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Ethan.Blazko發表於2020-10-14
科幻是浪漫、科學與預言的結合體。—— 雨果·根斯巴克

在名為崩壞篇的戰鬥部分僅剩Extra區域的時候,我放下了手柄。四十餘小時的遊戲時間足夠我去理清故事的基本脈絡,而在結局即將到來時選擇暫停,也許只是因為有些不捨。小睡休息,夢到的是百億晝千億夜輪換交替下漂浮於虛空之中的巨大機器人,一如《十三機兵防衛圈》中的某個場景,又有些像《F91》浪漫雋永的結局畫面。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出於刻板印象,我向來認定日本科幻在設定嚴謹方面絕對超不過《VOTOMS ODYSSEY》之類事無鉅細到令人恐懼的蘿蔔片設定書,故事再怎麼巨集大情感再怎麼細膩也很難夠到光瀨龍和田中芳樹的腳後跟。感謝《十三機兵防衛圈》把我的傲慢擊得粉碎,然後用“青澀校園戀愛”混搭末世蒼涼宇宙洪荒的奇特組合讓我淚流滿面(雖然這套東西並不新鮮),還完美滿足了我對於一部“現代科幻作品”的全部想象。用一句暴論概括一下我對《十三機兵防衛圈》的感想:這驚天地泣鬼神的玩意兒為什麼不是我寫出來的!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恩斯特·克萊恩與我所熱愛的融梗科幻

我最喜歡的當代科幻作家其實並不那麼“科幻”。他不過是個以撰寫同人劇本起家的Nerd領袖,寫了本販賣私貨的地攤小說,然後莫名其妙成為暢銷書,於是一炮走紅,僅此而已。

恩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確實是靠《玩家一號》開啟的知名度,書裡面那句自暴自棄又巨魔無比的“生活就是永無止境的折磨,能減輕這種痛苦的唯有遊戲(Being human totally sucks most of the time. Videogames are the only thing that make life bearable)”一度被我奉為人生金句,而這糟糕的中文翻譯顯然都沒get到原句的那股宅味兒。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但他的《Armada》才是我的最愛:連爆粗都是用“Gorram”這等《螢火蟲》黑話的廢柴男主有一間天花板上用魚線吊著剛星戰機和VF-1的臥室,有一個開著招牌是星艦衝出磚牆造型的遊戲店的死黨(實際上這人約等於他人生傳奇中的本·克諾比),還有一個為他留下一閣樓科幻片錄影帶和遊戲卡帶的老爸——最後他和空戰遊戲《Armada》中世界排名頭幾位的少男少女以打遊戲的方式拯救了世界。簡直就是用爛梗塗抹了一遍的《安德的遊戲》,至於奧爾森·斯科特·卡德本人的那些有關跨文明溝通的思考,在這裡當然是影子都沒有。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克里斯·羅伯茨和《最後的星空戰士》導演Nick Castle也許會很喜歡這封死宅情書,但我知道絕大多數科幻迷都會被這坨屬於消費主義時代的垃圾氣死。可惜我這個人就是比較低階趣味,看拉里·尼文主要是因為沉迷於巨構的巨集偉,看霍爾德曼可能就去琢磨動力服或者sodierboy之類的軍武奇想了。甚至連阿西莫夫自己都諱莫如深的《The Stars, Like Dust》裡把合眾國憲法作為謎底的結局,我初看時都相當觸動。倒也不是說我完全不在乎推動故事發展的思維核心,但是“點子”和創作背景催生出的特色鮮明的設定會在主觀上首先吸引我。

所以我經常黑屁卡梅隆的《異形2》本質上是一部用《星船傘兵》修飾過的越戰驚悚片,《光環:戰鬥進化》也不過是一個嚴重抄襲《異形2》的二設遊戲。

但我還就是愛這套東西:創作者們的妙想元素跨越時空實現了傳承,同時又用屬於自己時代的思考構築起獨一無二的故事。當銀幕或螢幕將這些跨越數十年的科幻作品用許多“要素”串聯起來,並由我們靠積累和思考揭示其中存在的隱祕聯絡時,簡直可以感到一種莫名的幸福感。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這種只可意會的幸福感在我遊玩《十三機兵防衛圈》的整個過程中不時會湧上心頭,前一輪的十郎一身皮風衣的造型和凱爾·里斯如出一轍,這顯然是比神似T-800的人形機器人埋得更深的梗;南奈津乃對《E.T》的狂熱使同樣熱衷於把片子翻來覆去地看的我感同身受;而尾巴用“魔法少女”那套鬼話唬人並把奈米注射槍交給藥師寺惠時我就莫名想到克拉克關於“魔法與科學”的名言,結果沒過多久臺詞就直接引用了——和神谷盛治對上電波的體驗大概就是這樣吧。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世界之戰》

不過要說《十三機兵防衛圈》僅僅是等同於一般通過融梗輕小說之流的作品,那肯定是扯淡。我特別贊同詩人威斯坦·休·奧登對科幻電影發表的一個評論,即他認為科幻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人類心底的恐懼與渴望挖掘出來並分別予以具象化的體現,也就是怪獸與飛船這兩個意向。對於《十三機兵防衛圈》的表故事線而言,對這一點的呈現顯然是一大驚喜。

《飛躍巔峰》是一部驚為天人的作品,也是我心目中屬於第一梯隊領頭羊的科幻動畫。且不提番外《科學講座》裡那些沒什麼實際價值的技術原理科普,其本身的設定就值得圈點:人類的威脅是數十萬光年外軀體宛若戰艦的宇宙怪獸,而對抗他們的希望聚集於一所宇宙軍設立的女子學校中。最後的最後,用勇氣和愛拯救母星地球,這自然是常見於經典太空歌劇的主題。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類似“世界系”設定的SF作品反而往往陷入自我意識過剩的主人公以唯心主義的行為模式試圖理解(並不一定能解決)終極危機本質的固有套路,卻把“威脅”本身降格為無關緊要的隱藏麥高芬亦或是臉譜化的符號。這種處理確實提供了討論“心靈”的空間,但同時消解了科幻題材承載的部分原始意義。正如W·H·奧登的另一首詩《The More Loving One》所言,“如果星辰燃燒著我們無以回報的激情,我們該作何感受 (How should we like it were stars to burn / With a passion for us we could not return)?”

《十三機兵防衛圈》卻在劇情前期就以一段巧妙的致敬表明了立場。

BJ帶小南首次前往2064年的扇區見證戴莫斯入侵時,四足機械怪獸在城市中肆虐的場面被無縫銜接至引自H·G·威爾斯名作《世界之戰》(War of the Worlds)的文字,酣暢淋漓地將百年前因恐懼所催生出的幻想圖景忠實再現。

這段劇情令我拍案叫絕,也許是因為“黃金科幻愛好者”的婆羅門心態作祟,於是感嘆“香草社也太懂了”,不過更多是為這種在敘事必要和致敬需求之間實現完美平衡的絕妙處理而叫好。四足怪獸直觀地呈現了這個世界所面臨的威脅,讓玩家為能夠與主角們產生足夠的共情,同時又和小南提及《世界之戰》這部虛構作品呼應,模糊了兩個時空的邊界,顯然是暗示著《十三機兵防衛圈》敘事的核心詭計。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自1870年代到一戰爆發為止,這一帝國主義的擴張巔峰期催生出了《The Battle of Dorking》(講述了武裝先進的德國入侵英倫三島的故事)等一大批幻想未來戰爭的通俗科幻,其中折射出的“希望與恐懼”完美驗證了奧登的那句評論。

H·G·威爾斯的《世界之戰》將“征服者”的形象從帝國的戰士轉換為地球之外的敵人,火星機器人的意向不僅挑戰了同類作品中常見的對技術的自滿,同時影射的是人類共同體層面的巨集觀恐懼。但章魚狀的火星人卻又符合威爾斯對未來人類的設想,因此某種意義上《世界之戰》又是個未來人類與當今人類之間的故事。《十三機兵防衛圈》無論是出於偶然還是刻意,顯然已經同時觸及了這兩個層面的思考。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至於在科幻中常見的問題之一,即如何處理因幻想未來帶來的負面感受,這部作品也有著自己的獨到方案。《十三機兵防衛圈》所設想的奈米機械氾濫的災難可能確實離當下過於遙遠,但是用怪獸這樣非常原始的危機意向喚起少年少女們對所處世界和身邊的人的珍視與保護慾望,再將“第二地球”的終極救贖作為對已然發生的災難的答案,顯然比僅僅糾結於內心世界的自說自話來得更為撼動人心。這種將“人”的情緒與“人類社會”的整體態度放在狂想曲般的背景中進行討論的敘事模式是20世紀初誕生的《巴克·羅傑斯》式太空歌劇冒險故事的先驅,能在21世紀科幻作品趨於碎片化和微觀化的潮流中被一部遊戲作品完美繼承,實屬我們時代的幸事。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昭和六十年的憧憬

不管是宇宙探索還是奈米構建,我認為科幻不僅能以描繪現實來批判現實,它的價值與意義更多地體現在用發展藍圖幻想下的細微感情撫慰我們焦慮的、無處安放的心靈。

從這一層面而言,神谷盛治在《十三機兵防衛圈》中無比執著的“八十年代時間鄉愁”,便是為作品賦予細膩人文關懷的關鍵要素。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格魯克夫斯基的《地鐵2034》中有個名叫荷馬的角色,作為曾體驗過戰前生活的老年人,他在無盡的幽深隧道中求生時,唯一的消遣就是儘可能詳細地記錄下每一個自己接觸過的人。在故事的最後,那本留給後人的筆記彷彿成為了承載著無數思維與心靈的紙質方舟,字裡行間的火種即便乘風破浪也不會熄滅。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而荷馬也許已忘卻了當年報紙上那些令人膽寒的,有關反導系統、ICBM和核彈頭的報導,卻永遠清楚地記著兒子降生的那天。荷馬穿過老式居民樓圍成的街道,呼吸著拉達汽車香甜的尾氣,在粉紅色的晚霞下迎接了一場賦予他新生的太陽雨。即便世界已然毀滅,人類依然能夠忠於自己,去追逐來自某個美好時代的殘缺碎片。若是用樂觀的角度接受這樣的故事,亦能獲得樂趣。《十三機兵防衛圈》中屬於八十年代的第四扇區,將這種末日浪漫推向了一種極致。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自然,120萬虛擬居民和多數主人公們是不知道真相的。於是這個世界的《哥斯拉》和《星球大戰》以錄影帶為載體,這個世界裡最潮的事莫過於擁有一臺FC這樣的家用遊戲機。在虛構出的昔日繁榮之中,人們也沒有丟掉對宇宙和未來的幻想。

同樣不會被遺忘的,是青春的點點滴滴:少年們在餐廳視窗爭搶雞肉美乃滋便當和炒麵麵包,為了見到崇拜的保健老師不惜裝病翹課;而放學後的少女們會在電話亭邊嚼著熱狗和可麗餅,漫不經心地聊起心儀的白馬王子。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即便是幾乎還原了《MEGAZONE23》的隧道機車名場景、網口和鷹宮初探扇區結構的劇情段落裡,這種頗顯復古的時代記憶也洋溢於暗示著世界真相的對話之間。哪怕有關夏日蟬鳴的記憶是人工的複製品,夕陽下的城市與兩個人的機車構成的蒙太奇也完美傳達出了無比甜蜜的青澀氣息。在整座城市將要迎來末日之時,在人類母星的數千光年之外,被欺騙的少男少女們過著暗流湧動卻充滿目標的生活,堅守著心中的愛戀與希望。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軌道上的偶像

我很喜歡講一個段子。“Space Opera”可以有很多種形式,肌肉猛男用射線槍打爆蜥蜴人抱得美人歸是太空歌劇,沙星彌賽亞的王子復仇記與成神之路是太空歌劇,精神衰弱的科學家在鬧鬼的研究站裡和有生命的行星對話其實也可以算是太空歌劇。但是你問我的話,我會說滾去看《超時空要塞マクロス》,這玩意是真-字面意義的“Space”+“Opera”。

太空歌劇誕生伊始就與殖民征服和探險精神不可分割,英雄主義、星際冒險充斥著這些被威爾遜·塔克形容為“粗糙、冗長、陳腐”的太空西部片。但在流行文化數十年的發展與進化中,太空歌劇顯然被注入了更為多元的基因,唯獨浪漫主義不曾改變,也是這類幻想史詩的核心所在。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冷戰年代的日本顯然對西方科幻的狂想曲並不陌生。所以看著蓋瑞·安德森和圓谷特攝、《宇宙戰艦大和號》和《0079》長大,曾在電視中目睹阿波羅11號登月的一代人創造出了可變機器人+宇宙歌姬的黃金搭配。軌道上的鉅艦戰機和漫天彈幕自然是所謂“雄性的浪漫”,少女在存亡之戰時唱響了感動銀河系的歌謠,甚至可以喚醒敵人心底潛藏的愛。將最溫柔的事物置於廣袤寰宇間,太空歌劇的浪漫是純粹的,剝去技術妙想,剩下的便是熱愛生命、渴望宇宙。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將《十三機兵防衛圈》視作簡單的蘿蔔片是有失偏頗的。有關2188年的隻言片語已經揭示了宇宙移民計劃的存在,但直到故事揭底之前我確實認為主軸僅僅是駕駛機器人保衛殖民地的熱血故事。即便如此,香草社對“巨大ロボット”的拿捏依然是無比精確的。火箭拳、閃電踢,數十米高的鋼鐵巨人表面折射著金色的太陽光,在少年少女們堵上一切的拼死戰鬥中對洪流般湧來的機械怪獸傾瀉炮火,這些畫面並不存在於崩壞篇的戰鬥中,卻一定可以在蘿蔔片愛好者的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描繪出來。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但得知方舟計劃和十五人眾的真相之後,我再次想起了讓我沒能控制住淚腺的崩壞篇2-10。這何嘗不是對《可曾記得愛》高潮鏡頭的復刻,甚至比那樣的浪漫來得更為絕望,卻又在對終焉時刻的恐懼中滲透出一份憧憬,連帶著守護摯愛之人的信念,飛向遙遠的一千兩百光年之外。機甲並不真正存在,但軌道上的偶像與培養皿中孩子們的故事,本身便是一支絕美的太空歌劇。在一息尚存之際,我希望自己可以想起如血殘陽下屹立於大地之上的十三臺機兵,以及漸漸遠去的電波傳達的那曲《Seaside Vacation》。

「ねえ聞こえる?
いくつも繋いで重なった星の
波が溢れて微かに潮騒を
鳴らして呼んでる」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夢想的遊戲

去年一整年裡我最喜歡的遊戲就是《天外世界》。或者說,自黑曜石公佈第一則預告片起,我就已經成為了這部作品的粉絲。至於原因,與提姆·凱恩、貝塞斯達乃至新老輻射等茬兒還真沒太大關係,但確實可以從《新維加斯》說起。

在REPCONN試驗場做完那個著名的支線任務“與我一起飛翔”(Come Fly With Me)之後,可以撿到一套非常“復古”的宇航服——紅色緊身衣與玻璃魚缸盔,整個造型幾乎就是從四五十年代的《Amazing Stories》這類地攤科幻雜誌封面上照搬下來的。很多朋友在莫哈維的漫天黃沙中跋涉冒險時,都會為自己的郵差選用賞金獵人大衣+藤條牛仔帽這類相當孤膽槍手味兒的穿搭,我青睞的裝束相比之下確實有些奇怪:一身土鱉宇航服,一把脈衝手槍,幻想著自己正在紅色星球上殺穿外星蜥蜴。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請允許我再提一嘴最愛的美劇《螢火蟲》。為什麼喜愛星際牛仔們的故事,我願意用《螢火蟲》的主題曲歌詞回答:“Take the land and boil the sea, you can't take the sky from me.” 在往日的獨立戰爭中折戟的士兵,視財如命卻又重情重義的殺手,能打槍能講道的老牧師,神經大條元氣十足的機修工......一群有趣的人,一艘破舊的船,還有一籮筐的冒險故事。他們,在星海間擁抱自由。

所以同時成全了我對《新維加斯》和《螢火蟲》無限熱愛的《天外世界》,幾乎可以被稱為夢想中的遊戲。對於《十三機兵防衛圈》難以言說的複雜感受,似乎可以用這則例子類比一下。我相信所有的玩家對get到作者用意而會心一笑的時刻都不會陌生,但有些作品為我們帶來的震撼顯然遠遠超越了這樣的範疇。

對於我來說,《十三機兵防衛圈》不僅在柔和的光與影間讓我體驗到一段無緣擁有的青春故事,同樣滿足了我對於一個“融梗科幻”的最高想象。當我在遊玩時一遍遍感嘆於她的美妙,心頭卻又不斷湧起知音難覓的壓抑,最終只能在放下手柄後對著遊戲包裝盒的封面喃喃道,“謝謝你們”。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結語

因為並沒有具體談及人物,所以我猶豫再三也沒有在上文提到中意的角色。最後還是嘮一嘴吧,從拿到碟開始就挺喜歡由貴的,初看有眼緣是因為自己比較吃颯點兒的人設,深入玩下去以後發現她確實是個挺有韌性的女孩子,對友情的真摯與執著相當感人(前世母女這世閨蜜,多好),和網口互動時的一些細膩的小心思也算是有些ツンデレ的萌點。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於是玩著《十三機兵防衛圈》就去找了《飛女刑事》第一部的資源補起來,不僅發現鷹宮這個姓氏取自女主麻宮和她就讀的鷹ノ羽學園,還在想起《KILL la KILL》和纏流子的人設後恍然悟出其中的致敬關係。倒沒有懊悔於自己“錯過了一個時代”,只感到十分滿足。這種感覺,也許就是“揭開隱祕聯絡”的幸福感吧,我想我會永遠熱衷於這樣的探索。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奈米機械、宇宙殖民地、地球化改造、機械怪獸......這些膾炙人口的科幻要素被《十三機兵防衛圈》悉數採用,致敬拉滿的同時甚至與劇情本身也貼合得滴水不漏。日系作品往往將生命的意義同守護“羈絆”聯絡在一起,《十三機兵防衛圈》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不僅描繪了少男少女們的悲歡離合,更用紮實的設定將他們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迷茫與此前世界的愛恨糾葛與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聯絡起來。

義無反顧地登上機兵時,他們卻不為什麼血海深仇,只為所愛著的彼此而戰鬥下去。故事的最後,這份令人動容的氣概為他們帶來的是寧靜生活的權利與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十五人的羈絆,宛若RS13阿爾法行星初升暖陽下的朝露般閃閃發光。文明的火種閃耀於星海之間,而《十三機兵防衛圈》的故事,是獻給愛與幻想的一曲虔誠讚歌。

愛與幻想的虔誠讚歌:《十三機兵防衛圈》隨感


來源:機核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3Q7ALVHj-plwjqUvSAaVN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