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不斷加深,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日益明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老年人口中的佔比較大。如何讓廣大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自2007年以來,我國保險公司開始紛紛投資建設保險養老社群,力度之大、佈局之快、特色之顯,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保險養老社群指由保險公司投資並具有實際控制權,在一定地域範圍內建立起來的集居住、養老和醫護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養老服務社群。由於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老年人都患有這樣或那樣的疾病,這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的質量和壽命,在養老社群規劃建設中,醫養結合成為主流趨勢。在2017年全方面研究保險養老社群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本年度研究報告聚焦醫養結合,著重對保險養老社群如何推進醫養結合進行探討。

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現實需要及政策支援

(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現實需要

1. 老年人群的健康狀況和特點凸顯醫養結合的必要性

由於年老體衰,患病老年人不斷增多,完全自理老年人數量不斷下降。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特徵以及特殊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這使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療、護理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從而突顯出醫養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國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較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無法行走、不能自理,甚至無法自行進食和排洩,疾病和衰老並存,對醫養結合的服務需求非常迫切。在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對醫養結合保持旺盛需求的同時,步入中年的健康人群因養生防病的需要,對未來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需求也日益增加。相較普通社群,醫養結合類高階社群根據高淨值人群休閒養生、健康養老、康復療養和醫療護理的基本需求,圍繞居家、機構、社群,建立連續的服務節點,實現活力養生、健康養老,這使此類養老社群在高淨值人群中的關注度逐年提高。

除可能的失能、半失能外,困擾老年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慢性病。老年人患慢性病不僅是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也是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目前,許多養老機構並不具備針對老年人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功能,導致許多老年人不得不“小病大治”,甚至長期在醫院“壓床”,最終使大醫院的床位資源越來越緊張,養老機構的養老床位空床率卻達到較高水平。醫養結合模式有助於老年人慢性病的預防、治療及康復工作,在緩解老年人家庭壓力的同時,也可使社會醫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是應對快速老齡化應採取的關鍵舉措。

2. 高齡化、空巢化形勢日益嚴峻使醫養結合需求十分迫切

自1999年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式不斷加速。在老齡化程度不斷提升的同時,老齡人口的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日益明顯。由於人口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及長期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未來人口的高齡化、空巢化程度將十分嚴重。據預計,到2020年,全國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

人口的高齡化、空巢化趨勢對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提出了強烈需求。受家庭結構小型化及國民整體生育意願下降等影響,我國“421”結構家庭數量不斷增加,家庭成員能夠為老年人提供的長期護理減少,家庭養老照料功能日益減弱,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甚至已無法承擔護理老年人的責任,老年人的生活照顧和醫療護理需求問題非常突出。在現有養老服務體系中鼓勵醫養結合,將有效彌補家庭養老不能提供醫療護理的缺陷,減輕子女日常照料老年人的負擔,使其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3. 傳統養老機構急需通過醫養結合補齊普遍缺“醫”的短板

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具備養、護、醫、送四大功能,既不同於傳統養老機構的以“養”為主,也有別於傳統醫療機構的以“醫”為主,有助於改變養老機構老年人在健康狀況不佳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的現狀,使有急迫醫療需求的老年人在機構內部就可以獲得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並能夠通過長期照料維持健康,保障生活質量。

近年來,我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增長很快。根據民政部公佈的年度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7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5.5萬個,各類養老床位合計744.8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0.9張)。在養老服務機構快速增加的同時,養老服務的核心已經明顯由解決“老有所養”轉向實現醫養結合。民政部2018年10月公佈的資料顯示,全國已有93%的養老機構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服務,護理型養老床位佔總床位的47%。但毋庸諱言,這些服務仍停留在粗淺的層次上,養老機構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護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亟須提高。醫養結合是“有病診治、無病療養”的新型養老模式,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能夠滿足老年人群的特殊醫療保障需求,是養老機構改善服務品質、實現持續發展的戰略之舉。

(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政策支援

“醫養結合”指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有機銜接,推動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醫養一體化”發展,實現社會醫養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包括醫療服務、健康諮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養”包括生活照護服務、精神慰藉服務、文化娛樂服務等。區別於傳統模式的單一生活照料服務,醫養結合將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老年人健康狀況發生變化或是遇到一些突發問題時,能夠得到及時優質的醫療服務,減少了老年人在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間週轉的時間,降低了老年人陷入不必要生命危機的風險。

對於擁有世界最大規模老年人口的我國而言,推行醫養結合是緩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難題的必然選擇。為此,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大力推動醫養結合的發展。

大力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我國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理念的重大轉變。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檔案說明,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老年福利體系,已經成為國家對兩億多老年人的莊重承諾。

二、保險養老社群醫養結合的實踐探索

(一)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 總體佈局

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2009年在保險業率先獲批進行養老社群試點。此後,泰康將“重資產投資”與“輕資產服務”相結合,大力推動醫養結合的泰康養老社群模式,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高品質連鎖養老機構。

泰康旗下專注養老康復實體建設運營的專業品牌是“泰康之家”。泰康之家聚焦老年生命鏈產業整合,以養康為核心,對接保險產品,致力打造老年健康服務超級平臺,引領健康養老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革。

泰康之家投資建設的養老社群是一種高品質、綜合性醫養社群,以大規模、全功能、醫養結合、候鳥連鎖為特色,以活力養老、文化養老、健康養老、科技養老為管理理念,提供包括生活照料、醫護康復、文娛社交、旅居養老等特色服務,力求滿足老年人“社交、運動、美食、文化、健康、財務管理和心靈的歸屬”七大核心需求,為入住老年人提供“溫馨的家、高品質醫療保健中心、開放的大學、優雅的俱樂部、長輩心靈和精神的家園”五位一體的生活方式。

保險、醫療、養老高度關聯,產業發展具有協同性。據此,泰康將“保險+醫養”作為核心戰略,以“養老+保險+醫療”的商業模式推進產業擴張。

在推動養老與保險融合方面,2012年4月25日,泰康人壽針對養老社群的運營特徵,推出國內第一款保險與養老社群相結合的“幸福有約”綜合養老計劃,為客戶提供涵蓋養老財務規劃和養老生活安排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到2017年底保單銷售累計達到近2萬件。2018年,泰康人壽對接養老社群的主打產品是“泰康鑫福年金保險產品計劃”。該產品擁有生存金給付和現金分紅(具體以合同約定為準)兩筆現金流,並可為客戶進行長期財富規劃。與其配套的“健康尊享系列醫療保險保障計劃”,則具有突破社保、承諾續保至99歲、可報特殊門診等特色。

在推動養老和醫療融合方面,在養老社群規劃建設過程中,泰康建立了以康復和老年醫療為核心的社群醫療體系,能夠提供集預防保健、疾病治療、慢病康復、長期護理於一體的閉環式、整合型醫療保健服務,並不斷加快在醫療領域的佈局。

為了使保險和醫養有機結合,泰康還將滿足客戶的保險、醫療、養老需求形成了一個閉環,即投保泰康人壽健康險、養老險的客戶在生病時可以到泰康投資運營的醫院去看病,達到一定年齡和條件後可以到泰康投資運營的養老社群去養老,一切都圍繞客戶的健康和財富管理來展開,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保險機構的人文關懷,有效延伸產業價值鏈。

2. 醫養結合的實踐探索

(1)建設高品質醫養社群

目前,泰康之家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蘇州、武漢、杭州、三亞、南昌、廈門、瀋陽、長沙、南寧13個重點城市,投資建設大規模、全功能、國際標準的醫養社群,全部建成後將提供約2萬戶養老單位,在養老領域的投資金額佔到整個保險行業的一半以上。社群借鑑美國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老年人的身心特徵,以國際標準、活力養老、醫養融合、候鳥連鎖為核心,從建築到服務,從整體到細節,全方位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綜合醫養社群。

泰康之家醫養社群遵循“康養結合”理念,引入國際持續照料型養老社群(CCRC)模式,圍繞老年人的實際健康需求,配建以康復、老年醫學為特色的康復醫院和養老照護專業裝置,打造泰康國際標準康復體系(TKR),提供包括獨立生活、協助生活、專業護理、記憶照護、老年康復及老年醫療在內的覆蓋老年人全生命週期的連續健康服務,把現代醫學和中醫傳統醫學運用到活力生活和長期照護的各個階段,提供醫療急救保障和有效轉診,針對老年常見病和慢性病進行系統健康管理,實現一站式持續關愛。

(2)收購、自建醫院和醫學中心

建設醫養結合的養老社群,醫療資源必不可少。養老社群需要把醫生從單純的專科醫生向全科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的全科醫生進行轉變。同時,要把醫院的醫療模式從以看病治療為主,變成以長期跟蹤、主動維護為主的閉環整合型醫療保健模式。泰康採用了收購和自建醫院和醫學中心的方式。2015年,泰康戰略投資南京仙林鼓樓醫院。2017年,泰康與武漢同濟醫院合作共建的泰康同濟醫院專案在武漢正式開工。2015年至2017年,在養老社群內部設立的泰康燕園康復醫院、申園康復醫院、粵園醫院成功運營,努力打造TKR泰康國際標準康復體系。

與此同時,泰康還聚焦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區域,佈局核心城市,通過與頂級醫院合作,打造區域醫療中心。目前,泰康已經在全國擁有3個大型醫療中心、牙科和婦兒兩大專科醫療體系。此外,泰康還積極投資參股各類醫療機構,投資淮海醫療集團,入股和美醫療、百匯醫療等,不斷推進戰略重點區域醫療網路構建。

由於醫療的管理比通常的企業管理更復雜,泰康對醫療體系的打造所採取的步驟是循序漸進的,走的是一條“從外向裡”逐步發展的道路,先把養老、康復、長期護理等做紮實,然後再推向專業醫療服務。

(3)設立從事健康產業的全資子公司

2018年6月28日,泰康旗下專業從事健康產業投資和管理的全資子公司——泰康健康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註冊資本30億元。泰康健投作為泰康醫養業務發展的平臺和載體,將發起設立醫養基金,並持續聚焦醫療、養老、紀念園和健康不動產等產業的運營管理,形成投資、運營專業化發展的體系,打造泰康健康產業卓越品牌。泰康健投的成立,標誌著泰康將以更專業、更科學、更全面的方式助力健康產業發展,服務大民生、大幸福工程。

(二)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1. 總體佈局

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介入養老產業的保險公司之一。2011年,合眾人壽提出“兩個千億”計劃,全面進軍養老及相關產業,啟動構建全國連鎖養老社群的整體戰略。2012年,合眾“優年生活”養老品牌創立,並在武漢、瀋陽、南寧、合肥、濟南、北京、上海、青島、蘇州等多地佈局。2013年9月,合眾優年生活武漢社群正式開放,成為國內第一家落地運營、由保險資金投資興建的養老社群,而且率先實現保險產品與養老服務的靈活對接。2016年9月,成立南寧養老運營管理服務有限公司。2017年,合眾優年生活瀋陽社群和南寧社群正式運營。

合眾人壽在養老社群方面的投資策略是“輕重資產相結合、海內外相結合”。一方面,以重資產方式投資建設大型養老社群。在武漢、南寧、瀋陽三地養老社群已投入運營的基礎上,今後十年左右將投資千億元建設26個養老社群,總投資規模為1000億元左右。另一方面,以股權投資的輕資產模式收購國外養老社群或機構。2015年至2016年,集中在美國十多個州收購了39家養老護理社群。截至2017年初,已在國內收購7家養老院,在國外收購56家養老社群,國外養老投資規模達20億元,是國內以輕資產模式收購養老機構最多的保險公司。

為了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合眾人壽以保險產品、客戶群體、營銷網路等保險資源為基礎,創新性地將養老醫療產業作為新的戰略發展方向,努力形成在醫療、養老產業方面的產業協同優勢,打造“保險+醫養”的核心競爭力。

2. 醫養結合的實踐探索

合眾人壽投資管理養老產業的運作實體是合眾優年(北京)投資有限公司。合眾優年(北京)投資有限公司由中發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合眾人壽投資設立,管理總部設於北京,擁有連鎖型持續健康退休社群品牌“優年生活”,目前旗下運營有優年生活武漢社群、優年生活瀋陽社群、優年生活南寧社群等。

“優年生活”以關愛老齡事業為宗旨,引入美國CCRC先進理念,以創新老年人晚年生活方式為重點,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多層次、個性化、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包括獨立生活、協助照料、康復護理、阿爾茨海默症(認知症)照料等專業照護服務,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目標。

合眾優年的經營思路是將養老與保險相結合、養老與醫療相結合、養老與旅居相結合,從而形成一個完整、規範、頗具規模的養老社群。醫養結合的實踐則集中體現在優年生活社群所提供的健康管理、康復理療等服務上。

此外,合眾優年還充分利用周邊醫療資源實現醫養結合。如武漢社群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後官湖生態新城,是國內目前最大的複合型養老機構之一,潛心經營幾年來,將醫療、護理、養老無縫嵌合,在醫療、護理、運營等方面積累了豐富、寶貴的經驗,尤其是注重利用武漢市第五醫院、漢陽醫院等周邊醫療資源,與這些醫療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能夠在必要時為入住老年人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救助服務。

(三)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1. 總體佈局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養老社群專業品牌是國壽嘉園。國壽嘉園秉承了中國人壽“成己為人,成人達己”的核心理念,體現了中國人壽健康養老產業“關愛人”的基石和原點,從個人身心管理、家庭健康管理、朋友圈互動、社群生活、社會價值五個層面,彰顯中國人壽人文關懷理念,倡導、提供一種健康養老與實現價值的全新生活方式。

中國人壽將國壽嘉園定位為“大健康的引領者,值得託付的健康養老服務商”,致力於打造“親和、睿智、參與、發展”的品牌個性。在實際運作中,國壽嘉園專案結合中醫理念及現代養生科技,努力構建一套包括檢、食、健、護、療等在內的健康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醫、食、住、行、文、娛、思、享、健等全方位健康生活方式。

中國人壽養老社群的戰略佈局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三點一線,四季常青”,即聚焦北京、天津、蘇州、深圳、三亞等城市,為老年人提供夏住蘇州、秋住京津、冬住三亞的度假式養老養生生活方式。

未來,中國人壽將突出四大功能,加速包括精品養老社群在內的“大養老”產業投資建設,傳遞引領品質健康養老生活方式。一是活力養生,二是康復護理,三是分時度假,四是社群養老。

2. 醫養結合的實踐探索

國壽嘉園從維護健康、疾病防治和延緩衰老等需求出發,給每一位老年人建立個性化的“體檢+診斷+慢病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在技術、服務、硬體、環境、管理等方面給老年人提供國際先進服務,使其可以全天候、無間斷地享受到康復、護理、日常照顧等醫療服務。

中國人壽首個醫養結合型養老養生專案是天津國壽嘉園·樂境。國壽嘉園·樂境面向有康復、護理、日常照料等剛性需求的老年客戶群體提供服務,同時還與國際領先的美國TIRR康復醫院合作,力推醫養深度融合,打造“康、療、養、護、防”五位一體的國家級醫養結合綜合示範區。國壽嘉園·樂境將緊緊圍繞服務保險主業,利用自有優勢,藉助空港醫學園各方面配套高度成熟的有利條件,瞄準市場空白,定位高階“康養”。根據專案實際條件積極擴充自身的健康管理、老年人照護及國外高階醫療服務等,探索和開發高階商業健康險等,力求實現保險主業、客戶和專案本身多方共贏。

國壽嘉園·逸境致力打造一個國際一流水平、國內獨一無二的集康復療養、健康管理、休閒度假、樂養生活於一體的熱帶地區健康養生度假社群,成為海南唯一一家會員制全套房養生度假酒店,提供大健康、好生活、致情懷三大類服務,即健康檢測與健康管理服務、養生度假生活服務和豐富的文化娛樂服務。此外,國壽嘉園·逸境還將設立名醫匯,並開辦健康講堂,邀請國內外知名健康專家,尤其是知名中醫,定期舉辦健康講堂及為客戶提供健康諮詢,必要時還可提供診療服務。

蘇州國壽嘉園·雅境由中國人壽與美國知名養老運營管理機構魅力花園(Merrill Gardens)公司聯手打造,為退休後的老年人提供康復療養、醫療護理等一站式服務,並隨著老年人身體機能的改變,實現相應服務及醫療配套的無縫銜接。同時,還將建立完善的醫療康復中心,使老年人生活無後顧之憂。

北京國壽嘉園·韻境健康管理中心,是具有醫療資質的,以三大中心和三個專科為載體的為客戶提供全面健康管理的專案。產品設計上,除為養老、養生專案客戶外,還將為社會各界尤其是公司客戶提供從檢測到評估再到干預的全面健康管理服務。專案將以三大中心(功能醫學中心、未病中心和遠端會診中心)和三個專科(營養科、運動康復科、特色)為載體。硬體設施上,將構建優美舒適的醫療健康服務環境,遵循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JCI標準。

福保社群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頤康之家)是中國人壽建立的首家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專案根據老年人休閒養生、健康養老、康復療養和醫療護理的基本需求,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各種智慧裝置,採用先進的智慧化服務體系,配備專業的養老照護團隊,營造溫馨、舒適、健康、快樂的氛圍,為社群老年人提供集託養照護、日間照料、居家養老、醫養結合四位一體的多功能、高品質服務。

在佈局“三點一線”養老社群的同時,中國人壽下屬的國壽投資公司根據集團“大健康、大養老”的戰略整體佈局,積極創新“保險+醫療”產融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成立了國壽大健康基金。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旗艦型大健康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已成功投資衛寧科技、信達生物、山大地緯、藥明康德、邁瑞醫療等大健康領域龍頭企業,完成了醫療控費、生物製藥、醫療裝置、醫保資訊化等領域的戰略佈局。

(四)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公司

1. 總體佈局

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自2014年起開始積極探索養老產業與保險業務的互動模式,結合客戶對高品質養老的需求,推出與之匹配的養老保險產品,同期規劃建設太平梧桐人家國際健康頤養社群,建立了“保險業務+養老社群”的新服務模式。

2017年,太平人壽在“重資產”太平梧桐人家國際頤養社群專案的基礎上,以“輕資產”模式,攜手第三方養老社群,面向公司客戶提供多元化養老服務體驗。6月份,啟動了與上海新東苑·快樂家園養老社群的合作。8月30日,與七彩雲南·古滇名城進行了合作簽約。

目前,太平人壽正在通過“輕重並舉”的方式,加速擴充套件全國養老社群的佈局。“重資產”將延續梧桐人家的模式,逐步形成“東南西北中”全國性戰略佈局;“輕資產”則與新東苑·快樂家園、七彩雲南·古滇名城的運作模式相似,從客戶需求出發,甄選出優質的第三方養老社群進入太平人壽養老服務體系,逐步搭建起全國的網路式佈局。

2. 醫養結合的實踐探索

2014年10月17日,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精心打造的“梧桐人家”國際健康頤養社群專案在上海正式開工,標誌著中國太平養老產業發展邁出關鍵性步伐。依託壽險主業優勢,太平人壽積極建立健康和養老產業各個環節與保險保障之間連線和增效機制,打通健康養老上下游服務產業鏈,建立一流的健康養老品牌“太平樂享家”,從健康管理和養老產業兩個方面“雙管齊下”,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打造全生命週期的服務閉環,形成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新“保險+健康+醫養”全產業生態鏈。

梧桐人家是中國太平投資約40億元興建的首個養老社群旗艦店。該專案目前已基本完工,即將啟動銷售,預計2019年上半年全部實現精裝交付、拎包入住。

作為老年生活社群,在眾多的配套設施中,人們最為關心的當屬醫療資源。在醫養結合方面,梧桐人家通過“周邊醫療機構環繞+自建”,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一方面,梧桐人家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國際醫學園區內,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質子重離子醫院、曙光醫院東院、腫瘤醫院東院等各大醫院就在周邊。

另一方面,梧桐人家自身的醫療配套也非常完善,不僅每個房間都有健康監測設施,關注到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還將自建一個以小綜合、大專科為特色的6萬多平方米的康復護理中心,確保入住老年人不出社群就能看病、配藥。在提供專業醫療服務的基礎上,還將打通上海市知名三甲醫院綠色通道,並積極引入先進的海外醫療資源,搭建智慧化和遠端醫療系統,打造線上線下、國內國外“零距離”的專業醫療服務網路平臺。

在運營服務方面,2016年5月與已有30多年養老運營經驗的美國水印養老社群公司合作成立太平水印(上海)養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在美國合作方多年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研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運營管理體系,涉及生活服務、健康管理、醫療護理等各個方面。同時,還選派業務骨幹赴美國水印養老社群學習實訓,並和湖南女子學院等院校採取訂單式培養方式儲備了一批專業養護人才,確保專案品質達到國內一流、國際領先。

三、保險養老社群醫養結合存在的短板及問題

(一)部分保險養老社群的醫療設施仍不足

醫養結合難題的核心和實質來自於我國醫療門診機構的羸弱。這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無論是入住養老機構還是居家,抑或依託社群照護,均難以獲得方便有效的醫療服務。社會力量有足夠的積極性提供老年人所需的社群醫療服務和醫養結合服務,而且有很高的積極性提供上門服務,卻被衛生管理部門以種種原因拒絕進入,從而形成公立機構不提供或不能較好提供社群醫療服務、民營機構有積極性提供卻無法進入的尷尬局面。這是我國醫養結合難題的癥結所在。

在我國已經建成運營的保險養老社群中,泰康保險養老社群是醫養結合路線的堅定“佈道者”,從一開始就注重社群內醫療機構的設立。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先設立醫療門診,待條件成熟後則進一步升級為醫院。目前,已經開業的北京泰康之家燕園等醫養社群,不僅配有全科診所,集醫療、保健、頤養為一體,為居民提供常見病診療服務,而且還自建有康復醫院,創新泰康國際標準康復體系TKR,聘請資深康復專家、老年病專家,接入急救網路。此外,還與國內多家知名三甲醫院合作,實現雙向轉診、綠色通道、遠端醫療、專家會診等服務。不過,由於運作思路不同或受制於醫療資源的可獲得性,與泰康醫養社群相比,也有一些保險養老社群在醫療機構或設施上的投入明顯不足,抑或重硬體、缺軟體,人員隊伍缺乏專業的培訓,缺乏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從而限制了醫養結合推行的廣度和深度。

(二)醫療護理專業人才缺口較大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比單純養老服務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單從醫療服務方面就需要大量的具有行醫資格的醫師、專業護士和專業康復護理人員。然而,目前我國老年醫療、護理、康復機構的從業人員數量卻嚴重不足,質量也不高,不能滿足老年人口不斷增長的多元化需求,供需失衡突出。並且,從業人員的工作量大、流動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長期醫養結合管理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以養老機構最需要的全科醫生為例,在我國,全科醫生的數量嚴重不足。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是醫療服務體系“金字塔”的基石。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是阻礙保險養老社群醫養結合的重要制約因素。

不僅全科醫生,養老機構大量需要的護理人員同樣十分缺乏。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不到30萬人,且年齡多在40歲以上,真正有專業背景、專業素質且經過一定訓練的人還不到10%,嚴重缺乏高質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僅如此,現有從業人員的工資待遇、社會地位比較低,而工作強度卻比較高、心理壓力比較大,以致職業認同感差,從業者流動性比較高。

(三)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急需加快建立

對於失能照護來說,資金保障和醫護服務是兩大支撐體系。其中,資金保障旨在解決醫院、老年人與養老服務機構三者間服務費用的支出問題。但從目前情況看,不僅醫護服務體系有待充實完善,穩定的資金來源也需要進一步夯實。

為了解決失能照護的資金來源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都明確提出“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2016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人社廳發〔2016〕80號),選擇15個城市和2個重點聯絡省統一組織開展試點,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截至2017年,15個試點城市已全部啟動試點工作,吉林、山東2個重點聯絡省份在全省作出統一部署。試點階段,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主要覆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群。在具體實踐中,各地大都從職工醫保人群起步,並確定了逐步實現全民覆蓋的制度目標。截至2018年6月末,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覆蓋人群已達5700萬人,參保職工與城鄉居民的比例約為7∶3。15個試點城市基本都建立了多元籌資機制,資金來源主要由個人、社會、單位、財政、醫保五方面組成,部分地方還有一些社會捐助作為補充等。從一年多試點的情況看,試點工作總體順利,制度成效初步顯現,切實減輕了家庭經濟和事務負擔,失能老年人護理服務可及性大大增強。

雖然試點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保障功能得到了有效發揮,但從全國來看,穩定的籌資渠道遠未建成,多元籌資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夯實。從已經開展試點的城市看,目前部分試點城市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渠道過於單一,大部分依靠醫保基金結餘,繳費責任與保險的權責對應原則不相匹配,急需均衡各方籌資責任,形成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籌資待遇動態調整機制。與此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政策解讀,強調互助共濟和風險共擔,明確各方權責。此外,由於缺乏統籌的制度安排,政策、資金在多個領域部門分散開來,沒有形成合力,下一步需要加強研究,完善頂層設計,統籌財力供給,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全國範圍內的加快建立。

(四)保險醫養社群的政策支援有待加強

儘管政府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各型別企業投資建設養老社群,但這些政策支援仍然停留在起步階段,並未細化,不管是在土地、金融方面,還是稅收方面,政府都尚未有明確支援,這對以盈利為導向的醫養社群來說是一個考驗。其中,土地的制約最為突出。

土地是養老社群開發最前端的基礎資源。營利性養老用地成本過高,不僅會直接拉昇養老社群的整體成本,還會制約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選擇,導致養老社群供應不足或者收費較高限制受眾群體。從現實情況來看,“拿地難”“拿地貴”導致的高土地成本是當前保險公司參與養老社群建設面臨的首要挑戰。

“拿地難”首先體現在用地性質不明晰制約供地計劃方面。2014年,國土資源部印發的《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提出養老用地要納入供應計劃、單列用地指標,但2017年11月出臺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仍缺乏符合養老土地用途的專項分類,致使地方政府無法將營利性養老設施用地單獨列入供地計劃,只能通過居住用地配套設施、醫療衛生用地等辦法曲線供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設綜合性養老社群的供地來源。除用地性質不明晰外,“拿地難”還體現在老齡化嚴峻地區多用地指標緊張、地方政府為養老社群主動供地意願有限等方面。

“拿地貴”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化拿地方式推高絕對地價;二是土地使用年限差異抬高相對地價。

“拿地難、拿地貴”直接導致保險機構投資養老社群成本普遍居高不下。根據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資料,截至2017年6月末,全國共有中國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等8家機構投資29個養老社群專案,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海南等東部沿海的18個省區,佔地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計劃投資金額678.2億元,床位數超過4萬個,其中部分養老社群專案已投入運營。據此資料計算,這些保險養老社群的平均成本為5652元/平方米,每個床位的平均資金投入達169萬元,這給養老社群建成後的運營造成較大成本壓力。

四、保險養老社群醫養結合前瞻

保險養老社群醫養結合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綜合性系統工程,不僅需要保險公司及有關方面的大量投入,也需要政府及監管部門的政策支援和有效引導。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確保保險養老社群醫養結合的順利推進。展望未來,保險養老社群醫養結合將出現以下趨勢。

(一)保險養老社群將普遍設定醫療機構

近年來我國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醫院,提供基本醫療、高階服務或康復、老年護理等緊缺服務,明確提出建立醫療衛生機構設定審批綠色通道,支援養老機構開辦老年病院、康復院、醫務室等醫療衛生機構,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衛生機構按規定納入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這就給保險養老社群普遍設定醫療機構開了“綠燈”。在國家積極支援社會力量辦醫院的背景下,在入住老年人普遍需要醫養服務的強烈拉動下,可以預見,在今後一段時間,無論是已經投入運營的保險養老社群,還是新開設的保險養老社群,都將把設定醫療機構放在核心位置,促進醫養服務的高度融合,從而為入住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醫養服務,提升養老社群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保險養老社群將進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周邊醫療資源,加強與附近醫療機構的戰略協作和服務對接。例如,與周邊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要麼由這些醫療機構對養老社群的醫療服務進行託管,要麼由醫療機構選派由醫生、護理和康復技術人員組成的醫療服務團隊,定期到養老社群進行醫療與健康管理服務。此外,有條件的養老社群還可以與周邊醫療機構進行合作,在社群內或附近共同興辦醫養結合機構,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

(二)醫療護理專業人員的培養力度將會加大

目前我國醫養結合服務所需的人力資源嚴重不足,高素質、專業化醫護人員的匱乏已成為制約醫養結合的重大問題。面對醫養專業人才的匱乏,開辦養老社群的保險公司已紛紛採取措施,力圖解決這一難題。例如,泰康擬從三個層次來支撐人才培養:一是整合企業醫療資源,自建護理學院,定製化培養高階人才;二是與大中院校深度合作,共同創辦教學基地,定向培養;三是積極擴充成人職業教育,為有轉職需求的成人提供培訓。

但是,醫養專業人才匱乏是一個社會性問題,保險公司的努力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身的需求困境。對於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已高度重視,正在著力建立專業化、規範化的醫養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為培養足夠的專業醫護人員創造條件。例如,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非常重視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開設相關專業的高職、中職院校數量增加較快。為了促進和激勵更多學生選擇報考這類專業,國家可以採取的舉措包括:放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招生計劃、招生地區限制;鼓勵更多院校開辦老年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減免相關專業學生的學費,吸引一些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進行報考;對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學生及養老服務崗位從業人員給予學習補貼或入職補貼等。

在加強學校人才培養的同時,具有專業培訓能力的大型養老機構也將建立專業培訓和實習基地,加快對現有醫養服務人員在老年醫學、護理、營養和心理等方面的培訓,改善其知識結構,增強其專業技能。在職業激勵機制方面,將考慮設定不同等級專業技術職務,打通職稱晉升渠道,並引入績效工資機制,增強相關專業畢業生在醫養工作崗位上的積極性,增加其職業歸屬感和職業穩定性。

(三)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實踐探索有望提速

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戰略舉措。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不僅可以滿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支出,提高其生活質量,使其獲得最大限度的生活獨立和人格尊嚴,也可以緩解老年人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女的護理支出壓力。

由於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而且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眾多,難以支付長期的護理費用。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推進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支付風險。就推進目前正在進行的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來說,下一步有關部門有望重點開展以下工作:一是瞄準重點部分、關鍵節點,深入研究探索,開展總結評估,為頂層決策提供實踐依據;二是發揮長期護理保險資源配置平臺的促進作用,加強服務供給;三是加強制度頂層設計,研究提出適應我國基本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在當前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過程中,面臨籌資模式、責任界定、失能等級標準制定等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對此,今後國家將有望逐步建立獨立的籌資體系,通過個人繳費、財政補助、醫保基金適當劃轉、社會捐助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基金的長期收支平衡。同時,堅持責任分擔,遵循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合理劃分各方的籌資責任。此外,還需加緊研究制定失能等級標準、護理等級標準以及長期護理保險的支付標準等,為推進相關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在構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過程中,中央或地方政府還可以借鑑西方國家經驗,鼓勵和支援商業保險機構參與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必要時,應考慮採用商業化運營模式,引入商業保險公司參與方案的設計和經辦服務,並推動開展商業性的護理保險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功能補充和水平提升作用。

(四)“智慧養老”“智慧醫療”成為重要趨勢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網際網路+養老”“網際網路+醫療”已經在醫養領域興起併產生重要影響,為養老和醫療產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促進了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融合與創新。2017年2月6日,工業和資訊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三部門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強調利用物聯網、雲端計算、大資料、智慧硬體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產品,實現個人、家庭、社群、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質量效率水平。2018年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健全“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發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這些政策檔案的印發,將“網際網路+養老”“網際網路+醫療”推到了前臺,標誌著“智慧養老”“智慧醫療”已經成為醫養產業的重要趨勢。

藉助“網際網路+養老”“網際網路+醫療”的技術手段,目前養老服務領域已經出現“智慧養老社群”。所謂“智慧養老社群”,是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雲端計算等技術手段,搭建“智慧養老雲服務管理平臺”,通過平臺有效整合醫療、服務、監護等服務於一體的智慧養老社群。藉助平臺及各類終端,社群能夠按照養老服務規範和服務標準,向老年人及家屬提供涉及安全看護、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閒娛樂、親情關愛等方面的服務。在這種大趨勢下,可以預見,保險養老社群將積極推進現代資訊科技的應用,利用智慧化的“網際網路+養老”“網際網路+醫療”實現“智慧養老”,通過物聯網技術及各類感測器,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處於遠端監控狀態,以維護老年人生活的安全和健康。與此同時,養老社群還可通過遠端醫療等現代資訊手段,實現與社會優質醫療資源的無縫對接,為入住老年人提供應急呼救、醫療會診、康復理療等專案的遠端線上服務,方便老年人對養老方式和醫療資源的選擇,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即可享受現代化的醫療和養老服務。

(五)國家對保險養老社群的政策支援將更加靈活

2016年12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切實增強政策保障能力”,提出“完善土地支援政策”“完善財政支援和投融資政策”。據此,可以預計,在涉及保險養老社群的政策方面,國家將保持足夠的彈性和靈活性,以此給保險養老社群的建設與發展提供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

以土地支援政策為例,有關專家建議,可以根據2018年中央“一號檔案”關於宅基地改革的有關精神,探索用宅基地開發保險養老社群的可能性,為解決養老社群土地難題提供新思路。2018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檔案釋出後,有關部門強調,這項改革不是讓城裡人到農村買房置地,而是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農村,使農民閒置住房成為發展鄉村旅遊、養老、文化、教育等產業的有效載體。基於這一導向,如果能夠依法合規推動城市近郊周邊的宅基地進入養老用地範圍,既能為保險機構緩解土地瓶頸提供一條全新的可行路徑,又能創造性地將國家對養老服務用地的支援政策落到實處。

如果利用宅基地建設保險養老社群,則有望從兩方面化解“拿地難”問題。一是創造養老用地的增量供給。當前農村居民點空閒和閒置用地面積多達約3000萬畝,且未納入養老服務機構用地範圍。如能盤活這些鉅額的土地資源,甚至僅僅是城市近郊的宅基地,就有望為保險機構建設養老社群提供可觀的增量用地。二是設立定向供地的門檻。宅基地改革不是面向城鎮居民下鄉買房置業所用,而是讓閒置農房成為鄉村振興的產業載體,以養老為代表的業態正是政策著重提出並支援的供地方向,而以城市居民住宅和房地產開發為目的土地用途則將被嚴格排除在宅基地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用途管制之外。

與此同時,利用宅基地建設保險養老社群,還可從兩方面化解“拿地貴”問題。一是獲取土地的方式將從原來只能通過二級市場拿地轉變為可以通過一級市場拿地,從而節省大量中間費用,降低土地獲取成本;二是因議價空間增大可公平合理獲取養老用地的更大議價權,實現鄉村經濟與保險機構建設養老社群的互惠互利。

摘自《保險理論與實踐》2018年第11期

作者簡介:

寧波市梅山保險養老研究院、中國保險學會聯合課題組。課題組組長:李鋼;課題組成員:李鋼、馮佔軍、張迎賓、章晉英、李連芬、陳鰻如、洪蘇蕾、祝輝;執筆:馮佔軍、張迎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