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買的是春裝,可夏天都來了還沒收到貨。”“預售是在考驗我對店家的忠誠度嗎?”從現貨到7天預售,再到15天、30天甚至更長的預售期,現在電商平臺上經常可以見到各種預售商品。但是不斷延長的預售期,也讓不少消費者失去了耐心。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8.0%的受訪者覺得現在商品預售時間有變長的趨勢,79.6%的受訪者表示,超長預售會降低自己的購物體驗。

受訪者中,男性佔38.6%,女性佔61.4%。

40.9%受訪者表示遇到最長的預售期在30天以上

今年26歲的新晉寶媽劉雪,最近參與了很多網路促銷,她感覺現在預售很普遍,“基本在加購商品時會標明,但我不太能接受日用品預售”。

今年23歲的烏敏娜,平時會選購一些小眾品牌的服飾,她感覺這類服裝從設計到上線往往需要較長的過程,因此多采取預售的形式。“我2月買過一個設計師設計的衣服,標明瞭是預售,要5月才能收到貨。因為衣服要等到夏天才能穿,加上價格比較合適,我就付款了。沒想到4月就提前收到貨了”。

烏敏娜說,身邊幾個朋友卻沒有這麼“幸運”了,“買衣服時說好三四月能收到,結果到了五六月也沒收到。問客服,客服說會幫忙聯絡工廠,但工廠不發貨,就這樣一直推脫”。

00後劉茜經常會網購當季服裝,她感覺現在服裝類商品預售模式非常普遍,“除非不是應季服裝,否則15天預售是我的忍耐極限了”。劉茜說,看到有網友分享整理不用預售的網店,被很多人點贊收藏。

調查中,78.0%的受訪者覺得現在預售時間有變長的趨勢。40.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遇到最長的預售期在30天以上。

“我不太喜歡預售這種模式,但好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了。”23歲的李雯涵在廣告行業工作,她感覺現在預售模式很普遍,自己遇到的基本是7天或15天預售期。

“我在買預售的衣服時,一般是明確知道預售期的,所以會耐心等待。但如果超過期限,我就會聯絡商家。”烏敏娜說,如果商家能夠說明情況並提出解決方案,自己通常能夠理解,“但如果商家遲遲不回覆,或者是‘失聯’,那我會選擇退貨”。

在北京工作的趙可前段時間網購寵物用品,因為急用就選了一家發貨地比較近的,但沒想到在下單後提示該商品為預售,“要等15天,實在等不及我就退單了”。

資料顯示,下單後才提示預售(47.0%)、隨意變更預售期(44.0%)也是受訪者在購買預售商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此外還有預售規則介紹不清晰(42.7%)、預售商品不退換(38.0%)和預付款不退(33.3%)等。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分析,從商家的角度來看,預售這種模式可以讓商家儘快現金迴流,從而節約銷售成本、兌現企業利潤,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提前購買商品,往往會有價格方面的優惠,“但目前對預售的監管還存在短板。消費者會覺得‘錢出去了,貨沒到手’。另外不排除一些虛假髮貨的失範行為,會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74.9%受訪者建議強化對電商平臺的監督,及時整頓不良行為

“選擇網購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方便快捷,如果需要等很久,我就要考慮要不要選購這個商品。”李雯涵說,在選購預售商品時,最擔心的問題是貨不對板,“會擔心期待落空”。

“很多時候,如果急需一樣東西,就肯定不會選擇預售商品。”烏敏娜表示,預售機制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的消費慾望。

調查中,79.6%的受訪者表示,超長預售會降低自己的購物體驗。

“以前網購都比哪家發貨快,很多打出‘48小時內發貨’的口號,現在卻開始比慢了。” 趙可認為,預售不是完全沒有合理性,但不能無限期、不分種類地搞預售。

李雯涵建議健全相關法律規定,加強對預售的行業規範,“這樣可以為真正有‘匠心’的廠家提供支援”。

烏敏娜認為,要限制不合理的超長預售期,“在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還要保證商品質量。商家也要遵守預售的約定,自覺守約”。

規範商品預售,74.9%的受訪者建議強化對電商平臺的監督,及時整頓不良行為,62.9%的受訪者建議對預售規則進行明確界定,減少打擦邊球行為。其他還有:建立預警機制和黑名單機制(51.9%),暢通消費者舉報渠道(43.5%)等。

“對消費者而言,一定要樹立‘科學、文明、理性’的消費觀念,要有風險意識,不要貪小便宜。”同時,劉俊海認為商家要慎獨自律、見賢思齊,規範自己的預售行為。監管者也要用好、用夠、用足法律賦予的行政指導、行政監管和行政處罰權,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旗幟鮮明地制裁商家的不法預售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打造消費者友好型的電子商務市場生態環境”。

自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