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德意志(二):“走穩路”的德國半導體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激烈競爭的格局下,任何一家廠商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實現業績增長或者增長不及對手,都意味著有落敗的可能。而且在半導體產業的“贏家通吃”的遊戲規則裡,排名靠後的企業通常等來的不是翻盤的機會,而是領先者的收購意向書。
從這些半導體產業規律中,我們就能發現德國半導體所處的一種尷尬處境。
從市場機遇來說,德國半導體產業正在跟隨著智慧網聯汽車和工業物聯網等新興產業迎來新的市場紅利;從市場挑戰來說,在通訊消費電子領域賺得盆滿缽滿的半導體巨頭們也已紛紛掉頭,開始覬覦新的市場,甚至將併購的觸角也伸向了德國的半導體企業。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狄更斯的名言來形容德國半導體產業的境況來說非常合適。
在這些機遇和挑戰並存下,一直在穩紮穩打發展的德國半導體產業又該如何應對呢?
路變寬了,對手也多了
去年底,一場全球汽車產業的“晶片荒”,折射出半導體產業的諸多問題。
因為電子元件的短缺,德國汽車廠商遭遇嚴重的產能危機。最近,媒體報導,德國的聯邦經濟部長甚至特意致函臺灣地區的“經濟部長”,希望對方去和臺積電說情,優先為德國汽車製造商提供晶片產能。可見德國的半導體廠商和博世、大陸這樣的供應商也無力解決“晶片荒”的問題。
汽車晶片短缺的原因很複雜,但背後指向一個現狀——在全球晶片產能沒有大幅提升的時候,汽車晶片需求的大幅增加,必須要和消費電子類晶片拼搶產能。汽車晶片市場正在迎來一波規模擴張的高速發展期。
隨著汽車電氣化、智慧化趨勢的到來,汽車上的高效能晶片的需求量暴增,裝載的晶片數量也在增加。根據Gartner資料,2018年汽車半導體的單車價值為400美元,預計到2024年,這一數字將超過1000美元。
立足於本國發達的汽車工業,以汽車晶片為主業的德國半導體廠商英飛凌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樣,隨著工業物聯網、工業4.0、新一代網路和感測器組成的現代工廠等投資的增加,德國整個半導體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不過,與此同時,野蠻人已經殺到門口,不僅想搶市場,同樣還要把企業也收走。最近傳出三星正打算要收購一家汽車半導體公司,荷蘭的恩智浦和德國的英飛凌都在重點考慮範圍。
恩智浦也好,英飛凌也好,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排名十五以內的廠商,之所以還能被同行覬覦,根本原因就在於雙方在體量規模上的顯著差異。
德國半導體以及歐洲半導體,在產品結構上存在著明顯的劣勢。也就是既缺少千億規模的通訊、PC等消費級電子類晶片產品,而在汽車、工業功率晶片等產品上又沒有獨特的利基型產品,仍然只能與美國、日韓企業共享模擬晶片市場。
根據相關資料,歐洲半導體的產值只佔全球總產值的10%,雖然實力強勁、技術領先,但體量不足的短板導致其很容易淪為頭部巨頭們爭相併購的新標的。比如,2016年,高通以38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恩智浦(NXP),交易已經走到最後一步,因為考慮中國市場的監管審查,才最終告吹。
因此,在當前的產業變局下,德國半導體,甚至整個歐洲半導體產業,既迎來一場新技術變革帶來的市場紅利期,又將身處全球半導體產業深度競合的漩渦之中。
步調加快,但節奏要穩
面對當前的機遇和挑戰,德國半導體產業準備如何應對呢?
對於德國半導體產業來說,門口站著的野蠻人,目前是不足為懼的。半導體產業作為一個國家的基礎性產業早已是一種共識,意味著半導體產業的競爭不可能完全交給市場去決定,利益相關方的政府都會考慮半導體巨頭併購所形成的壟斷格局和話語權的轉移。
歐美日韓以及台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處在一種彼此制約的競合關係當中。一般來說,半導體產業細分領域的併購都能夠順利進行,但是如果發起對德國半導體的具有核心領先技術的企業或者像英飛凌這樣的企業的併購,恐怕難以被德國政府放行。比如,去年底,台灣的環球晶圓收購德國最重要的矽晶圓廠世創,以及這次三星的鯨吞恩智浦或英飛凌,大機率無法透過相關國家以及其他半導體市場主體國家的監管審批。
即便可以避免被外部巨頭併購的威脅,也不意味著德國半導體產業仍然可以從容不迫地發展。
以智慧網聯汽車的發展為例,在“軟體定義汽車”的技術潮流下,對於汽車晶片有了更高的計算效能和價效比的要求,以英特爾、高通、英偉達為代表的高階計算晶片廠商也正在加入汽車晶片的競賽中。比如,高階計算晶片的加入會極大影響車載ECU模組的晶片數量。
而像英飛凌這樣在汽車晶片上擁有領先優勢的廠商,也必須開始有更多應對之策。去年,英飛凌在成功收購賽普拉斯,不僅市場份額一躍成為汽車晶片領域的老大,而且在汽車ADAS(高階駕駛輔助系統)、感測器、IGBT、NOR快閃記憶體晶片等產品佈局上更為完善。
當然,一個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不可能指望半導體企業的單點突圍。去年,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德國牽頭的歐盟提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在數字經濟領域,德國聯手11個歐盟國家,著手進行新一輪的半導體技術的和處理器的投資計劃,涉及1450億歐元的產業資金。
這項千億歐元的投資機會,其目標是希望在2025年製造出先進的2nm製程的處理器,並藉此建成全球領先的歐洲半導體生態系統,以避免過度依賴進口。
但是,歐洲的一些專業人士對此也表示一定質疑,歐盟的這筆千億歐元的投資看起來很多,但其實只是三星一家公司在未來三四年內就可以拿出來用於和臺積電爭奪先進的製程的投資。而歐盟需要把這筆錢花在半導體產業的各個細分領域,攤薄地花可能意味著事倍功半。
但不管怎樣,歐盟主要的半導體強國,特別是牽頭的德國將對這一涉歐洲半導體產業格局的計劃負起主要責任。那麼,德國半導體產業擔當重任的底氣在哪裡呢?
(圖源:英飛凌官網)
首先,德國半導體產業結構的基本盤很穩。除了擁有英飛凌這樣優勢明顯的IDM廠商,德國還半導體產業鏈中有眾多具有核心優勢的上游企業,全球第四大半導體矽晶圓廠的世創(Siltronic AG),半導體制造裝置商愛思強(Aixtron),為光刻機提供關鍵鏡頭元件的蔡司半導體(Carl Zeiss SMT)等等。保持核心技術優勢,能夠讓德國半導體始終保持產業的話語權。
其次,德國半導體在諸如汽車和工業製造的嵌入式系統等垂直領域,具有非常穩定的市場佔有率。隨著5G、AI等新技術帶來的數字場景的爆發,德國的半導體企業正在進入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紅利期。
可以說,對於德國半導體產業,其所專注的垂直行業領域決定其企業增長的步伐一定是穩健向前的,而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外部競爭加劇以及內部產業調整,德國的半導體產業又必須加快步伐。步調要快,節奏要穩,這是德國半導體產業未來要堅定推進的策略。
保持耐心,走得穩路少摔跤
想要理解德國半導體今天所遇到的產業格局的機遇和挑戰,還需要清楚其形成的根源。同德國AI產業一樣,德國半導體的戰略選擇也有著德國深厚工業製造業的產業影響。
我們知道,英飛凌正是從德國的工業巨頭西門子當中獨立出來,其技術來源、產品結構和市場也主要圍繞工業和汽車製造業的特點,而這些產業對半導體晶片的要求是高可靠性、高壽命,同時也意味著長開發週期和長驗證週期,也決定了一旦產品獲得領先優勢,將很難被替代。因此,相比較於不斷圍繞“摩爾定律”展開激烈搏殺的消費端晶片市場,德國半導體能夠在一個長週期內獲得穩步的市場增長。
當然,德國半導體產業的這種“穩定”特性,其結果是利弊參半的。由於掌握著垂直行業的領先技術,像英飛凌這樣就可以在風雲激盪的半導體競賽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但是因為沒有工業製造業以外的消費電子的產業佈局,也沒有在消費電子類晶片領域做好產業投入和人才儲備,使得德國在近二十年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中也還是隻有一家“英飛凌”。
儘管沒有抓住每年數千億規模消費電子晶片的機遇,但是德國半導體在平衡產業質量和發展速度上面,其成績無疑的非常優秀的。
和德國半導體產業相比,當前的中國同樣也處在新的數字產業爆發的機遇期,也有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援,同時面臨著更加複雜而艱難的全球半導體競合的困局。但好的地方是,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有著充裕的產業資金支援。
因此,從表面上看,中國在半導體全產業鏈似乎有著同步投入、同時收穫果實的發展優勢。但是,在如今中國多地曝出的“爛尾”的半導體專案的現實情況下,德國半導體選擇的“走穩路”所取得的經驗,對於我國的半導體發展,是有積極借鑑意義的。
我們要清楚知道,半導體產業需要長期投入、注重人才和技術經驗積累的基本邏輯沒有改變。德國半導體之所以能保持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優勢,離不開龐大的工業積累,比如現在主要的多晶矽提純工藝就是上世紀50年代西門子提出的工藝基礎上改良而來的。一旦投入某一半導體材料、裝置製造等基礎領域,最重要就是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堅持長期主義,才能守住基業。
只有在關鍵的核心技術上面取得領先,才能有更大的話語權,獲得與全球半導體產業平等合作的機會。
未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將會日趨激烈,非市場的競爭因素也會增加,但好在半導體產業的賽程會足夠長,即使短暫的落後,也不可能再選擇放棄投降。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有資本、有人才,更有市場,但稀缺的是“耐心”。我們需要的是像德國半導體一樣,在選定賽道後進行一場足夠長時間的專注投入,才有可能等到產業成熟時的碩果累累。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6002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他者”德意志(三):“翻險峰”的德國電動汽車產業產業
- SDU 模電 半導體二極體及其基本電路
- 德勤:2024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展望產業
- “真金白銀”砸出來的美國半導體
- 晶片破壁者(十二.上):“大頭兒子”模式下的韓國半導體晶片模式
- 科技愛好者週刊(第 201 期):中國需要成立半導體部
- 通程創品帶您深刻認識半導體二極體
- 半導體裝置SAP是半導體產業進步的核心發動機產業
- SEMI:全球70%的半導體產能位於韓國和中國
- 比特幣升值?德國意圖退出美國主導的金融體系比特幣
- 半導體行業觀察:2023年1月韓國半導體出口60 億美元 同比下降 44.5%行業
- 美國半導體公司有多依賴中國市場?
- 德勤諮詢:亞太四大半導體市場的崛起(附下載)
- 半導體產業“去美化”或“去中國化”?產業
- 晶片破壁者(十三):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晶片
- 德勤諮詢:汽車半導體戰略重整之啟思(附下載)
- 封堵全球半導體制造,美國新策略的四道硬傷
- 德媒:半數德國企業家不屑人工智慧AI人工智慧AI
- 全球半導體現狀分析
- 從中國製造2025談國產半導體自動化的機遇
- 華為對中國半導體意味著什麼?
- SIA報告:美國半導體現狀與挑戰
-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截至2023年國內涉及的積體電路設計企業數量為3451家行業
- 美國半導體研究報告:透過創新獲得領導力
- ECS 2020|第二屆中國電子通訊與半導體CIO峰會正式啟動!
- 新興的中國電動汽車功率半導體供應鏈
- 2020年的半導體依舊很精彩
- 半導體“依賴症”:世界依賴中國、中國依賴世界
- 2018中國半導體產業10大看點回顧產業
- 美國半導體協會:2024年晶片行業概況晶片行業
- 中國半導體深度報告:牛角崢嶸(附下載)
- 半導體數字前端設計前端
- 半導體行業上ERP軟體前的需求分析行業
- 富士通半導體和安森美半導體宣佈加強戰略合作關係
- 阿里成立“平頭哥”半導體公司,明年推神經網路晶片阿里神經網路晶片
- 網際網路週刊:2019半導體及元件企業50強元件
- 為AI晶片鋪路?原三星半導體周軍加盟RokidAI晶片
- Knometa:2023年韓國佔半導體產能22.2% 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