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中臺從何而來

奇點雲StartDT發表於2020-02-21

DT時代,大資料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2019年更被譽為資料中臺元年。人人都在談資料中臺,卻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從歷史邏輯來看, 中臺或者資料中臺從何而來?

少數清楚這段歷史的人中,有一位大資料老司機,人稱「才院長」,他是回答這一問題的最佳人選。

他叫才言。奇點雲首席戰略官,9年大資料老司機,「資料交換區」專利操盤手。


9年之前,才言初次踏入阿里巴巴大門。對才言來說,揭示未來趨勢是個腳踏實地的研究歷程,與其研究複雜的經濟結構變化,不如抓住簡單而明顯的趨勢,阿里巴巴是一個趨勢,而資料則是下一個。


資料中臺從何而來?才言用其親身經歷為我們回答。


01 緣起: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料


在入職阿里之前,才言是管理諮詢公司的一位戰略諮詢顧問,努力幫其客戶理解趨勢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尋找趨勢。他發現, 商業世界最不容忽視的一個簡單趨勢是,企業的資料正在變得越來越多。


才言清晰的記得,「2012年,大資料之所以興起(的背景在於),有句話反覆出現: 人類迄今為止生成的資料中,有90%是在近兩年內產生的。


2011年,才言在在阿里研究中心(現阿里研究院),研究電商服務業並且以研究者身份進駐淘寶商家事業部,見證了淘寶資料開放的過程(API每日呼叫量千萬次到百億次)。

2011-2013 海量資料如何塑造新商業?


進入阿里之後,才言一頭扎進了資料的海洋。他第一份工作是利用 alibaba.com 上的資料來預測中國的進出口。他發現,網際網路資料顛覆了傳統的巨集觀經濟指標的抽樣採集工作,網際網路資料的加工可以做出全新的巨集觀經濟變數。


「(在阿里研究中心的)這段經歷部分回答了我的疑問: 海量資料對商業世界有什麼影響?——如果一家公司的資料極為豐富,會發生什麼?能夠有什麼啟示?」2009年,阿里研究中心釋出網商報告,提出「海量個性化」這一新概念,才言也隨之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也有了越來越多發現。


因為研究電商服務業,他發現,從 「資料是生產要素」這一命題展開對新興行業探求的話,資料是有成本的,而且一定程度上成本高昂,跟大家認識到的「資料幾乎零成本複製」完全不同。不僅如此,在良好的使用者體驗這一約束下,資料的採集也有機會成本。從這兩點來看,資料是稀缺的。它具備生產要素的特點,會極大影響企業的商業模型。


因為研究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他接觸到同事們把理論物理的複雜系統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中來,第一次看到淘寶資料展現出的「自然分佈律」適用於淘寶女裝賣家,第一次用「連通性」等理論物理語言重塑產業研究。頓時,他感覺資料極為豐富之後行業研究這個職業都要變天了。


他從品牌商品在網路渠道的實時渠道資料裡,第一次觀測到品牌商「渠道灰度」:隨著時間的延展,商品(某類sku)的價格和數量變動的情況,實時反映了渠道結構與關係。「線上下人們只是感知到這個規律存在,而在資料極其豐富的線上,藉助強大的計算平臺這些都得以直觀展現。」才言說。


才言對資料的認知在改變的同時, 他也在思考,阿里的生態可以利用阿里的資料做些什麼?

才言當時的本職工作是對淘寶生態業務的跟蹤研究,需要思考淘寶開放平臺(以及服務市場)的運轉機制究竟是什麼?應該是什麼?需要解釋的是,淘寶開放平臺即後來為人們所知的共享服務平臺(即阿里的業務中臺),不光服務淘寶還服務外部,職責是把淘寶的資料開放給淘寶認可的合作方。其中,資料服務的方式是API服務方式。

在做業務的過程中親手實踐了「封裝API服務ISV」,才言陸續意識到問題所在:從供給需求的角度,自2010年起經過三年多的資料開放現有的1000多個API覆蓋範圍極廣,但平臺供給給市場的資料數量和型別是有限的,導致了交易市場上的ISV的APP供給也是有限的(超過6000多個),使得市場競爭趨於同質化。然而在API封裝的過程中,大量的資料、演算法因為過嚴的安全稽核無法對外開放,一定要去尋找新的資料服務方式。

2012年阿里巴巴同步「聚石塔」釋出而誕生的CDO(資料平臺部),極大地刺激了才言。在2013年的淘寶服務商大會上,才言提出了「在CDO的基礎上構建新的電商服務業」的想法,並且隨後就轉崗到了CDO。

2014-2015 A如何用B的資料?


「到崗第一天的會議裡,老A講到淘寶資料還處在自給自足的原始狀態。各種光怪陸離的情況層出不窮,」才言回憶起CDO,不禁哈哈大笑:「當時有個實習生剛入職3個月,表的生產總數全淘寶第一。還有個資歷非常深的BI因為在公司工作很久,合法積累了很多資料使用權,於是很多團隊的演算法合作不得不找他,因為他有資料霸權。有了計費計量之後,有個勤奮的員工在寬表裡跑一段sql,花掉上百萬RMB,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他的工作後來經過審計還是合理且必要的。」


這大概就是資料極為豐富之後如何治理的最初狀態。


春江水暖鴨先知,阿里巴巴的狀況也將預示著資料如果進入有序的提供價值的狀態時,商業世界變化極大。當時,CDO團隊所共識的大資料理念是「資料從業務中來,回到業務中去」,共同的願景是解決「A如何用B的資料?」的問題。


才言在CDO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擔任商家資料中心(2015年遷回淘寶後改為品牌資料銀行)PM。這一專案首次嘗試把商家散落淘寶的所有資料大集中,解決商家在經營決策中的資料工具問題。


在梳理某知名淘品牌的商家資料時,他大吃一驚:商家想要看一份正式的BI報表,但這份BI報表的資料來源分散在13個淘寶的部門,而依據阿里集團資料安全規則,誰生產資料誰對資料的使用負責。這些資料儲存在不同的資料庫、不同型別的資料庫,甚至不同的計算叢集。在技術上儘管當時CDO做出來了享譽阿里的DXP資料交換平臺,但割裂的資料如何通過可信可靠的方式對內對外服務?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商家資料中心應該實現什麼功能?為了瞭解商家需求,才言找了大(年收入十億級別)、中(年收入億級別)、小(年收入千萬級別)三家典型商家進行試驗,商家資料中心第一次嘗試把淘寶給商家用的資料儘量集中,方便商家加工資料,繼而做分析和洞察。這也是淘寶生態裡第一個BI工具(數雲NewBI)的緣起。


大資料最終會影響各行各業,要想在這個行業做出點什麼,我決定兩步走,一是紮實的基本功,儘可能熟悉基礎的大資料技術。我花了接近兩年的時間,把資料平臺CDO最重要的3個引擎——BI引擎、推薦引擎、營銷引擎都做了一遍。 二是在工程實踐的基礎上儘可能掌握行業實踐。瞭解多行業多領域就會觸類旁通,只呆在其中一個環節導致視野變窄。」他說道,「很幸運,在深入電商4-5年後有機會在阿里這個大平臺上從資料的角度接觸幾乎所有行業,明白了資料平臺最重要的框架結構和主要應用場景。」


在挖掘資料的業務價值、推動資料在業務中應用方面,標誌性的事件是TCIF(淘寶消費者資訊庫)——統一拉通阿里的消費者資料,並進行標籤化,形成了3000個消費者標籤。這些標籤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才言接觸到了「表級別欄位級別的資料開放」、接觸到資料交換區在阿里各BU的推進。


「我的小夥伴把友盟等BU的資料上雲,對於那些沒有上雲的BU比如UC,他們如何合理合法合規且安全地使用TCIF以及TCIF延伸出來的資料服務。這是我當時的工作。」對比之前在淘寶開放平臺的工作,才言認為,資料安全和資料價值是相對而言的,重要的是資料技術本身在不斷演進,以API形式開放的形式是資料開放方式裡未來一定不是主流,這也是他從計算廣告的實踐中獲得的認知。


以智慧廣告為例,整個頁面從請求廣告、智慧推薦、調取廣告素材並展現,整個過程就200ms。資料服務是一個高速運轉的閉環鏈路,資料金礦若想被服務商更好地利用,主流不是API開放的方式。

2015-2017 如何讓資料產生價值?


2014年的阿里技術論壇上,後來的奇點雲創始人兼CEO行在(張金銀,TCIF創立者)發表演講《大連線》,認為 大資料的本質就是大連線。「這一點我非常認可。」才言提到:「如何讓資料產生價值,第一件事就是資料要連線。有些一些髒活苦活累活必須要幹,這是有價值的。」


自2012年7月成立以來,阿里內部各BU在馬總「one company」戰略下持續推進資料大連線、大集中。


在連線的過程中,資料和業務逐漸實現雙贏。以TCIF為例,一方面行在團隊通過 TCIF 服務集團內部各業務方,另一方面業務方使用資料服務的過程中,也產生資料回饋CDO的ID mapping服務,使之更強大。從實踐出發,行在總結了「資料共建共享」的資料交換理念。
出於對「大連線」和「共建共享」理念的認同,才言參與了行在主導的資料專案——整合阿里上市前後收購的全資子公司之間的資料,進而推動資料交換區。


作為「資料交換區」專利的落地操盤手,才言幫助UC第一個成功使用專利成果,合規地使用阿里巴巴集團的資料。經過半年多的努力,阿里巴巴前20個資料交換區多數都是才言建立,他認為資料交換區是資料平臺未來的最高階應用,「最狂妄的時候我有這樣的錯覺:沒有資料交換區的資料平臺都是扯淡」。


「我們發現在資料使用的過程中存在奇點。」才言覆盤資料交換這件事的意義時談到,「先有需求再有供給。業務方是要到知道業務可以數字孿生,業務可以數字化;知道業務提升的瓶頸,感受到痛;他知道他需要什麼資料時,資料交換才會發揮價值——這個臨界點就是奇點,這個臨界點過後AI跑出來的效果才可能超過業務專家。」


那年一個重要變化是,阿里雲內部提出了要從DBA到DA(Data Architect,資料架構師),才言轉崗成為第一個DA:「真正的DA大多對各類計算平臺很熟悉,懂資料架構,知道演算法如何工作,且能夠深入業務場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和機器一起在生產率上超過業務專家。」

02 轉折:資料中臺從何而來


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阿里巴巴對資料的認知和應用能力都是超前的,不僅是技術超前、人才儲備超前,應用場景也超前,成本收益也與眾不同。2015年,行在創立了數加平臺,提出了「普惠大資料」,把阿里的大資料技術和能力通過一個新的平臺對外透出,讓大資料普惠各行各業。


才言也參與數加平臺在阿里內部的創業,在雲棲小鎮的平臺墾荒歲月裡,才言負責數加的業務板塊,建立了數加23個工作室(由阿里雲合作伙伴建立,形成大資料能力服務各細分行業)。

(2016年數加平臺在雲棲大會正式釋出)



找到一個合適的客戶

「普惠大資料」的具體實踐中,有兩大問題:一是雞同鴨講——你跟客戶講技術客戶跟你講行業;二是大炮打蚊子——平臺功能大而全要解決的問題很具體充滿細節。


「第一個客戶是華數,華數認同阿里的大資料技術是一回事,但是讓華數明白甚至構建資料平臺是另一回事。雖然阿里最終提出了「資料中臺」的理念,但是服務2B客戶時客戶聽不懂,沒法落地。同時,阿里內部組織叫做資料平臺事業部,需要對大資料在組織中的作用重新定義,否則無法落地。」才言回憶當時碰到了不少問題。


一家好的合適的客戶,對於大資料理念的落地至關重要。


如何找到合適的客戶?在經過23個工作室的實踐和篩選後,才言初步得出一個結論:零售和政府會率先踐行大資料的落地。「離開阿里雲之後,我們建立奇點雲時劍指這兩個行業。行在提出了兩句話:幫助政府高效治理,幫助實體零售轉型升級。」才言補充,這與2019年阿里雲的組織結構調整後行業分佈不謀而合。


「我們(當時)接觸了傳統電商和傳統實體零售企業。」才言回憶,「對於傳統電商,數加平臺能夠幫助這類純電商平臺做好智慧應用,常見的是廣告和推薦,但純電商平臺的業務重點還是流量獲取優先於流量轉化。」那時,流量獲取已經開始往線下走,並且有了直播、短視訊等等苗頭。


「而對於傳統實體零售企業,數加平臺能夠幫助他們做好智慧決策(主要是BI),但是純實體零售企業資訊化尚待完善,人貨場的數字化還在未來。」才言說,在2015年的時點上,這兩類零售客戶顯然都不是理想客戶。


直到後來的奇點雲聯合創始人兼COO公主(劉瑩,時任阿里雲西南大區負責人)帶來了一個客戶,「我們詳細訪談了(客戶的)各部門後發現:他們花10年時間在各零售業態建立起品類優勢,然後再花10年的時間在資訊化、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O2O時代都做成了品類第一。」才言掩飾不住興奮,評價這個客戶:「老闆對組織創新想法非常大膽且敢於執行。對於戰略卡位點敢於投入,比如抓住移動網際網路的機遇時,內部有10多個團隊各自根據消費者的場景發展業務獨立開發APP,3個月拼一次生死,最後活下來的業務最終代表了公司競爭力,指明瞭方向。」


但即使這樣,仍然經過了七輪溝通,雙方才最終確定了合作關係。

客戶命名了資料中臺


這次合作的客戶有別於傳統實體零售企業:老闆掌握了平臺開發的特點,但迫切需要對技術平臺進行微服務改造;並且借鑑阿里2015年底提出的「大中臺戰略」,提出了「多端卡位,相互PK」的戰略部署。


「與阿里最大的不同是,阿里自2007年起就「去SAP」,後來驚天動地地提出「去IOE」。而這位老闆先後把Oracle和SAP用過一遍,最後自己組織團隊開發。」才言說客戶的痛點很有代表性,「如果技術架構不變,他們認為SAP的Idoc介面效率太低,會拖死他們。就像大多數實體零售企業的底層管理資訊系統仍在建設中,客戶在SAP上做大量定製,成本高昂。」


客戶提出,已經嘗試搭建過資料倉儲且失敗了(資訊化之後需要把資料合到某個地方去加工,10T左右的資料量,傳統的IOE已經不能承受),需要立項一個新的資料專案。


「對於專案是否能驗收,客戶有兩大要求:一是能夠支撐業務轉型,最後我們通過Datav實現了四個部門跨13個環節的作戰,通過推薦實現了旗艦APP的個性化智慧化等等,二是廣泛應用到阿里雲的產品,最後我們用了18多款產品,其中包括8款數加的大資料產品,10款阿里雲的雲服務。」才言說,最後團隊總結客戶的需求是「兩雲一端」,用以概括支撐業務O2O轉型的系統技術架構。


「兩雲」指的是業務中臺+資料中臺,「一端」指的是AIOT終端,到目前為止,這仍然是對中臺最精闢的總結,而這個客戶專案也正是「兩雲一端」的第一次成功實踐。

1、業務中臺:「名稱是客戶取的,早在我們合作之前就有。」
業務中臺當時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業務方需要資料時,可以通過一個介面平臺來呼叫,如果前端的業務系統太多影響應用效率;第二個問題是業務方系統資料太分散,需要把會員、商品、訂單等重要的資料重新在邏輯上內聚、集中。


「後來,業務中臺往門店端、營銷端和供應鏈端不斷延伸,技術上不斷去中心化,業務上不斷中心化支撐前臺多變的需求。」才言提到客戶的現狀:「這是一個不斷侵蝕的過程。上一輪資訊化的所有成果,在新的系統架構裡從功能和架構層面都再做了一遍。」

2、資料中臺:客戶不滿意「資料平臺」的提法,新的資料專案命名為資料中臺。
客戶發現,現有的後臺業務系統(ERP、CRM、TMS等)具備深度的行業屬性,跟公司內外的業務流程深度融合,必須持續投入增強競爭力,但是持續投入就產生了組織問題——如果生搬硬套用阿里的「資料平臺」,這個部門在組織內部成長不起來,也成為不了最底層的業務。
在瞭解了微服務架構(業務中臺的雛形)之後,客戶認為,有了前臺系統,有了後臺系統,顧名思義應該有資料中臺,中臺面向業務應用,而平臺則不具備業務特徵,因此把新專案命名為資料中臺,以方便內部專案推進,並且在投入產出上可以算清楚資料賬(資料儲存與計算的投入產出比)。

3、AIOT終端:終端智慧化提升業務競爭力。
「從消費者、企業、技術服務各端的變化來看,我的垂直類目優勢面臨挑戰。」才言回憶客戶老闆談到,消費者會走向無現金,客戶店鋪無現金支付比例已經接近20%(2015年),刷臉支付帶來了方便的同時,智慧物聯使得門店檯面變得越來越智慧。零售企業受到即時物流和近場零售的挑戰,如果業務不再進行一次碎片化再重組,將經受不起任何衝擊。


「技術上,你們比我們懂,阿里在推中臺戰略,AI在興起,還有很多新技術層出不窮。」這位老闆認為市場決勝的關鍵是: 未來智慧門店IOT逐步具備價效比,需要將業務高度整合一體化,需要將三代技術體系相容打通,業務重構形成新零售平臺。

資料中臺走向成熟


第一個客戶的合同落地很困難。


「特別痛苦,在當時的阿里雲組織架構裡,沒有簽過類似的合同。合同落地需要跟法務財務做大量溝通,而且在專案組織上演算法、資料甚至計算等技術人員調動、協同難度極大。」才言回憶到。


「在客戶的“威逼利誘”下,我們專案組飽受折磨之後,有了2016年年底這一稿,第一次從架構上定名為資料中臺。後來,這個詞廣為人知,並且,阿里雲在2018年年中第一次對外發布雙中臺。」才言的成就感從微笑的眉角溢位, 「我們實踐了業界第一個客戶專案,第一次把雙中臺畫出來做出來,一步步調整架構圖,後來,這些PPT被很多人查閱,也被人反覆修改。」
才言回憶往事仍然歷歷在目:「2016年雲棲大會馬總提出新零售等五新,我們當天在大資料分論壇上釋出了雙中臺架構圖。」

(業界第一個雙中臺雛形)


客戶專案獲得了成功,公主告訴才言:「客戶的專案負責人在組織內部連升三級,這就是專案的價值所在。」通過這個專案,才言他們還學習到了要敬畏傳統行業,或者說叫做敬畏線下:電商平臺雖有平臺的搭建和運營的經驗,但是線上場景裡缺少供應鏈相關的內容,而傳統零售企業的「端到端」供應鏈則是他們的立身之本。


「有必要回顧一下阿里提出業務中臺和資料中臺的歷史,這裡有無數阿里大俠們的智慧結晶。」才言回憶起這個過程時滿懷敬仰。「資料平臺是長期以來阿里巴巴對內部大資料團隊的叫法,資料中臺是阿里面向2B客戶提出的理念,也是雲上PASS的解決方案。」


才言回憶2014-2015年,他通過App-push 智慧化推廣專案獲取的經驗,淘寶運營團隊對流量極端渴求,推動了技術的大膽應用,「淘寶就是一個強大的共享服務中臺支撐了200多個團隊四面八方打仗,利益優先全方位無敵國外交,開展合作不管內外。」


「阿里B2B有句老話: 技術支撐業務,我入職B2B時最喜歡的一句話。」才言認為中颱技術在阿里的形成歷程是業務驅動技術進步:阿里是首先發展業務,再建共享中臺。

- 2009年,阿里巴巴開始建共享服務平臺,不叫業務中臺;
- 2012年開始建資料平臺,當時還不叫資料中臺,資料平臺在系統架構上處於底層;
- 2015年大資料能力通過阿里雲資料平臺透出,對外提供資料服務;
- 2015年,阿里巴巴開啟了企業架構調整:業務中臺化,前端業務部門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呼叫平臺上的產品技術模組,從而快速搭建新業務場景,通過「業務資料化」實現了業務的數字孿生;資料中臺化,打破了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煙囪式IT架構,打通了資料孤島,為「一切資料業務化」打好了基礎。

「2015年是標誌性的一年,搜尋完勝人工運營,從收購雅虎中國起,長達十年的爭論結束了。這是一個精細化,業務專家不斷AI化的過程。」才言興奮的說:「一旦從投入產出上邁過了大規模資料儲存和計算的高成本,將會產生持續的高效創新。我第一次看到機器把人分成兩類,指揮機器的人和被機器指揮的人,淘寶這個終端會快速走向機器人化」。


資料中臺替代資料平臺,則從名稱上標誌著資料技術走向可認知可利用。才言認為, 如果客戶還稱之為資料平臺,那麼說明客戶還是在做資料倉儲專案;如果客戶叫資料中臺,則說明客戶決策層已經認識到資料的價值,開展資料業務。


03 認知:中臺創新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

中小企業是否需要中臺?


「這是偽命題,一點都不明白企業主的思考邏輯。」才言對這個業界爭論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資訊化、滲透率、雲化,老闆可能不關心這些。但是正視威脅,業務競爭力的提升,以及通過機器長期吸納業務專家的經驗來優化人才結構,最終形成一個有競爭力的組織。這是戰略和組織的問題,老闆一定關心。」


才言認為, 中臺創新是一次巨大的商業技術浪潮,可比較的是1972年SAP成立後對商業的影響,中臺技術的商業化,可以利用美國人的原創技術和思想幫助中國企業彎道超車。這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是組織和文化的問題。


「馬總說阿里未來的組織像美軍的大中臺小前端。自從2015年開始做第一個資料中臺專案,我就越來越關注軍事工業。」才言再次提到美國對中臺的借鑑作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就像二戰後美國政府的轉軌。」


《美國國防工業轉軌》裡提到:國防部戰略從作戰平臺(艦船、飛機、坦克)為基礎的,轉變為以資訊為基礎。才言提出這段話說清楚了資訊時代作戰的本質,也是資訊的作用,因此企業老闆的戰略思想和執行層的執行原則,都需要因時而變:「美國1945年就開始變,從總統、到國防部、到NASA、到軍工複合體,到商務部。以史為鑑,你應該變。」


對企業老闆而言,資料中臺首先是一個諮詢問題。在資料平臺的策略從使用者量優先轉向營收優先之後,才言簽下了第一個資料中臺的諮詢專案,在他看來,資料中臺要想落地,首先需要諮詢的幫助,因為資料中臺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戰略選擇問題、組織管理問題,是一個決策難題,甚至是文化落地問題。


1、戰略選擇問題(怎麼選?):網際網路巨頭以平臺的方式對各行各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平臺經濟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共識,也是企業家的危機意識所在——自家企業要麼平臺化,要麼成為平臺的生態。


2、組織管理問題(怎麼管?):現代企業管理理念開始從「控制」轉向為「賦能」。傳統的管控線對待創新是不友好的,而組織賦能的好處在於,一方面決策靈活應對多變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全程數字化足以推進權力進一步下放。賦能式管理是對創新的尊重。


3、複雜的決策難題(怎麼辦?):資料中臺從技術上講是架構上的變化,專案立項對企業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甲方不僅要決策資料中臺產生的應用價值(解決具體問題的投入產出比),還需要決策大資料支撐AI來強化原有產品或者服務的競爭優勢(AI構建新競爭壁壘的可能性),更需要決策數字化轉型中組織結構所必需的IT投入(投入夠不夠的風險)。


4、文化落地的問題(怎麼想?):資料中臺推動了「大中臺小前端」的組織變革,大中臺對協同的要求之高,小前端對優勝劣汰的要求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這是科學博弈的競爭文化。不光要求老闆轉過來思想,而且要滲透在組織行為的日常中。這些勢必會產生文化衝突。

才言研究過企業的發展史,200年不到的實踐中,所有的企業都從杜邦、福特、通用、戴爾、ebay等標杆性的美國企業身上學習過工業化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在才言看來,中臺背後的技術革新和產業實踐,始作俑者都是美國人,但是用的最好的是中國人,中臺就是代表。


「2016年之後,我開始跟我的諮詢業前輩大量傳播資料中臺和業務中臺,我甚至認為這是中國諮詢業可以彎道超車的一個歷史機遇。」不僅是諮詢業,用中臺幫助所有中國企業強大(這個時代的所謂「強大」是邁過奇點,真正擁抱人工智慧),這也是才言心裡最簡單的出發點。
奇點雲CEO行在在創立奇點雲的一段話,可以用來代表才言的初心:「所以叫奇點雲,我們一直希望這家公司,能夠 幫助政府能夠高效治理,幫助商業企業更加智慧。政府的高效治理能夠服務好企業,加之企業更加智慧各行各業強化了比較優勢,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會更強。這些都是吸納中臺技術和經驗後中國政府和企業能夠做到的。」


中臺,表面上是一個簡單的詞,有前有後,邏輯簡單,概念普適,也很符合中國人「中庸」的理念,但是作為戰略的卡位點和經營的著力點,中臺也並不簡單。在參與多箇中臺專案之後,通過與各行各業客戶和業界前輩溝通,才言總結了三點:

1、中臺為前臺而生,要扛業務KPI。
從技術架構上來看,中臺要負責從ERP等70多個系統裡同步資料,資料計算成完後展現給前臺的業務系統,前臺的業務系統直接面向消費者,中臺的「中」字就是這麼來的。


「不是買了阿里雲的雲產品就可以建中臺了。中臺有強大的業務內涵。不過阿里雲的那幾十款產品還是要了解掌握的。」才言笑著指出,前臺是由各類前臺系統組成的前端平臺;後臺是由後臺系統組成的後端平臺;中臺是真正為前臺而生的平臺,為了更好的服務前臺規模化創新,響應使用者,使企業做到自身能力與使用者需求對接。


前臺業務足夠豐富、業態複雜,需要中臺做承接,把各個平臺的資料集中打通。需要中臺的客戶說明他們的業務正在平臺化,中臺的核心是中介軟體技術,中介軟體技術是為了平臺使用的,客戶的組織往扁平化發展,需要雙中臺的系統。

2、中臺 for 業務,不只是 for 管理。
中臺是為了讓業務系統更加高效,而不是讓管理系統更加萬能。


拋開技術本身,大資料根本不是一個底層的問題,它是一個上層「for 業務」的問題。資料轉型和應用,一定是強調從業務出發的,因為資料是業務的對映,業務上有什麼需求,才相應抓取、分析、挖掘相關的資料。


比如,經常提到的問題是,中臺裡的會員中心和CRM系統是什麼關係?從「for 業務」的視角分拆來看,CRM系統裡,流程協作的功能會進入到前臺終端,「for 管理」的資料分析與建模需要強大資料中臺來支撐,而其他部分都分拆進入了中臺裡的營銷中心或者會員中心。


順便提一句,資料中臺是企業業務和資料的沉澱,利用資料中臺,可以提升效能、更好支援業務發展和創新,不僅減少煙囪式協作的成本,也是差異化競爭優勢所在。

3、中臺全部自建投入巨大,需要藉助外力。
中臺是企業掌握ABC(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技術的基礎設施,技術衝擊給商業組織帶來了重要命題:如何利用這些生產工具來提升工作效率?延伸而來的是公司內部的組織關係會發生什麼變化。


中臺需要至少持續5-10年的技術規劃,不是一兩個技術專案可以覆蓋的,中臺是一個有技術和業務深度的企業服務領域。對企業而言,企業的CTO需要轉變為CDO(首席資料官),資訊部門要大變,人才結構也會大變,這都不是單靠企業自身能解決的問題。


04 落地:親歷奇點雲AI驅動的資料中臺


「一家公司的成功, 七分戰略,三分管理。大趨勢大浪潮比什麼都重要。」2017年,才言加入奇點雲創始團隊,回憶起他在諮詢公司時,老闆說的這句話,他認為,資料中臺就是下一個大趨勢,儘管當時大資料還只是一個小圈子的玩意。


把大資料說成小圈子,才言的理由是在客戶眼裡,大資料尚不成熟:


1、從使用者的角度:「中國真正有PB級數倉的開發經驗的人,其實很少。2014年我第一次搭建100TB級別的網際網路資料傳輸通道,那個時候阿里雲的產品還不成熟,數倉的祕鑰,線上儲存的安全漏洞。」才言提到傷心事:「一天到晚低聲下氣向人請教,週會上壓力太大直接把我氣哭了。我反省我是一個無知的人,後來意識到這是無人區。」


2、從搭建者的角度:大公司的場景特殊,比如阿里巴巴太特殊以至於hadoop跟不上業務創新,被迫自研。但是絕大多數企業,開源社群足以滿足需求。「程式碼都在那裡,關鍵是太過於複雜,開源社群更新如此之快。」產品化成為當務之急,客戶可以拿來即用。


3、從業務方的視角:教科書上,資料倉儲的傳統應用是BI和CRM。而實際場景中業務方都在提出資料引擎的需求,這些需求超越了營銷、商業智慧、推薦等常態的業務範圍。更重要的是,業務創新在不斷擴充產品深度,「資料一旦走出了自給自足的狀態。這又對資料安全產生了更高要求。開源的演進還在持續。」


工程實踐在業界的稀缺性,使得奇點雲這一類阿里系的創業公司有了先發優勢。


「奇點雲開始只是一個技術強國的初心願景。真正化為行動,我們要堅持的是產品在雲和端同時佈局,擁抱2B時代。」才言說,2015年,馬總提出網際網路前20年就是技術產生的20年,接下來的30年是技術應用的30年,大資料、雲端計算、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在過去的20年產生了,接下來面臨的就是應用問題,前面二十年是資訊化的浪潮,應用技術的過程就是智慧化的浪潮。


創業的高風險,迫使奇點雲創始人行在一直在思考業務聚焦:在「智慧零售」和「資料中臺」這兩條賽道上,不是要左右逢源,而是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在資料中臺賽道上, 「AI驅動的資料中臺是我對市場競爭的回答,也是我認同的唯一解。」才言提到:「所有的這類公司會走向趨同。而奇點雲與他們有著本質不同」。

(資料中臺的分層:三層的技術架構)


從技術架構上看,客戶對資料中臺的這三層需求,邊界清晰,很好地滿足了市場需求,僅僅只做其中一層都有問題,他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是因為AI只有在具體的場景與可控的邊界解決問題,資料中臺是中間層,尤其對實體零售業態多、繫結具體的業務場景時,對CIO、COO、CEO來說都很好理解。


從技術到產品,是奇點雲邁過的第一個鴻溝。


「產品大圖,其實是客戶的需求大圖。奇點雲相信資料紅利給客戶帶來的價值,挖掘它賦能業務又體現出了資料平臺的基礎價值。」才言說:「這就是行在提的:端滋養雲,雲賦能端。」

「我非常認同馬總提的DT時代。在我看來資料中臺就做了2件事,把AI落地,把BI系統升級」,才言總結到: 「在這張產品大圖裡,任意的雲端組合都只為一個目的:在可信可靠的資料基礎上做資料智慧的應用,針對性地解決客戶某個具體場景中降本和增效的問題,是一個範圍明確、產出清晰、可量化、可立項、能落地的事,幫助客戶儲備大資料人才,比以前做BI的廠商採用數倉的解決方案要好的多。」市場上本來就有這種需求,資料中臺出來後,正好以新的基礎設施的形式結合深度學習的浪潮,原有的需求被新的基礎設施滿足。


資料中臺最重要的產出是要有閉環的資料服務,去服務前臺的業務。對服務線下實體零售來說,線下智慧線上化就是通過智慧硬體,在資料反饋閉環的同時要掌握前臺的端。」才言說這個大資料業界對雲端的共識,將會在零售行業真正落地。


從產品到服務,則是奇點雲走過的第二條路。


奇點雲倡導的資料中臺五維度服務體系包含資料中臺諮詢、資料中臺產品設計、敏捷交付、資料智慧應用、團隊賦能,是完整的一套解決方案。


「資料中臺解決方案是解決具體場景問題的,對團隊有嚴苛的要求,一定要有資料團隊、演算法技術團隊,而奇點雲從成立第一天起就開始做演算法研究,應用場景豐富。」才言提到。


從服務體系到走進行業客戶,則是奇點雲走向成功的關鍵。具備百購商超、大時尚、大快消、政府、創新孵化等多行業成功經驗,實實在在為客戶創造了價值。

未來,是一個資料即經濟的時代。在賦能企業的道路上,才言將與奇點雲一起腳踏實地,幫助企業找準大資料應用的切入點,快速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11376/viewspace-267644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