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了2020年,遵照常規,我們都應該對今年的產業發展有一個預測。尤其是在“武漢肺炎”這個疫情出來了以後,大家對半導體的2020有了更多的不同觀點。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僅從技術面出發,對2020年的半導體做一個預估,希望這能給你一點啟示。以下是各個關鍵詞受關注的理由,筆者按照順序逐一說明。第一個關鍵詞就是“微縮的極限”,此處所說的“微縮”指的縮小是矽晶圓(Silicon Wafer)(或者是半導體基板)的表面的平行方向(或者稱為“橫向”)的加工尺寸的意思。如果是MOS管(Transistor),在縮短(或者說“細化”)柵極(Gate)的同時,也可以縮短nMOS電晶體和pMOS電晶體的距離。如果是平行的電路,就會把電路做得更細、或者縮短電路之間的距離。如果是連線每層電路的導通孔(Via)的話,需要縮小孔的直徑。“微縮”的儲存半導體的發展在公元2000年以前是十分活躍的。具體來說,就是積體電路的工作速度(工作頻率)的提高、整合密度的提高、每個頻率的消耗電力的降低。但是,在2000年-2009年期間,由於漏(Leak)電流的增大,就喪失了“低功耗”的優勢。而且,在2010年-2019年期間,工作速度(工作頻率)沒有出現明顯的提高。這是因為佔據積體電路工作速度較大比例的“佈線延遲”因素的影響較明顯。微縮雖然提高了電晶體的工作速度、驅動電流,電路的電阻拖了效能提高的後腿。而且,隨著微縮的發展,這一傾向有增無減。而且,最後提高儲存半導體的整合密度(高密度化)應該會在2020年迎來其極限。所謂“提高整合密度”指的是增加單位面積內電晶體的數量。透過微縮,電晶體變小,同樣面積的矽晶圓(Silicon Die)上搭載的電路規模就會變大。如果是Micro Processor(微處理器)的話,會有以下優點:CPU Core數量增加、內建快取(Cache)的儲存容量變大、儲存半導體的控制器(Memory Controller)等外接電路得以內建。在2017年-2018年期間,微縮帶來的高密度化為積體電路的大規模化、搭載功能的增加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時至今日,微縮帶來的工藝成本(Process Cost)的增加也不可忽視。大約在3年前的2016年7月份,在活動“Semicon West”上,Samsung Electronics(三星電子)指出:28nm以後的半導體即使做到微縮,單個電晶體的生產成本無法降低,倒不如說是增加了!生產技術Node(代)、生產成本每1美金的電晶體數量的推移(左)。Samsung Electronics(三星電子)於2016年7月的“Semicon West”上做的演講。(圖片出自:pc.watch) 如今,最先進的是7nm/10nm,再進行微縮的話,工藝成本(Process Cost)的問題將會十分嚴峻。比方說,IMEC在2019年6月國際學會VLSI技術座談會(Symposium)上表示說:7nm代以後,隨著微縮的發展,據預測,每一代的單個晶圓的工藝成本可以縮減約30%。生產技術Node(代)、晶圓成本的推移。出自imec於2019年6月國際學會VLSI技術座談會(Symposium)上釋出的論文(T15-3)。(圖片出自:pc.watch)這樣一來,同樣面積的矽晶圓(Silicon Die),即使透過微縮增加了電晶體的數量,生產成本也會相應增加。而且,效能幾乎沒有怎麼提高。為了不增加單個矽晶圓的生產成本,就必須要減少矽晶圓的面積。在這裡登場的就是“Chiplet(小晶片)”,它由多個效能不同的每一代技術的晶片(Die)構成。也就是儘量把系統彙總到一個矽晶圓上進行搭載,與“SoC (System on a Chip)”完全迥異的方法!就“Chiplet(小晶片)”而言,最尖端的工藝(比方說,7nm)僅用來生產能夠提高工作速度、整合密度的電路,而且生產的“矽晶圓”基本都很小,其他的電路由其他更“粗糙”的工藝(比方說,14nm)來生產。此處的“矽晶圓”要比最尖端工藝的晶圓(Die)要大。利用最尖端的工藝把矽晶圓做到極小的辦法,與提高電路的工作速度是一樣的目的。因為與較大的晶圓(Die)相比,電路更短。因為可以進一步降低佈線延遲,因此可以提高工作頻率、降低電路容量,最後達到降低功耗的效果。在半導體行業,說起“3D整合化”,曾經指的是“堆疊矽晶圓技術”。如今,矽晶圓的堆疊技術被用在半導體模組(Module)、Multi-Chip-Package(多晶片封裝)等方面。可以說是矽晶圓級別、或者晶片級別的3D整合化。本文中所說的“3D整合化”與以上提到的完全不同。具體來說,就是構成矽晶圓的內部和CMOS電路的電晶體的3D整合化。簡而言之,就是把構成CMOS電路的nMOS電晶體和pMOS電晶體“3D堆疊化”。比方說,在nMOS電晶體的正上方形成pMOS電晶體,並用電將二者連線。這種電晶體構造被稱為“CFET(Complementary FET)”,此外,生產CFET的技術被稱為“3DSI(3D Sequential Integration)”。Intel於2019年12月在國際學會IEDM上公佈的電晶體的技術發展藍圖(Road Map)(論文序號:1.1)。未來,將會繼續推進電晶體的3D整合化(電晶體的3D堆疊化)。(圖片出自:pc.watch)直到最近,在半導體元件技術的研究開發業界(Community),3DSI技術仍舊沒有被認為是未來的有力後補技術。電晶體技術從FinFET發展到Nano-wire(奈米線)、Nano-sheet FET,預計未來將會是縮短nMOS電晶體和pMOS電晶體之間間隔的構造(Fork-sheet)。時至今日,3DSI技術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未來的有力後補技術。如上文所述,從經濟方面來看,微縮已經明顯達到了極限——普遍認為這是3DSI技術成為有力後補的主要原因。不依靠微縮,那麼就需要強化削減矽面積的技術。說到底,其關鍵還是3DSI技術!運用3DSI技術形成CFET電路的話,理論上講,可以用一半面積的矽來做成同樣規模的電路,工藝雖然複雜,整體上可以降低矽晶圓(Silicon Die)的生產成本。運用CFET構成3 Track Standard Cell(3軌道標準單元)的斷面圖(左)、與FinFET相比較的佈局(Layout)(右)。從佈局上看,上面是AOI(AND OR INVERT)211 Gate、下面是Flip-flop。左邊的佈局圖上看,左邊是6Track的FinFET電路,右邊是3Track 的CFET電路。與FinFET相比,CFET電路的Standard Cell,只需要一半面積的矽。也就是說,就CFET的Standard Cell而言,電源電路被埋在了基板中。出自以imec為中心的研究小組於2018年6月在國際學會VLS技術座談會(Symposium) 上發表的論文(T13-3)。(圖片出自:pc.watch)
第三個關鍵詞是“3nm及後續的電晶體技術”,它與前面兩個關鍵詞——“微縮的極限”、“3D整合化”有緊密的關係。大約在3-4年前,也就是在7nm之前,大規模的Logic Transistor(邏輯電晶體)構造都使用的FinFET技術;5nm以後,大概會使用Nano-wire(奈米線)、Nano-sheet FET技術。但是,實際上,據說運用FinFET技術的5nm邏輯半導體會在今年(2020年)量產。那麼,3nm的邏輯半導體會被什麼樣的電晶體使用呢?現在很多後補技術都是一片混亂,主要有改良版的FinFET、Nano-sheet FET、Fork-sheet FET、CFET等。3nm以後的電晶體技術(斷面構造圖)的選擇項,上面3個是FinFET、下面從左邊開始:Nano-sheet FET、Fork-sheet FET、CFET。出自imec於2019年12月在國際學會IEDM上發表的論文(29.4)。(圖片出自:pc.watch)這裡需要注意的是Standard Cell(邏輯半導體的基本電路)到底能小到什麼程度,其實電晶體本身並不是那麼重要。把Standard Cell(標準單元)的尺寸做到極小,就需要提高邏輯半導體電路的密度。之前,是微縮推動了高密度化的發展。最近,降低單元的高度(Cell Height:CH)成了推動高密度化發展的助力。關於電晶體的構造,未來,也會改成降低電晶體單元(Transistor Cell)高度的構造,而不再使用縮小電晶體本身的構造。可以說CFET是終極的方法——把單元的高度降低一半。即使CFET不是終極方法,但是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把單元的高度縮短一個Track的方法(減少fin的數量、嵌入電源線,即BPR:Buried Power Rail)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被匯入。也就是說,所謂Track指的是:以把Standard Cell(標準單元)左右橫切的金屬配線的數量來定義單元(Cell)的高度,並以此為標準,比方說,如果是6Track(6T)的話,就是6根金屬配線的高度。Standard Cell(標準單元)的微縮藍圖(Road Map)。金屬配線Pitch(MP)、Fin Picth(FP)、Contact Gate(Polysilicon,多晶矽)Pitch(CPP和CGP)、單元高度(CH)的推移及未來預測表。出自imec於2019年12月在國際學會IEDM上發表的論文(36.5)。(圖片出自:pc.watch)
第四個關鍵詞是半導體尺寸加工達到微縮的王牌——“EUV Lithography (極紫外光刻)”。去年(2019年)10月7日,大型半導體制造企業TSMC公佈說,已經把EUV Lithography (極紫外光刻)技術應用在7nm邏輯半導體的量產生產中。此外,據說Samsung Electronics也已經開始進行實驗性生產。並且,SK Hynix、Intel也在討論量產時間。把EUV Lithography (極紫外光刻)匯入到邏輯半導體的量產中,意味著把微縮應用到7nm及後續製程已經開始就緒了。如果技術研發順利進行的話,2020年就可以量產5nm,2022年-2023年就可以開始量產3nm。此外,可以預測的是EUV Lithography (極紫外光刻)也可以應用於2nm製程上。邏輯半導體的技術Node、對應的EUV Lithography (極紫外光刻)技術的藍圖(Road Map)。(圖片出自:pc.watch)
不算初期費用(EUV Lithography裝置、光掩膜Mask等的匯入成本),與ArF浸液Multi-patterning相比,匯入EUV Lithography (極紫外光刻)的製程的成本(每一層的成本)更低。EUV曝光裝置廠家ASML表示,與ArF浸液Multi-patterning相比,與每一層的製程成本可以降低約50%甚至更多。第五個關鍵詞是“AI Hardware(人工智慧硬體)”,在半導體的研發中,AI Hardware(人工智慧硬體)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從入選國際學會VLSI座談會(Symposium)的論文數量來看,2010年-2015年,AI Hardware(人工智慧硬體)相關論文所佔據的比例為還不及2%。2016年為2.75%,2017年增加至4.47%。2018年驟增至11.73%,2019年雖然與2018年幾乎持平,也達到了12.64%。也就是說,入選VLSI的論文的1/8都是與AI Hardware(人工智慧硬體)相關的。VLSI座談會(Symposium)的人工智慧(AI)2010年-2019年VLSI座談會(Symposium)上演講的論文(入選論文)的總數(包括技術座談會、電路座談會)、AI Hardware(人工智慧硬體)相關的演講論文數量、AI Hardware(人工智慧硬體)佔整體演講論文數量的比例。筆者計算VLSI座談會論文集中論文的數量、並製作了此圖,上圖中的論文數量都不包括“邀請演講的論文”。(圖片出自:pc.watch)
可以說,在2015年-2019年期間,資訊處理研究開發領域中發生的人工智慧(AI)、研發大潮、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的成功也波及到了半導體研發領域。2016年,關於深度學習的硬體的研究成果首次進入VLSI座談會(Symposium)。但是,此時我們還不能確定AI Hardware(人工智慧硬體)的研發大潮未來還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根本的問題是AI Hardware(人工智慧硬體)沒有明確的評價基準,如今,研究論文中使用的有2個評價軸,其一、根據功耗來計算演算效能(TOPS/W);其二、使用人工智慧的Data Set(資料集),測定其推論的準確性。資料集有用於識別手寫數字的、有用於人臉識別的、有用於識別物體的、有用於識別聲音的、有用於識別生物體訊號的等。僅用這兩個指標,其實用性到底能達到什麼程度,很難判斷!此外,也很難判斷硬體(Hardware)的優劣,AI Hardware(人工智慧硬體)的研發人員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且正在努力解決。比起容量的擴大,3D NAND快閃記憶體更優先削減成本
第六個關鍵詞是“3D NAND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提高“3D NAND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以下簡稱為“3D NAND快閃記憶體”)”儲存密度的工作還沒有停止,甚至在加速研發。要提高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儲存密度的最大的原因是“多層化”,透過增加字線(Word Line)的堆疊數,增加單個矽晶圓上的Memory Cell(儲存單元)的數量,這就像如果建設一棟超級高的酒店,那麼單位土地面積上的房間的數量也就增加了。3D NAND快閃記憶體增加的不是“樓層數”,而是堆疊數,從32層到48層,又急速增加到64層!最新的量產晶片(Silicon Die)甚至超過了90層,達到了92層-96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正式量產始於2016年前後,很明顯,堆疊數的增加與儲存容量的擴大有直接關係。矽晶圓(Silicon Die)的最大儲存容量為如下:32層的為128Gbit、48層的為256Gbit、64層的為512Gbit、96層的為1Tbit~1.33Tbit!但是,在量產方面,所謂的“多層化”並不是單純地擴大儲存容量,而是要削減矽晶圓(Silicon Die)的面積,換句話說,要削減生產成本!畢竟生產大容量產品的機會是十分少的。Intel於2019年9月26日在活動“Intel Memory & Storage Day”上公佈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最新裸片(Die),字線(Word Line)的堆疊數儘管高達96,儲存容量卻只有512Gbit(多值儲存方式為TLC方式)。可以看出,矽晶圓(Silicon Die)的面積為84平方mm,且優先把面積縮小。(圖片出自:pc.watch)
在TLC方式下,64層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最大容量為512Gbit;QLC方式下,最大容量為1Tbit(1,024Gbit)。但是,在量產的工廠裡,最大儲存容量非常小:TLC方式下為256Gbit、QLC方式下為512Gbit。而且,在QLC方式下,96層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最大容量可以達到1.33Tbit。但是,在量產工廠裡,TLC方式下,96層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最大容量為256Gbit~512Gbit,QLC方式下為512Gbit~1Tbit。乍一看很奇怪,即便實現了“多層化”,在量產工廠的儲存容量似乎沒有什麼變化。這是因為優先削減矽晶圓的面積、降低了生產成本。原因起於人們施加給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降價壓力。以儲存容量為單位,降低生產成本的要求約為30%-35%。假設為30%,2年之內價格就會降低50%。為了滿足這一要求,不得不優先削減矽晶圓的面積。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成本、價格的下降促使了SSD單位儲存容量的價格下跌、出貨數量的增加。於是,第七個關鍵詞為“SSD”。以儲存容量為單位,來看平均單價,SSD要比HDD高。儘管如此,SSD的出貨數量卻在不斷增加,HDD的出貨數量卻在不斷減少。雖然下面的數字稍微有點舊,據推測,前年(2018年)的SSD的年度出貨數量(全球市場)與2017年相比,增加了約39%,增至約1億7,000萬個,每GB的單價約為23.8美分(約人民幣1.67元)。相對地,2018年的HDD的年度出貨數量與2017年相比,減少了約7%,減少至約3億7,500萬個,每GB的單價約低至2.9美分(約人民幣0.20元)!從金額來看,與2017年相比,SSD的2018年銷售金額約增加了30%,增至194億美元(約人民幣1,356.06億元),HHD增加約0.8%,增至約247億美元(約人民幣1,726.53億元)。當前,SSD的出貨數量、HDD的出貨數量都在持續增加。去年(2019年)二者的市場規模幾乎持平,據預測,今年(2020年)SSD的出貨數量將會超過HDD,且21世紀20年代的儲存的主角將會是SSD。Western Digital(WD,西部資料)於2019年12月公佈的支援NVMe的M.2 SSD——“WD Blue SN550 NVMe SSD”。儲存容量為250GB/500GB/1TB。筆者在Amazon上調查的價格為:5,980日元(約人民幣358.8元)/8,480日元(約人民幣508.8元)/14,480日元(約人民幣868.8元)(2020年1月31日時間點)。僅供參考,儲存容量為1TB的2.5inch的HDD“WD Blue”在Amazon上的銷售價格為5,381日元(約人民幣322.86元)(2020年1月31日時間點)(圖片出自:pc.watch)
“嵌入式”開始“滲透”到新一代非揮發性儲存半導體中
接下來的關鍵詞是“新一代非揮發性儲存半導體(NG-NVM : Next Generation Non-Volatile Memory)”。如筆者在2018年2月份發表的文中提到的一樣,NG-NVM(新一代非揮發性儲存半導體)有第一代和第二代。那麼這裡又說“新一代”,還有“第一代和第二代”,名字比較奇怪,之所以這樣叫是為了更好地解釋。請大家諒解。首先,所謂的第一代指的是以下三種:“相變儲存器(PCM,Phase Change Memory)”、“磁性隨機儲存器(MRAM)”、“可變電阻式儲存器(ReRAM)”。這3種儲存半導體的研發歷史比較長,超過了20年。每個都是作為單體儲存半導體而生產的,MRAM和ReRAM現在市場上還有銷售,但是,市場規模很小,可以說是“利基(Niche)市場”。最近的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SoC(System on a Chip)等的嵌入式儲存半導體。並且,為了替換“嵌入式快閃記憶體半導體”而積極推進著研發。Samsung Electronics、Intel、TSMC、GLOBALFOUNDRIES等Silicon Foundry企業正在推進研發嵌入式MRAM,並且逐步開始向客戶提供產品。2019年3月,Samsung Electronics公佈說已經開始量產“嵌入式MRAM”!據說有企業正在研發推進用“嵌入式ReRAM”、“嵌入式PCM”代替“微控制器內埋式快閃記憶體”,松下於2013年7月開始量產“嵌入式ReRAM”(8bit 微控制器)。STMicroelectronics 於2018年12月試做了32bit 微控制器,並開始出貨測試版的“嵌入式PCM”樣品。接下來是第二代,進入2010年以來,非揮發性儲存半導體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代表是Intel和Micron Technology於2015年7月公佈的、雙方合作開發的128Gbit的大容量儲存半導體——“3D XPoint Memory”!Intel的 “Optane” 品牌下的HDD Cache(快取器)、高速SDD、Memory Module(DIMM,即雙列直插式儲存模組)等產品已經實現量產,但是並不以單體儲存半導體的形式銷售。“3D XPoint Memory”的優勢在於其特Memory Cell Array(儲存單元陣列)採取了被稱為“Cross Point(交叉開關矩陣)”或者“Cross Bar”的構造。其結構(Architecture)如下:在2個平行線群(Word line 和Bit Line)相交叉的地方,配置縱型的Memory Cell(儲存單元)。作為平面的Memory Cell Array(儲存單元陣列),可以進一步提高單元的密度。把Cell Array(單元陣列)進行堆疊、並3D化,就會成為被稱為“3D Cross Point(3D交叉開關矩陣)”或者“3D Cross Bar”的高密度儲存半導體。在Intel量產的Optane儲存器中,透過堆疊2層64Gbit的Cell Array(單元陣列),獲得了128Gbit的大容量儲存器。當然,其他競爭對手也在著手開發“3D Cross Point(3D交叉開關矩陣)”。此外,Intel和Micron正在研發把64Gbit的增加至4層、記憶容量達到256Gbit的第二代Optane儲存器。新一代非揮發性儲存半導體(NG-NVM)的概要,筆者彙總了研發的進展狀況。(圖片出自:pc.watch)
功率半導體元件(Power Device)——日本半導廠商在世界上活躍的元件
第九個關鍵詞是“功率半導體”。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功率半導體元件是日本企業發展的為數不多的、較好的元件。長時間以來,Si(矽,Silicon)都是功率半導體元件的“主角”。透過改良矽元件(Silicon Device)的構造,提高半導體的效能。但是,最近正在開發從理論上來看效能超過矽的化合物半導體功率元件,實際產品也比矽制產品具有較高的效能。其代表就是碳化矽(SiC)、氮化鎵(GaN)。SiC已經開始應用於Schottky Barrier Diode(SBD, 肖特基二極體)、Power MOS FET(電力場效應電晶體),兼具大電流、高耐壓的優勢,可以把矽制pin 二極體更換為SiC的SBD、把矽制IGBT更換為SiC的Power MOS FET(電力場效應電晶體)。這樣的話,電力損耗就會降低。GaN已經開始被應用於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雖然工作速度很高,與SiC相比,耐壓和電流容量卻更低。正在透過替換矽制高速、高週波Power MOS FET(電力場效應電晶體)而推進其普及。與SiC一樣,透過替換,達到降低電力損耗的效果。功率半導體材料、元件的特性比較。理論上,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氧化鎵(Ga2O3)的功率元件都比矽(Si)具有較好的效能。(圖片出自:pc.watch)
另外,最近,作為第三大、用於功率元件的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氧化鎵(Ga2O3)迅速受到人們的關注,從理論上看,用氧化鎵(Ga2O3)不僅可以生產出效能超過SiC、GaN的功率元件,而且,可以還較廉價地生產出晶圓(Wafer)。有2家日本的風投企業正在推進其研發,未來可期。 最後一個關鍵詞是“半導體市場的恢復”!眾所周知,自2018年秋季開始,半導體市場開始步入低迷時期,從業界團體、市場調查公司公佈的資料來看,去年(2019年)的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增長率為-12%,可謂是一落千丈!與此相對,今年(2020年)的預計增長率為6%。WSTS在2019年12月3日公佈說,2020年的全球半導體市場將會比2019年增加5.9%,增至4,330億美元(約人民幣29,887億美元),按照產品來分,其明細如下:模擬(Analog,混合訊號mixed-signal與Power)同比增加5.3%,Micro(Micro-processor和Micro Controller,DSP)同比增加4.9%,Logic(特殊用途IC、ASIC、FPGA)同比增加6.5%,儲存半導體同比增加4.1%。邏輯半導體的增長率稍微高一些。從應用領域來看,拉動半導體需求增長的是第五代(5G)行動通訊系統、PC。2020年開始,日本也會開始5G通訊系統的應用服務。因此預測,邏輯半導體和儲存半導體的需求會增加,由於“Windows 7”服務的終止(2020年1月14日),因此期待PC的更換需求會有增加。全球半導體的銷售額(過去三個月為移動平均值)的月度比較、上年同月比較值的推移,筆者根據WSTS公佈的資料製作了此圖。(圖片出自:pc.watch)中美貿易摩擦是令人擔憂的關鍵因素,最近,新型冠狀肺炎也成為了令人擔憂的因素,使未來更加不透明,那麼2020年究竟會怎麼樣呢?我們拭目以待。原文連結:
https://pc.watch.impress.co.jp/docs/column/semicon/1232236.html
https://pc.watch.impress.co.jp/docs/column/semicon/123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