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竟然有兩個“智慧”專業?

naojiti發表於2021-07-27

2021年,全國已經有215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可謂是盛況空前。今年高考之後,有很多讀者詢問我們AI專業的志願填報、院校選擇和就業前景等等問題。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不少朋友想知道,“人工智慧”專業和“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到底有什麼區別?

可能大部分考生和家長都沒注意過,中國其實有兩個同樣是以智慧技術為主體的專業,並且都設定在計算機類(AI專業部分設定在電子資訊類),授予工學學士學位。但一個是2004年開始招生,專業程式碼080907T的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另一個是2018年開始大規模招生,專業程式碼080717T的人工智慧專業。

好多朋友搞不懂二者的區別,尤其想知道“智慧科學與技術”到底是不是如今非常火熱的AI?那我們們就來從頭盤一下。

歷史緣由

首先要來申明一個知識背景。智慧從定義上的覆蓋範疇很廣,不是所有智慧都等於人工智慧,比如從自動化學科出發的很多智慧技術都跟“人工”無關。

再一個,2017年開始火起來的AI也不等於全部AI。AI學科經歷了70年發展,有眾多學科分支和研究分支。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AI體系只是其中一個方向,一個在近幾年證明了自身價值的技術類別。

無論是智慧還是人工智慧,在中國都有著長期的科研歷史與高校學科建設史。比如早在上世紀50年代,哈工大就有了機器翻譯相關的學科建設。

“智慧”研究,有著非常獨特的跨學科特徵,涉及軟體、計算機系統、訊號控制、機械等多個學科體系。所以在科研推進過程中,有實力的高校會透過跨學科組織的方式,來搭建智慧相關的研究方向和院系。比如在1985年,北大就聯合了數學系、計算機系、電子學系等10個院系成立了資訊科學中心,智慧研究是其重點方向,後來發展成了北大智慧科學系。

2003年,北京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共同提出成立設立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希望將智慧科學的相關研究與教育推廣到本科階段。2004年,這一學科開始招生,主要進行資訊處理、計算機、機器人、訊號控制等學科的交叉綜合人才培養。如果看課程設定的話,會發現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覆蓋面很廣,體現出數學、計算機、控制論,甚至機械和電子領域的融合特徵,其中也包括人工智慧強相關的機器學習等領域。

與此同時,這一學科的本科生培養比較特殊,側重於面向“智慧”研究方向培養學術人才。因此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多院校開設。不管怎麼說,“智慧科學與技術”是中國第一個面向智慧研究方向的本科學科,填補了非常重要的學科建設空白。只是在建設這一專業的時候,相關推動者大概沒有想到十幾年後“人工智慧”會以這樣一種方式火了起來。

2017年之後,隨著全球人工智慧復興,相關人才缺口陡然增大,一時間AI人才身價飛漲,但AI相關大量崗位其實完全可以由本科生完成。在國家戰略和產業人才需求的強勢牽引下,教育部門快速響應各界呼籲,同意在本科開設人工智慧專業。

作為時代的顯學,或許還沒有哪個學科像人工智慧一樣如此高速地完成本科專業建設。2018年4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學校引領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研究設立人工智慧專業,隨後當年就有超過100所院校獲批設立人工智慧專業。新建立的人工智慧專業,更多是瞄準這次AI復興的戰略機遇,基礎還是以計算機為主,同時加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等應用率更高的科研方向。

人工智慧本科專業的快速崛起當然功莫大焉,也讓全球感嘆中國AI的行動速度。但設立速度過快也帶來一些其他影響,比如“人工智慧學科”和“智慧科學與技術”學科目前處在並行發展的狀態下。相互之間沒有梳理清界限,也沒有明確彼此關係的改革方向。除了相關專家、學者進行了很多建言獻策外,大部分家長、考生甚至用人企業都沒有特別關注這兩個學科的並行關係與存在差別。

從成立動機上看,智慧科學與技術學科更多是科研上的考慮,面向的是未來發展和學術研究。而人工智慧學科則徹徹底底是產業倒逼學術,直接面向海量的AI人才缺口。

從歷史發展上看,成立十餘年的智慧科學與技術學科,對AI人才培養有著巨大貢獻。目前產學各界的AI人才,很大部分是在智慧科學相關的研究生、博士生方向中培養出來的。

從學術的視角看,其實也不用過於糾結自己報考,或者準備報考哪個。熱門的人工智慧專業固然更有就業優勢,但其實兩個學科本科階段學習的內容都很基礎,差異不明顯。

我們用一個通俗點的比喻來說明一下這兩個學科的關係。肯德基經常被戲稱為“開封菜”,而豫菜本身有一道“炸八塊”就是炸雞。這兩個學科就有點像炸八塊和肯德基的關係,內容和味道當然有重複。但目標人群不同,更重要的是發展歷史不一樣。

發展爭議

也正因為兩個“智慧”學科並沒有涇渭分明的標準,而更多是發展歷史上的差異,因此未來到底應該如何處理相互的關係,這在教育界、學術界其實是一個很糾結的話題。

整體而言,一部分學者認為在AI變得愈發重要之後,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應該轉向人工智慧,與新建立的學科院系保持同步;但也有一部分觀點認為,“智慧科學”並非僅有人工智慧,還包括了大量其他研究領域與技術成果。這些研究內容,包括相關的師資力量合併到人工智慧學科中是否合適,這一點還有待商榷。

舉個例子,智慧科學與技術中有不少是自動化、電氣化相關的內容。這些領域並不在主流的人工智慧學科視野中。貿然合併會不會導致這些研究被輕視,甚至錯過了發展機會呢?

究竟應該如何處理這個有點複雜的關係,還有待學界進一步討論。但在人工智慧學科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這一問題顯然還是儘早解決比較好。

目前來看,贊成智慧科學與技術改名合併到人工智慧中的觀點較多。

比如早在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教育工委會主任王萬森教授就提出:我國人工智慧本科教育起源於2004年,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是我國的人工智慧專業,二者沒有本質區別,僅僅是名字不同,建議將“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更名為“人工智慧”專業。若一定要並行存在,則可差異化發展。

持這一類觀點的專家,最大擔心在於隨著人工智慧學科壯大,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會淹沒其中。很多院校已經開始放棄智慧科學與技術,轉而擁抱更容易招生、國家支援力度也更大的人工智慧。即使兩個專業並行,也勢必稀釋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投入力度與教育資源。

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院副院長張博鋒教授也認為,大眾對“人工智慧”這個詞彙的認可度要高於“智慧科學與技術”,會對專業報名產生誤導;甚至有些高校會有停掉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可能。

面向未來,兩個“智慧”專業其實也只有兩種發展可能性,但也各自有其爭議。一是“智慧科學與技術”乾脆改名。但要考慮到相關學理、學科的合理性,以及已有院系的利益調整。二是並行發展,構建差異化優勢。但差異化到底從何而來也是問題。

就今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院校已經趁著AI本科專業的東風,完成了“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改名“人工智慧”。也有一些院校推出了兩個專業的聯合培養方案。還有一些院校在人工智慧專業火了之後,卻沒有條件設立AI專業,於是退而求其次新設立了“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

凡此種種,莫衷一是。

一些誤區

雖然這兩個專業的關係很是複雜,未來究竟如何還沒有定論。但這裡可以說幾個肯定不對的事情,以防讀者,尤其是家長和備考同學產生一些誤區。

首先,神化和玄學化智慧學科是斷斷不可取的。有一位家長跟我說,他在查AI專業相關資訊的時候,看到網上有種聲音說AI專業都是騙人的,只有電腦比人腦還聰明才真的叫AI。

這都屬於槓精的思維模式和理解能力,他們看來可能只有尼爾2b小姐姐才是真智慧。智慧是一個研究方向,不是一個界限。就像我們不能等點石成金實現了才去學化學,智慧學科也沒有什麼神秘和玄幻的成分。

然後,從學理上強行討論兩個“智慧”學科的區別,其實也不可行。二者既然不是在學理上產生的分歧,自然也就沒有確定性的誰應該取代誰的討論結果。很多時候教育是一門產業,只有最佳化方案,沒有完美方案。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教育就應該只做基礎,不要整那些花活。甚至認為設立人工智慧專業乾脆就是個錯誤,本科生學好計算機、自動化的基礎就行了。這種固態眼光看待學科發展,顯然是缺乏常識且站著說話不腰疼。教育一定是要與產業、市場適配的,家長和考生多瞭解一些產業變化與人才需求變化其實大有裨益。

當然,全盤接受產業需求,損害學術、科研、教育本身的發展邏輯也不可取。產學研結合應該是不斷的接觸與平衡,而不是非此即彼,一方壓過另一方。

總之,沒必要把有兩個“智慧”學科這件事看得過於嚴重。我們處在技術的發展程式中,而不是發展結束後,這點才值得慶幸。

當然了,學生和家長還是應該更精準理解其中差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向。祝大家都有更美好的前程,做出更“智慧”的選擇。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8367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