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行業:寒冬並不可怕,關鍵要靠內功

大資料週刊發表於2019-01-07

一場寒流的到來使得2018年的歲末顯得格外寒冷。與往年不同的是,人們對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不再充滿了期待和企盼,取而代之的卻是恐懼和彷徨。雖然2018年過得非常的不平靜,但對於2019年大家卻出奇一致地認為,將會更為難過。經濟的進一步惡化,將會使發展中的大資料程式進一步放緩;就連一直處於神壇之上的各大網際網路公司也開始裁員,獎金停發,降薪聲不絕於耳,到底2019年大資料會面臨怎樣的變化?真的會再一次跌落低谷嗎?


的確,我們現在正在處於一個全球範圍內複雜的經濟環境當中,很多行業都處於下行當中。這對還在發展當中,尚不健壯的大資料行業無疑是雪上加霜。剛剛調整到“to B”方向的諸多網際網路出身的大資料公司,將直接面對2019年行業的資訊化開支大幅度縮水!屋漏偏逢連夜雨。

640?wx_fmt=jpeg

CDO首席資料官聯盟專家組專家李曉東


近來我的腦海中總浮現出“寒號鳥”的故事,如果你在風和日麗的時候還沒築好溫暖的窩,那麼只能在冬天到來的時候凍死。我們恐怕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市場的惡化。


市場永遠是對的,市場會幫助你糾正在過去所犯下的錯誤,儘管殘酷,但這是自然界的法則,適者生存。“大浪淘沙”可能已經無法形容即將到來的一年我們將要面臨的局面,我更喜歡用“去偽存真”來描述。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良性業務的公司勢必在這一輪中被淘汰。資本圈在寒冬中自身難保,“擊鼓傳花”的遊戲已經難以維繫,皇帝的新裝再也無法遮掩內在的敗絮,企業只有依靠自身過硬的實力才能度過嚴冬。


雖然市場上都是比較悲觀的情緒,但也大可不必絕望,而是應該客觀地看待這些困難。易經中的最後一卦是“火水未濟”,先不去糾結卦表面的含義如何,它有一個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物不可窮。即便在最惡劣的環境裡,也依然會有機會,有希望。越是在逆境,就更需要清醒,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想打破堅持了三年的四段論模式,用“希望”、“趨勢”、“融合”、“選擇”和“展望”這五個關鍵詞來解釋我的觀點。


希望


不管市場有多艱難,2018年近百家大資料公司營收依然過億,而在短短的一年前,這一數字只有十幾家。大資料行業在前行,這就是希望!


從業務的比重來看,含金量也在逐年增加。簡單的資料產品雖然仍然有很大的體量,但資料的深加工產品佔比正在逐漸增加,資料應用在向行業的縱深發展。


如年初所料,在一些大B行業中有一批資料解決方案提供商脫穎而出,這些資料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具有明顯的“資料特徵”,它既不同於傳統的IT系統整合商,也不同於軟體開發商;他們依靠自身資料方面的能力,幫助一些行業客戶利用他們的資料解決了一些問題,從而產生了價值,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營收;並且這個營收具有普適效應,可以被複制放大。這才是大資料行業真正的希望,規模化爆發可期!


這裡之所以特別強調大B行業,是因為大B行業具有中小B不具備的規模和影響力。大B行業的加入,才是大資料行業真正走向成熟的必要保證。


2018年,正是因為部分資料解決方案提供商在一些大B 行業中的突破,決定了大資料行業已經開始穩步良性地發展。假以時日,這部分市場的崛起必將加快大資料行業走向成熟。


另一方面,資料服務平臺提供商也如年初所料,在後撤。隨著應用的深入,資料產品的複雜化、多樣化,服務平臺提供商已經沒有精力深入到各行各業的具體應用中去,需要依靠也類似於資料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一類角色來完成各行業客戶差異化的需求。資料服務平臺提供商透過各行業的資料優化商的工作也在穩步向行業滲透。分工的細化,也是行業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


所以,2018年的產業結構,基本屬於下圖的上半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資料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基本集中在行業客戶自身的資料治理工作上,還沒有更多地使用到外部資料;另一方面,資料平臺服務提供商,更多地還是以自身的資料為基礎,間接地支援資料優化商(較大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資料產品要輕一些)為客戶提供略微複雜的資料加工產品和服務,也沒有很多地與客戶內部的資料打通,融合。


640?wx_fmt=jpeg

2018年的產業鏈以及2019年可能的演進


 趨勢

所謂趨勢,就是事物具備了一定的特徵,且沿著一個方向上的慣性已然形成,並在一定時間內還會沿著這個軌跡繼續前行。 

非金融類大B啟動,資料思維正在建立,資料應用還在滲透


一個好的跡象是,越來越多的大B行業(較諸多中小B行業規模大影響廣,具有明顯的行業特點和邊界,行業內的需求比較接近,易複製)提出了數字化轉型,這就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資料應用滲透到大B行業的過程中,觀念的轉變比任何一項技術和產品都要困難。而這一觀念的轉變,才是資料應用走向行業縱深的必要保證。


資料思維絕不只是技術部門的事情,而是整體戰略的問題。只有將資料思維貫徹到企業的每一個環節中,用資料去輔助決策,讓資料去重構業務流程,資料才能真正轉化成生產力,資料的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


還是我在過去的文章中常提的那句老話,“大資料技術是戰術,而資料思維是戰略”。


對企業而言,越早地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必要,它就有可能儘早地完成這一轉型,並在下一輪經濟上升週期中佔據主動;對資料公司而言,只有幫助企業越早越清楚地認識數字化轉型的必要,資料應用才可能真正向縱深發展,否則都是空談。


大資料行業的成熟,不可能僅靠一個金融行業支撐,儘管大資料的行業應用是從金融行業率先啟動的。2018年最大的收穫在於,非金融類大B行業的啟動(真正資料治理專案的啟動,而非單純的大資料平臺建設)。與其他新技術一樣,大資料應用到to B領域,不同行業的市場是依次成熟的;而成熟的先後次序,是由各行業本身的資料基礎決定的。金融行業的資料基礎最好,所以大資料的應用首先在金融領域展開(當然還有別的因素)。隨著大資料的逐漸成熟,各大B行業內資料認識的提高,資料基礎的完善,已經具備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多個行業大資料應用的啟動,這才是大資料產業走向成熟的標誌!


資料產品正在由簡單的粗加工產品向複雜的深加工產品升級


無論是大B行業的資料應用,還是資料服務平臺提供商的資料產品,都在向更高層次的複雜化,多樣化發展,這也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然。雖然,大資料應用的滲透可以從簡單開始,但沒有任何一個行業的成熟會停留在簡單的原材料交易(資料的初加工甚至不加工產品)上面。


資料解決方案提供商(在本階段也可以稱為“資料治理服務提供商”)在對行業客戶資料的歸集整理基礎上,進行了業務層面更深一步的升級,幫助客戶解決了一定的問題,並且產生了明顯的價值。要麼是提高了效率,要麼是降低了成本。正如年初我的文章裡提到的,“磨刀不誤砍柴工”,資料治理開啟了行業大資料應用的大門。只有很好地將本身的資料進行歸集整理,提煉,資料才能真正成為資產,才能清楚需要什麼樣的外部資料進行補充。璞玉不磨不成器,大B行業的資料必須要經過資料治理才能真正成為資料資產,才能真正產生價值。


資料服務平臺提供商也在依託自身的資料,不斷地為企業服務。就如在挖著同一條隧道的兩撥人,從不同的方向上在朝著同一個目標進發。終有一天,他們會相遇。無論大B行業也好,中小B行業也罷,to B行業的大資料應用,一定是內外部資料的高度融合!


大資料正在被應用到更多的領域。這其中當然有很多亂象,存在著很多“誤解”,走過很多彎路,但資料思維驅動的資料應用是大趨勢,不可逆轉。


總之一句話,DT就是生產力!


融合

2018年9月,Talking Data全球大資料峰會的主題是“滲透”、“突破”。這兩個詞選的非常好。大資料應用正在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未來也一定會突破。但我覺得這兩個詞還不足以描述整個大資料應用的全過程,我在中間加了一個詞,“融合”。也就是“滲透”,“融合”,“突破”。“滲透”是開始,“突破”是結果,“融合”是過程。


這個融合首先是技術與業務的融合。網際網路行至下半場,雖然技術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術驅動了,需要更多地與商業結合,去幫助傳統的行業創造價值,讓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所謂的“網際網路+”就是將網際網路作為一種工具,滲透到各個行業中去。這是一次線下業務到線上的大遷徙(並不意味著從此線下業務就徹底放棄,而是部分更適合線上的業務的剝離,共存);而在這次大遷徙中,數字化轉型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資料做支撐,做核心引擎,線下的業務如何轉到線上?商業銀行在這一輪網際網路+,數字化轉型又走在了前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認真去研究一下幾家走的比較快的商業銀行這幾年的一些舉措就不難明白。


其次,對大資料而言,還是人的融合。我在兩年前成都的一次分享中提到過,大資料雖然源自網際網路,但其應用不僅限於網際網路。隨著大資料在各行業應用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大資料公司也逐漸由兩撥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組成。


一撥來自於做傳統行業系統整合的人,就是所謂的“to B”;這部分人更熟悉行業,瞭解新技術和解決方案在行業落地的辦法和流程,但是欠缺對網際網路以及一些新業務的理解;而另一撥人來自於網際網路,就是所謂的“to C”,這部分人很瞭解大資料的起源和技術,網際網路的思維,但欠缺對行業以及技術在行業落地的瞭解。


“to B”背景的人普遍要比“to C”的年齡要大。因為國內的資訊化建設先從各行業的電子化開始,然後才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由於年齡的原因,各大資料公司操盤的人很多都出身網際網路,欠缺傳統行業的背景。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思維方式,做事方法有著很大的不同。“to C”的人當家,管著“to B”的人,去做“to B”的市場。是不是有點糾結?碰撞在所難免。


當然,你也可以說網際網路背景的人也可以逐漸學習摸索出一套將技術和產品應用到行業中去的路子來,不需要與“to B”人的融合。這個思路不是不可以,但市場會給你那麼長的時間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to B”的組織結構都跟“to C”不同,這是從長時間的工作中沉澱下來的。


2018年年初在文章中提到,“由於資料治理增量市場的出現,僅靠現有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和資料服務平臺提供商的力量是不夠的,這就為獨立的第三方資料優化商出現並存在創造了客觀上的空間。”果不其然,2018年有一批“新面孔”在一些大B行業中崛起。他們摸到了資料應用在行業市場的脈搏,在一些方向上已經形成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形成了良性的迴圈,年營收也已經超過數千萬,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市場中永遠不乏機會,領跑者未必能笑到最後。後來者如果能解決好發展中的矛盾,在沒有資料壁壘的前提下,是有趕超先行者的機會的。(這個矛盾在資料解決方案提供商裡面會突出一些,因為沒有資料資源壁壘;資料服務平臺提供商因為有自身的資料資源壁壘,而且也未必要自己深入到行業中去,相對好些)


誰先解決好這一矛盾,誰就會在大資料to B(尤其是大B)市場的角逐中勝出。從表面來看,是大資料應用到行業中遇到的困難,其實本質還是人的困難。人理順了,困難自然就迎刃而解。


最後,融合還是外部資料與內部資料的融合。真正的大資料行業高潮不可能是行業客戶自身資料的治理就足夠了的。由於業務資料維度的單一性,即便數量巨大,但想象空間有限,可做的產品也就有限;只有內外部資料的融合才能使資料應用真正事半功倍,賦予業務資料更豐富的屬性。“1+1>2”,這才是內外部資料融合的意義。



選擇

在制定2019年戰略的時候,大資料公司將要面臨一個選擇,追求高增長還是苦煉內功穩中求升。戰略的基調不同,所需要配置的資源也自然不同。


從目前的跡象來看,2019年依然不是大資料爆發的一年。大資料的行業應用才剛剛開始,尚需時日;行業的資訊化建設開支大幅度縮水;資料市場的欠成熟都決定了這一點。


To B市場不像to C,不但有跡可循,而且有著明確的因果邏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在過去的一年裡,在某一行業沒有形成具有普適意義的資料產品或者服務,那麼在新的一年裡就不可能有一個可觀的增長,更談不上爆發。To B領域引進新技術和產品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尤其是大B,不太可能有“開天窗”似的突然性爆發增長。這是to C業務與To B業務一個很大的不同。


相比於“高成長”,我更傾向苦煉內功,穩中求升。沿著過去所摸索出來正確的道路繼續向行業縱深滲透,去尋找資料應用的真正價值,幫助企業更多地應用資料去解決問題,直到量變到質變。培養在某一個行業的資料應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一旦形成,這就是資料公司在這一行業賴以生存的根本。



展望

談起大資料行業應用的程式,讓我想起十年前將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到行業的方法論。當時的全球著名諮詢公司YanKee Group為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到行業中,描繪了一個三階段的程式。目前看來也同樣適用於大資料的to B應用程式。

YANKEE GROUP三段論應用

640?wx_fmt=jpeg

                                          

大資料的應用滲透也是由點及線再到面的。


2018年大資料行業走的很艱難,這個艱難當然有外圍市場環境本身不好,但個人認為也有前面所說的人的矛盾。應該多去尋找內因,解決好發展中自身的矛盾。2019年即將來到,從目前所掌握的情況來看,2019年的外圍環境將會更為惡化。經濟下行,行業使用者的資訊化建設大幅縮水,這都是大資料公司所要面對的現實。


我們無法改變所處的環境,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改變自身,儘可能地去適應環境,適應市場的變化。解決好上面所說的各種矛盾,苦煉內功,繼續下沉,向行業縱深發展,去迎接量變到質變的早日到來!


來源:CDO首席資料官聯盟

640?wx_fmt=p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