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1997年至2017年,中國農產品進口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3.5%。其中食品進口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4.6%。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進口國,2017年,中國18112家進口商進口了616億美元的食品。2018年以來,我國與有關國家簽訂了超過30個農產品檢驗檢疫准入議定書。

近年來,我國食品進出口規模逐年擴大。在消費升級的當下,國民對於食品種類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進口食品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其中也包括大量的進口生鮮產品。

據美國食品協會預測, 中國進口食品消費量年均增速將維持在15%以上,預測到2018年底,中國將成為最大的食品進口國。根據中物聯冷鏈委的測算,2017年我國食品進口冷鏈物流費用約為24.23億美元。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截止2017年底我國已經和主要貿易伙伴簽訂了44個進出口食品安全合作協議,累計完成140個國家(地區)肉類、乳品、水產品、糧穀類等19種產品衛生證書、植物檢疫證書、原產地證書等官方證書確認。

2018年,全年累計與31個國家或地區簽訂36項檢驗檢疫議定書,明確了55種食品准入要求,確保源頭安全。

嚴厲處罰違法違規行為,退運或銷燬來自64個國家或地區的1413批不合格食品化妝品,暫停17家涉事企業產品輸華資格,撤銷1家企業在華註冊資格。

新增7個進口肉類指定口岸、8個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和1個冰鮮水產品指定口岸。全年共抽樣檢驗進口食品化妝品樣品43603個,出口食品化妝品樣品18951個。

2018年中國的對外貿易有了長足發展,概括起來有幾個特點:

第一,進出口穩中有進,中國繼續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

第二,“一帶一路”取得重大進展,過去的一年,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速度高於全國進出口增速3.6個百分點。

第三,國際貿易的新業態蓬勃發展。

第四,跨境貿易的營商環境大幅度改善,通關時間大幅縮短。

——2019年3月5日全國兩會“部長通道”海關總署署長倪嶽峰的講話

不同於普品的跨境,跨境冷鏈難度很大,跨境冷鏈執行的每一環節,如境外採購、運輸、通關、商檢、稅務、倉儲、法律等所涉專業眾多,對相關知識、經驗、文化和語言等具有較高要求,再加上冷鏈在倉儲、轉運、分揀、合單等環節還具有全程溫度一致要求,全程可監控、可追溯要求,以及運輸時間方面要求等等。難度的疊加,使得跨境冷鏈供應鏈管理更為複雜。

生鮮產品業務因涉及產品的加工、分類、倉儲、冷鏈物流、終端配送等多個環節,環環相扣,風險較大。且跨境生鮮商品主要來源以歐美、澳大利亞、西班牙等距離中國較遠的已開發國家為主,因此對時效、品質、成本控制等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整個物流配送中既有境外出口倉儲,又有跨境海運和航運、進口保稅倉儲、食品檢驗等多個環節,所以跨境生鮮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常常出現“斷鏈”的情況。

2018年中國進口了價值148.6億美元的水產品。同比增長35.16億美元,增幅31.0%水產品進口增幅高於其他任何進口食品。中國水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5.6%,至223.3億美元。貿易順差74.6億美元,減23.9%。

2018年我國水果出口71.6億美元,同比增長1.2%;進口額為84.2億美元,同比增長34.5%;貿易逆差12.6億美元,上年同期為順差8.2億美元。 

我國是世界上的蔬菜出口大國。2018年我國蔬菜出口152.4億美元,同比降低1.8%;進口8.3億美元,同比增長50.0%;貿易順差144.1億美元,降低3.7%。

2018年我國畜產品進口285.2億美元,同比增長11.3%;出口68.6億美元,同比增長7.9%;貿易逆差216.6億美元,增加12.5%。

其中,豬肉進口119.3萬噸,同比降低2.0%;豬雜碎進口96.1萬噸,減25.1%;牛肉進口103.9萬噸,增49.5%;羊肉進口31.9萬噸,增28.1%;奶粉進口115.3萬噸,增11.0%。

2017年自一帶一路沿線前三位進食品口國家分別是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金額分別是43.88億美元、31.17億美元、23.95億美元。

自一帶一路沿線進口食品前三類分別是植物油、糧食及製品和水海產品,金額分別是54.4億美元、37.8億美元和28.5億美元。

據海關統計,2017年進口食品總額排名前十的口岸分別為上海口岸、深圳口岸、天津口岸、青島口岸、南京口岸、大連口岸、廣州口岸、黃埔口岸、寧波口岸、廈門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