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中心從何而來?華為雲學院帶你一探究竟!

MSSedu發表於2018-12-05

 

那麼是什麼力量推動了資料中心的轉型和發展?讓我們把時間推回到20世紀50年代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I利亞克誕生,到了1964年,IBM研製出了他的第一臺大型機S360。當時的大型機以及後來的小型機,直接控制著所有的計算和儲存資源,字元式的終端直接連線到主機上面。當時還沒有網路連線,因為網路的概念要在至少五年之後才會出現。這種以大型機為代表的計算模式,使用專有的硬體體系結構和硬體裝置,資料儲存同樣也是專有的,這就導致了資料被牢牢的鎖定在了封閉的系統中。各系統相對獨立,資料分散,難以互聯互通更難以共享。同時由於缺乏網路化的連線,導致客戶在空間和距離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1981年劃時代的IBM pc誕生。三年後PC的樹上掉下了第一隻蘋果apple MAC。從此計算能力不再被大型機和小型機所壟斷,它開始進入政府企業學校,甚至是家庭,一時間眾多科研機構和大學紛紛上網,一個全新的時代拉開了帷幕。

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裡,資料中心逐漸形成了以網路連線客戶端伺服器和儲存裝置的經典的三層結構。其中資料網路及區域網和廣域網負責連線客戶端到伺服器,儲存網路及賽和納斯負責連線伺服器到儲存裝置,從而形成了兩個獨立的網路。PC伺服器逐步擁有了越來越強大的處理能力,而聯網的pc客戶端像桌上型電腦和筆記本則具有很強的移動性和擴充套件性。在pc伺服器模式下,眾多伺服器組成伺服器叢集,將原本分散的計算能力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完成單擊所無法完成的任務。這樣的計算模式需要資料的大集中,也就是把分散在各個伺服器上處理的資料集中存放到專用的儲存系統中,這樣既可以使資料共享變得十分容易,也可以使專門為資料處理所開發的資料服務得以極大地豐富。比如資料複製,遠端容災精簡配置等等。當我們進入新的世紀,尤其是近十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觸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開始渴求隨時隨地的與他人直接的雙向的實時的進行溝通和分享。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應用,開始對傳統網際網路資料中心產生巨大的衝擊。由於使用者體量特別巨大,他們隨時可能產生極大量的實時資料。隨著這些海量的非結構化的資料湧入資料中心,如何有效地處理和傳遞這些資料,分析和利用這些資料,成了新的應用和計算模式下亟待解決的問題雲。計算大資料,全網互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運而生。而我們也逐漸進入了雲的時代。讓我們以微信作為例子。騰訊公佈的2016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微信每個月的活躍使用者數達到8.06億,其中超過九成微信使用者每天都會使用微信,半數使用者每天使用超過一個小時。我相信大家也不例外,那麼這些數字對資料中心意味著什麼呢?微信的資料它的產生和交換必定是極其巨量,也是極度分散的,熱點資料的訪問必定是高度併發,也是頻繁變換的。這樣的資料模式要求資料以分散式的形式儲存,也就是把資料切割,並且分散到各個伺服器和儲存系統中,再以分散式和大資料的形式進行邏輯關聯和整合。

到這裡大家會發現,資料中心的發展與人們使用計算資源的應用模式息息相關。資料中心的每一次轉型都體現在它的計算模式和資料儲存模式的巨大改變上。那麼大家能不能結合當前企業的業務需求,以及it行業的技術發展來分析一下資料中心將往什麼方向發展呢?想要獲得答案,歡迎上華為雲學院進行探索!edu.huaweicloud.com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56176/viewspace-228431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