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籠”的笑話背後,是歐美民眾無處安放的新聞信任感

naojiti發表於2021-01-04

儘管部分歐美民眾熱衷於反對5G、Wi-Fi、科學防疫等事件早已不算什麼新聞了,但他們最近的一項發明還是把我給看笑了,那就是——法拉第籠。

因為歐美社會流傳說Wi-Fi訊號有害健康,因此出現了“專為家用路由器設計”的金屬籠子,只要把路由器放在裡面,就可以遮蔽無線訊號,遮蔽電磁波、輻射等帶來的傷害,售價通常在70到100美元之間,大概約六七百人民幣。

最搞笑的是,路由器放進去之後,就像人進入電梯手機訊號會變差一樣,Wi-Fi訊號直接無法傳輸到手機和電腦裝置上了,導致購買者網速下降或者根本連不上網,於是他們紛紛在亞馬遜上給出了一星差評,認為籠子不應該影響網速。

而那些能正常上網的使用者,又評論抱怨遮蔽根本不起作用。這畫面真是讓我笑到鄰居想報警,朋友你還沒發現自己高價買了個大型網狀儲物盒嗎???

看著這些歐美版“韭菜”,我都忍不住想說“放著我來”!當然,也根本輪不到我,“反5G狂人”們比我努力多了。早在幾年前,就有類似概念的產品在亞馬遜上銷售了,而最近之所以突然火爆,是因為有人發推特認為5G網路使用類似於Wi-Fi路由器的電磁頻譜,導致這一產品突然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如果說過去的2020顛覆了許多大眾認知的話,那麼歐美民眾的“反智”“反科學”可能要算一個。但仔細回想一下,似乎在幾年前,關於微波爐、Wi-Fi、通訊網路基站等輻射有害的新聞,也曾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尤其是在各種“相親相愛一家人”群裡。不過隨著官方宣傳、自媒體科普等形式,逐漸被接受。

那麼,歐美民眾到底在2020年裡都看了哪些新聞,才會對5G這一新技術如臨大敵呢?

5G陰謀論:歐美民眾的新愛好

在“法拉第籠”火爆之前,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看到過英國陰謀論者將新冠病毒的傳播與安裝5G網路基站聯絡在一起的新聞。一些人聲稱是5G網路削弱了人類的免疫系統,才讓病毒得以繁衍。當然,英國政府也出來闢謠,說這些都是“瘋子”的說法。

但這並不妨礙有許多歐美民眾開始走上街頭,去干擾運營商工程師的工作,不讓他們搭建5G基站。他們有的在工作人員旁邊不斷談論電磁訊號對身體的有害影響,描述5G訊號是如何像酸一樣分解血細胞的。這當然不是真的。

還有的甚至放火焚燒網路基礎設施,哪怕它們只提供3G和4G覆蓋,還沒有5G服務。受襲擊影響的移動運營商之一沃達豐(Vodafone)英國公司就曾向媒體證實,被焚燒的裝置包括一個桅杆,是為了給新冠患者修建的臨時醫院提供行動網路用的。CEO尼克傑弗瑞(Nick Jeffery)在LinkedIn上寫道:“家人不能站在病危親人的床邊,這足以讓人心碎”“更令人不安的是,即使是一個電話或視訊通話的小小安慰,現在也可能因為一些受騙的陰謀論者的自私行為而被拒絕”。

(英格蘭北部受損的電信裝置。圖片來自法新社)

英國並不孤單,荷蘭、愛爾蘭、比利時、義大利、塞普勒斯和瑞典也發生了類似的縱火事件,堪稱是“大型底層互害現場”。

而關於5G陰謀論在歐美的傳播,既有其必然性,也有著一定的偶然性。

一方面,長期以來網際網路上就流傳著錯誤的新聞,手機訊號危害健康的說法可以追溯到數年前,從第一臺5G裝置開始安裝以來,就一直縈繞不散。

其次,社交媒體的崛起加劇了“迴音室效應”,陰謀論者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並不斷強化錯誤認知,進而互相鼓勵激起行動。在Facebook上就有一個名為“5G TOWER FIRE COMP”的群組,使用者會分享潛在目標的地圖,並在下面評論“你知道該怎麼做”。

加上較為成熟的媒體渠道,英國的陰謀論者還可以透過當地政府、名人代言,甚至主流新聞來傳播他們的資訊。例如,英國電視監管機構Ofcom,在報導縱火襲擊事件的片段中,一個受歡迎的早間新聞節目的主持人不得不指責他“破壞了觀眾對當局建議和科學證據的信任”。

你可能會好奇當地運營商的解釋為什麼沒人信,答案是“狼來了”太多次,已經失去了公眾信任。過去數年裡當地運營商曾大肆炒作5G,比如在手機上放上假冒的5G標識,廣告裡宣揚5G的“革命性潛力”,但關於它的實際情況卻很少公之於眾,以至於民眾對這項新技術的瞭解並不充分。就連有的英國電信工程師最初居然都相信是5G技術導致了這場全球範圍的大流行病。

一位威爾士的Openreach運營商技術人員告訴媒體,“他們其實不想讓我們解釋發生了什麼。他們是對的,我們要聽他們的。”在不久前,他上班時在街上被一個5G陰謀論者指責是在“謀殺”。

(一名身穿隔離服的工作人員正在清洗5G桅杆)

在城市進入封鎖狀態之後,民眾的情緒和陰謀論也變得越來越極端化。他們需要尋找一個有意義的解釋,來降低被困在家裡的沮喪感。而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的資訊傳播中必然夾雜著不準確的資訊,使得人們很難找到可靠的來源和可靠的指導,於是非科學的解釋開始大行其道,成為孕育暴力的環境。

缺位的公共聲音:正在“變形”的歐美媒體

同樣是疫情,同樣是5G,在2020年的中國又是怎樣一番場景呢?

1月28日,雷神山、火神山兩座醫院建設情況的24小時直播上線,基於5G+4K/8K+AI等新技術,上千萬網友在直播評論區中實時互動的場景還在眼前。

2月6日,雷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使用,覆蓋了免費公共Wi-Fi服務的5G訊號,支援2.5萬人的併發通訊,還可以滿足遠端指揮、遠端會診、遠端手術和資料傳輸的需求。

2月18日,浙江省人民醫院遠端超聲波醫學中心的醫療專家,利用5G技術遠端控制武漢市黃陂體育館方艙醫院的超聲機器人為患者進行超聲檢查,成為首例運用5G遠端診療技術對新冠患者實施救治的案例。

復工復產復學階段,圍繞5G展開的智慧校園、智慧園區、遠端辦公等也開始多點開花。

……

在面對新技術的不同態度中,有許多不同的變數,但如果要選擇一個決定性的要素,我認為“新聞信任”可以被排在前列。

一方面,指的是技術類新聞的數量及可見度。

在中國,5G技術怎樣與抗疫防疫相結合,不斷透過官方、媒體機構、自媒體等各類資訊渠道,以圖文、短影片、科普長影片等各種形式為大眾所知,使其很快奠定了民智基礎。

而對於大量歐美民眾來說,伴隨著數年來媒體“付費牆”的興起,許多高質量新聞和觀點更多面向精英受眾,更容易被普通民眾錯過,尤其是那些可能與其固有想法相悖的新聞。2019年,有69%的媒體機構都在執行某種付費牆模式(路透社調研)。然而即便在2020年,我們也沒有看到《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等老牌媒體改變其計量付費牆(每月只允許讀者免費閱讀5篇左右的文章,其他均需要付費)模式,因此,民眾“不得不”另覓資訊渠道。

《2020年數字新聞報告》(2020 Digital News Report)中就提到,歐美民眾“更依賴社交媒體和其他平臺,接觸到更廣泛的資訊來源和‘另類事實’,其中一些資訊與官方意見相左,具有誤導性,或者乾脆就是虛假的”。

既然傳統媒體不願意送出“免費的午餐”,那麼社交網路和網際網路平臺有沒有擔當起科普宣傳新技術的重任呢?

答案當然是想太多。假新聞由於獵奇和誇張,總是能夠比真相傳播得更加迅速。國際新聞工作者中心和哥倫比亞數字新聞Tow中心的一項聯合調查採訪了125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英語新聞工作者,發現疫情爆發之後,更加劇了虛假資訊的泛濫,甚至有一些被證實的謠言或錯誤指南是由領導人釋出在其社交媒體上的。

有66%的新聞工作者表示在Facebook看到了與疫情相關的虛假資訊,然而他們在將錯誤提交給社交平臺之後,大部分情況都沒有下文,平臺並沒有做出任何處理。Buzzfeed的創始人喬納·佩雷蒂就曾批評谷歌和Facebook,只會賣廣告,卻不會“為報導、事實核查和更深入的調查買單”。

顯然,面對疫情下的新技術,中文公共媒體的聲量要大得多,因此可以讓更高質量的新聞/科普覆蓋到更廣泛的受眾。

同時,新聞渠道的可信度也決定了大眾的接受程度。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曾有過一個調研,在40個國家和地區中,只有不到40%的人相信大部分的新聞。比如在5G陰謀論大行其道的英國,從2019年開始民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就在持續下跌。Gallup 202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人對於大眾媒介(例如報紙、電視、廣播)新聞報導,“完全不信任”的佔比達到了歷史高點33%。

對於新聞機構的信任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對更加具體的資訊的新聞。最典型的例子,中國抗疫期間,網路中最高頻出現的可能就是“不傳謠不信謠”,以及“等官宣”,說明民眾對官方新聞的信任度總體來看很平穩。

而社交媒體和網際網路平臺中,常常會透過演算法對各種混雜的資訊源加強推送和分發,但民眾身處資訊大海之中,有時候根本無法區分自己看到的是新聞、分析師觀點、個人意見、廣告還是宣傳稿件,更可能下意識地對自己看到的資訊持“懷疑”態度(P.S.不加判斷的懷疑比不加判斷的相信還是要強一點)。

這就形成了一個難解的閉環:普通民眾看到高質量新聞內容的可能性在降低,即便看到了,也會傾向於懷疑它是假的,自然讓更科學可靠理性的資訊變得“寸步難行”,反而給了陰謀論快速擴散的土壤。

後疫情時代的民智:媒體還有哪些可能性

不出意外的話,2021年我們可以看到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疫苗也將加速這一切的結束。但疫情期間歐美不斷出現的“反科學”陰謀論、詐騙事件等等,也在提醒我們,打擊病毒固然艱難,但清除民智中的“斑點”同樣重要。

而這一過程,也是政府、媒體機構、網際網路企業、民眾等共同參與的“全面戰爭”。其中有幾個關鍵是必須要做的:

1.防止高質量媒體在付費牆模式下脫離公共服務屬性,減少因付費能力不同而形成數字鴻溝;

2.提升高質量媒體在音影片等新內容型別中的作用和佔比,加速覆蓋那些自身沒有良好資訊獲取能力的使用者;

3.進一步規範網際網路平臺的內容標識,讓民眾可以更清晰地區分官方報導、廣告贊助、個人觀點等資訊源,建立對數字內容的信任環境;

4.推動AI等技術與新聞的結合,藉助智慧工具來進行信源核查、虛假資訊糾察等工作,提升新聞工作者的效率;

5.新媒體機構應該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運營方式,比如海外出現的由讀者出資、對關注議題進行眾籌的模式,為新聞報導帶來更豐富的可能性以及更多元的視角。

戴維·邁爾斯曾在《社會心理學》中說,對待生活正確的態度,是批判而不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矇蔽,開放而不被操縱。這句話,我想與所有被“5G陰謀論”洗腦,和在虛假新聞當中漂浮的人們,共勉。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4738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