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全球半導體業,中國與國際市場之間的“溫度差”似乎愈加明顯,特別是貿易限制出現以後,這樣狀況越來越突出。在中國大陸市場,自從2014年推出“大基金”之後,這裡的半導體業就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而貿易限制又給它添了一把火,熱度在兩年時間內快速上升,已經熱得發燙,有沸騰之勢。
而在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歐洲和日韓,由於都是半導體的成熟和先進地區,產業發展本就按部就班,沒有中國大陸市場處在成長上升期時的狂熱,更多體現出的是冷靜的發展策略。
貿易限制的出現,就像隔在中國和國際市場這兩股溫度完全不同的半導體產業洪流之間的障壁,使得本來可以相互融匯、調和、協調發展的兩股力量割裂開來,冰火兩重天的意味愈發濃重。
中國半導體市場的“熱”有多種表現,包括投融資、新公司的湧現速度和數量、新晶圓廠專案的增加數量,以及優勝劣汰的頻率和速度等。
國家先進市場的“冷”也有多種表現,包括相關政策,以及各個地區市場權威的半導體行業協會組織,更加冷靜地看待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政策,並審視其自身的政策,甚至歷史性地開始學習和借鑑中國的產業發展政策和模式,特別是在政府投資方面,越來越靠近中國模式。
另外,由於貿易限制的出現,使得多家晶片廠商的錢袋子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內收縮了不少,顯然,這樣的“冷”是半導體晶片廠家不願意看到的。
即便如此,中國與國際先進半導體市場間的交流和貿易依然沒有斷,甚至在某些領域和市場,還呈現出了不降反升的態勢,畢竟,高度國際化的半導體產業,早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相互之間的依賴難以割捨。
世界依賴中國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大量的國際先進企業將晶片,以及半導體裝置、原材料銷往這裡,另外,IDM和晶圓代工廠在這裡建設了多家先進晶圓廠,如臺積電南京廠,三星西安廠,SK海力士無錫廠,以及英特爾大連廠等。
首先來看一下近鄰韓國。總體來看,在歐美日韓這幾大市場當中,韓國晶片業對中國大陸的依存度似乎是最高的。
11月9日,韓國國際貿易協會(KITA)釋出了一份統計資料,2020年前9個月,韓國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出口額為286億美元,同比增長7.8%。
中國佔韓國半導體總出口的41.57%,是201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預計韓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將增長3.8%。
隨著川普政府針對華為的半導體出口法規於9月15日生效,三星電子和SK Hynix預計將從10月開始對華出口下降。但是,COVID-19爆發後,其在中國的消退速度要比其他地區快,因此,中國對半導體的需求一直在增長。
雖然貿易限制對韓國的出口產生了負面影響,且多元化的海外市場需求日益增長。但是,韓國企業仍難以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為了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的風險,韓國政府正在尋找減少韓國出口商對中國市場日益增長的依賴的方法,然而,兩國的半導體業粘性很強,短時間內難以解除。
對此,一位韓國政府官員說:“韓國需要解決其對中國市場的嚴重依賴,但韓國企業要立即退出有利可圖的中國市場並不容易。”
近些年,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國大陸的重資產投入力度越來越大。
三星方面,該公司在西安一期儲存晶片工廠已經量產,二期專案正在建設,三期也在籌劃當中,具體來看,三星2012年落戶西安,2013年投資108億美元,興建一期專案,並於2014年建成投產,滿載月產能13萬片晶圓。二期專案分為兩個階段,總投資150億美元,其中第一階段投資約70億美元,二階段專案投資80億美元。
與前兩期生產儲存晶片不同,據悉,三星西安第三期專案投資額也將達到150億美元,將重點關注汽車晶片生產。
由於三星不停地在中國大陸加碼重資產投入,使得業界對該公司這方面的動作非常關注。
近期,有傳聞稱,三星正計劃在西安投建一座8英寸晶圓代工廠,訊息稱這個8英寸晶圓代工廠屬於2.5期專案,介於三星在西安高階晶片二期和三期專案之間。
不過,該訊息很快就被三星否認了,昨天,該公司表示,相關報導內容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目前,三星並無在西安投建8英寸晶圓代工廠的計劃。
雖然這一傳聞被三星官方否認了,但從這一市場反應可以看出,產業界對三星在中國建廠是高度重視的,而且,這也符合三星在中國的發展戰略。雖然有國際貿易限制,但雙方的依存度仍在增加。
另一家韓國半導體巨頭SK海力士在中國大陸市場也是動作頻頻,近些年,該公司在不斷增加其在無錫晶圓廠的投資。
SK Hynix System IC公司(SK海力士於2017年成立的一家代工公司)於2018年與中國無錫政府的投資公司WIDG建立了合資企業,並於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了晶圓廠的建設,該工廠目前處於試產階段。
另外,不久前,SK海力士收購了英特爾的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業務,而該部分業務主要坐落於大連,這樣,SK海力士在中國的晶圓廠又增加了一座。
最近又有訊息稱,正在擴充晶圓代工業務的SK海力士,將其位於韓國忠清北道清州工廠的所有半導體生產裝置出售給了中國無錫的合資公司,這被視為該公司7月份宣佈將SK Hynix System IC的清州M8工廠遷至中國的後續行動。
目前,這一訊息還沒有得到官方證實,如果屬實的話,SK海力士進一步擴大其在中國代工市場的戰略意圖愈加明顯了。
美國方面,2019年的國際貿易限制影響了多家知名晶片產商的營收。
特別是在2019年下半年,產業狀況已經從上半年的低迷狀態中回暖,但以德州儀器和賽靈思為代表的企業營收同比大幅下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供貨華為受到限制,丟掉了大客戶訂單,營收成績單自然不會好看。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以及各大晶片和半導體裝置廠商,紛紛提出解除限制的申請,希望實現有一定限制的自由貿易。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美國晶片和裝置大廠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
再看一下歐洲,傳統三強英飛凌、恩智浦和意法半導體,都是以模擬晶片見長,它們在中國的業務規模和技術影響力一直在不斷擴充。
以英飛凌為例,該公司的功率器件全球排名第一,在中國市場也是佼佼者。2019年財年,英飛凌大中華區在該公司全球總營收中佔比35%,成為英飛凌最大的單一營收來源市場,最近,英飛凌宣佈將新增在華投資,擴大其無錫工廠的IGBT模組生產線。無錫工廠擴產後,將成為英飛凌最大的IGBT生產基地之一。
另外,台灣半導體在大陸的業務擴充也是一大亮點。
特別是以臺積電和聯電為代表的晶圓代工廠,臺積電南京廠建成後,很快投入量產,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實現盈利,這還是比較罕見的。
南京廠也是臺積電少有的在臺灣地區以外建設的大型廠。聯電也在大陸投入了大量資源,建成了三、四座晶圓廠。這些都體現出這兩大代工廠對發展中國大陸本地業務的重視。
在上游的半導體裝置領域,按地區劃分的話,中國大陸僅次於台灣,是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裝置消費市場,這為美國和日本的裝置廠商提供了廣闊的財源。
中國依賴世界
中國大陸有廣闊的市場,但整體半導體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特別是中高階產品,無論是CPU、GPU、FPGA等邏輯晶片,還是以高效能DRAM為代表的儲存器,或是各種高效能功率器件和模擬晶片,還無法實現自給,必須依賴進口。
目前,中國大陸每年進口的晶片元器件規模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
因此,中國半導體對世界的依賴度也很高。
結語
在半導體行業,原本是世界依賴中國,中國也依賴世界的局面,如果能保持原有節奏發展的話,將是相輔相成的和諧關係。
但是,國際貿易限制打破了平衡,不但割裂了愈加融合的“冰”與“火”,還使它們各自內部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割裂”,如在歐美日韓市場,廣大半導體企業界更傾向於恢復原有的開放貿易狀態,但這幾大市場的管理機構似乎更傾向於保守。
而在中國,自主研發與開放合作的不同傾向愈加明顯,爭論也越來越激烈。所有這些,給包括歐美日韓和中國在內的半導體業發展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自 半導體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