱著戀愛交友的目的使用交友軟體,但現在不太有這樣的想法了。她覺得通過軟體,頂多可以聊一聊,但到不了談戀愛的程度,“更多是開開眼界,瞭解男生是什麼樣的”。
調查中,79.8%的受訪者認為交友軟體存在安全性問題。具體來看,71.5%的受訪者覺得存在難以確認對方資訊真實性的問題,64.1%的受訪者擔心個人資訊被洩露。
在北京讀研究生的喬俊宇說,雖然自己沒有在使用交友軟體時遇到安全問題,但他仍然覺得會有一些隱患,“網路上什麼樣的人都有,最好不要過多地透露個人資訊,見面更要慎重。我在網上看到一些人吐槽,約見網友卻遇到酒託甚至詐騙傳銷”。
本科生劉倩用過兩款交友軟體。她表示,其中一款主要以大學生使用者為主,不僅可以交朋友,還可以在學業、找實習上交流經驗。另一款使用者群體面很廣,反倒使用體驗不好,交友質量也不高。
劉倩說自己在使用交友軟體時,曾有一個自稱是某高校的男生與自己搭訕,聊天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引到涉黃話題上,讓自己覺得很煩。“我直接‘叉掉’了這個人,類似於拉黑。後來聽室友說在這個軟體中比較容易遇到類似情況,我就解除安裝了”。
在使用交友軟體時,受訪者的顧慮還有:缺乏對對方全面的瞭解(52.6%),受網路濾鏡影響感受有偏差(49.7%),存在涉黃、語言騷擾等違規內容(44.1%),以交友為名的網路詐騙(36.7%),使用者匹配機制有缺陷(27.5%)等。
78.8%受訪者建議交友軟體加強對使用者資訊的保護
“可能有強烈脫單需求的人,會用這類交友軟體。但如果不太著急,一般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交友。”劉倩覺得陌生交友軟體的作用更多是擴充交友圈,但不能直接作為脫單的渠道,“無聊時會把這類軟體當作遊戲玩兒”。
周穎覺得自己平時屬於警惕性強的,一般不會輕易在交友軟體上和對方加微信,更不會直接約見面,如果遇到給自己發騷擾資訊的情況,會直接選擇解除關聯,“這樣就不會收到對方的資訊了,對方也看不到自己的資料了”。
資料顯示,96.3%的受訪者覺得,在使用交友軟體時有必要“多個心眼”。
喬俊宇覺得交友軟體要做好實名認證,同時要做好安全提醒的推送,“使用者自身的防範意識也要到位”。
“有一款交友軟體,不僅有‘解除匹配’的功能,還可以舉報。如果在聊天中出現敏感詞彙,會有標語提示小心上當受騙。”周穎覺得目前軟體的提示做得不錯,但對於使用者來說,還需要加強個人防護意識,“有些年齡小的使用者,可能對社會充滿了好奇,想體驗一下見網友的感覺,缺少危機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容易被騙,因此相關的教育也需要加強”。
“使用者的准入門檻應該更高一些。”劉倩希望,交友軟體可以加強註冊使用者的稽核把關,“如果定位是高校使用者,那麼就應該加強學生身份的稽核,比如學生證的認證、學籍認證。如果是面向社會人士的,可以有工作認證”。
王雨潔(化名)是某企業質管部門的員工,平時她會負責監控平臺上釋出的內容是否違規。王雨潔也使用過一款交友軟體,她覺得在內容稽核上,相對於文字,語音、圖片等更加難以監測,“文字訊息可以進行遮蔽,但語音或者一些隱晦的圖片,就沒辦法識別了”。
王雨潔感覺,這幾年隨著交友類軟體使用者群體的增多,很多人會在交友軟體上相親找物件,“受眾群體範圍很廣,可能從三四十歲到十幾歲的都有,但從未成年人保護的角度上看會有短板。雖然很多軟體都有青少年模式,但還有漏洞,對使用者釋出的動態管控比較鬆。”
王雨潔覺得,交友類軟體需要加強內容的稽核,“像微信是基於自己朋友圈的社交,但交友類軟體是面向陌生人的,有的是按照演算法來推送資訊,有的是你發的訊息所有使用者都能看到。所以內容管控要加強,不能什麼內容都可以發出去”。
“再有,聊天機制也要進一步完善。比如有的軟體是需要雙方互相關注才可以聊天。如果沒有限制的話,可能就會增加使用者被騷擾的風險。”王雨潔覺得交友軟體要做好實名制認證,加強交易類風險的提示,解決好語音、圖片等型別資訊的監管。
規範交友軟體,78.8%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對使用者資訊的保護,減少隱私洩露,71.5%的受訪者期待完善舉報渠道,加大違規行為處罰力度。其他建議還有:加強實名註冊,對身份進行認證(66.0%),軟體中增加“防詐騙,防騷擾”標語(56.8%),設定留言聊天的條件,提高使用者匹配度(34.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