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人工智慧(AI)會否導致大規模失業的討論不絕。全球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美世(Mercer)近日釋出《2024年亞洲全球人才趨勢》(GTT),對3600名高管、人力資源管理者和員工展開調查。報告發現,AI和數字技術正在重塑工作流程,98%的受訪企業和機構計劃在2024年對工作設計進行變更,包括確定最適合混合/遠端工作的角色,並將工作重新分配給不同的人才池。

報告稱,56%的受訪高管認為AI將為其組織創造就業機會,44%的高管持相反意見。對員工來說,擔憂AI使自己失業的比重大幅減少,從2022年的53%下降到10%。不過,21%的員工擔心,AI的進步會提高工作要求,迫使自己工作更快或產出更多,從而增加工作壓力和風險,這一比例是2022年的兩倍。

美世亞洲區總裁拉蒂默(Peta Latimer)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對AI與勞動力市場的關係持樂觀態度。“過去30年,我們一直在說很多的工作要被機器人所取代,但現在的就業還是可以進行合理分配。”她稱,“即使AI可以幫助公司生產力提升30%,這也不意味著會直接減少30%就業崗位。”

AI將帶來什麼

報告發現,隨著AI技術的發展,四分之一的高管表示AI將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業務模式,而80%的工作崗位將在未來三年內因生成性AI而發生顯著變化。

32%的高管認為,AI能透過放大智慧帶來更大附加值,從而減輕當前最緊迫的人才風險,例如勞動力供應緊張、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才流動性低等。54%的高管認為,如果企業不大規模採用AI,其業務將無法在2030年後生存。

有53%的高管預計,AI和自動化將在未來三年內為他們的組織帶來10%-30%的生產力提升,另有40%的高管認為提升幅度會更大。不過,儘管AI和自動化有望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但這隻有在重新設計工作方式以適應人機協作時才能實現。

然而,儘管41%的亞洲企業高管認為投資AI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企業的生產力,但隨著AI和自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多數員工可能無法適應或最大程度利用AI。86%的高管認為,如果工作崗位被AI改變或取消,只有不到一半的員工能夠適應。

同時,67%的企業和機構在採用新技術時,並沒有相應地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由於新技術未能有效融入日常工作,員工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處理無價值或重複的任務,導致生產力下降。此外,許多企業在實施新技術時,未能充分考慮員工的體驗和需求,導致新技術難以學習或使用,技術投資就不能發揮預期效果。

拉蒂默表示,招聘網站領英的資料顯示,企業在招聘中對AI技能的整體要求在過去6個月內提高了21倍,但教育體系仍難以跟上這一趨勢,兩者之間出現了一種錯配。同時,員工看待勞資關係的角度也已發生變化。“很多員工會覺得,如果AI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沒有反饋給員工,他們不會繼續有動力在公司中發展。”她稱,特別是在疫情後和通脹環境下,員工的預期值發生了轉變,就職者的目標是一個更好、更和善、更靈活的一個就業環境,而不僅僅只是“向錢看齊”。

解決方法

報告還發現,83%的亞洲員工表示在過去一年中出現了職業倦怠,經濟壓力是首要原因。許多員工面臨生活成本上漲和持續的通貨膨脹,他們平均每月要花費6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來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

報告稱,員工對財務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希望僱主能提供支援以減輕他們的財務壓力。只有45%的員工認為他們為退休存夠了足夠的錢,並且他們更信任僱主提供的退休計劃,而不是獨立的財務顧問。報告發現,與不關注員工財務健康的公司相比,關注員工財務健康的公司員工更有可能感到滿意和留在公司。

此外,價值觀不一致、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挑戰和缺乏心理安全感也是導致職業倦怠的因素。57%的員工報告他們工作時間比以往更長,而42%的員工認為繁忙的工作(無價值的任務)是導致生產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報告認為,僱主可以從重新設計工作、重建員工的信任以及緩解員工的職業倦怠和經濟壓力三方面下手,增進其人力資本的可持續性。

例如,報告提到,只有46%的高管對所在機構的人才模型能夠滿足客戶需求充滿信心,只有27%的人強烈認為其勞動力模型足夠靈活,能夠將人才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為此,企業應該建立技能分類法,並將員工的技能與之相對應;制定能力框架,評估員工在特定技能方面的能力水平;設計基於技能的獎勵計劃,激勵技能發展;要充分利用AI和技術,企業必須重新設計工作流程並提供充分的培訓。

自 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