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圍繞“晶片”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更加堅定了我國自主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決心

生意的本質,不是買賣,是關係。

掌握核心技術的半導體“強國”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把持著相關國家半導體行業的“命門”,也間接掌控著很多國家晶片發展的“沉浮”。

今年7月以來,日韓之間圍繞“半導體”的貿易衝突,足以讓全球的“半導體”圈顫三顫。在中游製造環節握有尖端技術的韓國的遭遇,讓在半導體材料上依賴進口的“圈友”們有了“脣亡齒寒”之感。

事實上,最能感同身受的非中國莫屬:2018年的中興通訊事件就讓我國關鍵技術領域的短板暴露無遺,一度讓中興通訊停擺的禁售同樣波及到國內很多科技企業。今年6月中旬,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預計未來兩年華為會減產,銷售收入下降300 億美金”。這表明美國的禁售,對有較強自主研發能力的華為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半導體是晶片產業鏈的根基,如果沒有半導體這一重要載體,晶片研發設計行將成為“無本之木”,社會資訊化程式的推進也將會受到很大影響。目前,我國的半導體產業總體上尚處於起步階段。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在中下游代工和封測環節佔有相對優勢,而在中上游產業鏈環節佔比較小,在半導體原料及光刻機等精密裝備一定程度上依賴著進口。

可以說,在逆全球化的當下,生意的本質不是買賣而是關係,而這種“關係”的維繫與國家間的核心利益息息相關。“芯痛”事件足以令中國如鯁在喉,中國唯有加倍重視發展半導體產業,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不被“卡脖子”。

半導體行業的奮起直追並不是“不蒸饅頭爭口氣”那麼簡單

品質的本質,不是產品,是角色。

目前,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各相關企業都將發展核心技術特別是半導體的核心技術提升到了戰略的高度。

“中國芯”有望彎道超車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有近2000家晶片設計相關公司,公司數量穩居世界首位。但論及總營收卻只佔全球晶片營收約13%。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中國近十年晶片的年度進口額都超過了該年度的原油進口額,因而在未來的晶片發展中既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又有極大的技術挑戰。

隨著5G時代的來臨,晶片的“使命”也將從資料計算切換為支撐機器智慧,圍繞物聯網、車聯網和人工智慧等領域,可重構晶片、神經網路晶片以及硬體安全等領域在國產技術均有突破,諸如華為、平頭哥、紫光展銳、寒武紀等國內“一線”積體電路設計企業已漸成氣候。部分企業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脫穎而出,彎道超車的中國晶片或將躋身世界前沿。

自主晶片產業鏈初長成

在半導體供應鏈國產化推動下,中國晶片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從設計到製造再到封裝測試的相關環節已經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出現了一批代表性的企業,其中,位於中下游的半導體產業也打拼出了屬於自己半壁江山。

比如,在製造環節的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積體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積體電路製造企業,提供0.35微米到14奈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在封裝測試環節的長電科技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三大封測企業,其技術佈局相對完整,在封裝設計、產品開發及認證,以及從晶片中測、封裝到成品測試及出貨的全套專業生產服務方面都具有相對的優勢。

美國的新一輪技術封鎖,反而成了推動中國晶片行業發展程式的加速度。尤其是首當其衝的華為,更是加快了其產業鏈佈局的步伐。華為於今年4月投資成立了哈勃投資,該公司於近日入股了山東天嶽先進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傑華特微電子有限公司兩家半導體相關公司,這意味著華為開始涉足半導體產業鏈的上下游。

沉下心來紮實走好產業發展的每一步,很多時候品質的本質不在於產品的本身而在於它在同類別的產品中的角色分量。

實現半導體產業總體部署、重要規劃、統籌推進是唯一成功路徑

博弈的本質,不是相爭,是合作。

在半導體產業鏈向中國轉移大局落定的當下,我國各級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力度正不斷加大。由政府主導的半導體產業大基金專案(大基金)將進一步加速產業的快速成長。

公司化運作的大基金能進一步促進上下游企業間的戰略合作,並在支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研發以及專項基金支援的專案上產生核心戰鬥力,進而在產業發展上形成良好的聯動效應與協同效應。

伴隨著產業的崛起,晶片產業鏈上大大小小的廠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因而進一步引導產業合理佈局也是工作中的重點。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裁丁文武在2019年集微半導體峰會上表示,“投資人不僅僅要支援設計業,也要支援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短板——裝備業和材料業,還要支援像CPU、DSP、FPGA、MEMS這樣戰略性的高階晶片領域”。

在世界級的“排位賽”中,不僅要強化企業的單兵作戰能力,更要強化產業的團隊進攻能力。因而,在競爭的機制下形成競爭性產業叢集,是唯一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