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週刊:網際網路的女性主義特徵

Web開發者發表於2013-07-16

  網際網路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

  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問過,其實,它確實是個問題。

  當前網際網路上女性的影響越來越大。從表面上看,女性在網上更喜歡社交、購物等等,但這些只是表面現象,而且都是在說女性本身在怎麼樣。

  網際網路的女性主義特徵,說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內的整個網際網路。這裡的“女性”是一個隱喻,不是指身體意義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義上的女性。說的是網際網路對自我有什麼改變。

  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西蘇,曾把“男/女”作為最基本的二元對立,用來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對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覺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腦/右腦”等等。

  現在一說網際網路,想到的多是客體上的變化,如船堅炮利,認為主體沒有變化,還是老一套。探討網際網路的女性主義特徵,意義就在於探索主體的變化。

  正如每個人身上都有“左腦/右腦”一樣,每個人的自我中,都有一個“男/女”原型。網際網路正在改變這個原型的結構。瞭解了這一點,再來看網際網路上女性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就會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樣看到,從而有一種對網際網路看山、看水都不一樣了的新視角。

  網際網路與女性主義的內在關聯

  如果說網際網路與女性的關聯,是一種表面現象上的關聯,那麼,網際網路與女性主義的關聯,則是一種內在關聯,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關聯。

  最近一次遇到這個問題,是在三年前的一個下午,當時我開車剛從二環拐向薊門橋方向,正與吳伯凡聊網際網路。當時我提到,網際網路越來越具有感性化特徵(強調體驗)、反基礎主義的特徵(強調分散式計算)等等,吳伯凡說,這都是女性主義特徵。把我嚇了一跳,開車差點走神。吳伯凡向我推薦了拉康等女性主義代表人物的書。打那以後,我對女性主義就多了一分留意。

  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別劃分,還是按思想特質劃分的不同,女性主義可以分為兩大分支。按身體的生理性別來劃分的,如女權主義,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這是早期女性主義,代表人物為波伏娃(《第二性》)、西蘇和依利加雷。若按思想特質劃分,男性也可能被包括在內(例如說一個感性的男人具有女性主義的思想特質)。這是後現代女性主義,代表人物為拉康、克里斯蒂娃和巴特勒(“酷兒理論”)。

  拉康是一個奇怪的例子,他個人站在女權主義的反面,卻被他人公推為女性主義。有人認為這代表著女性主義的最高階段,即否定女權主義的女性主義。從此,女性主義更主要是與自我認同有關,而不再與男女性別相關。克里斯蒂娃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代表。她主張用一種多元流動的“女性特質”概念來取代本質主義的“女人”概念。

  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意圖,是要把問題聚焦於主體的自我認同,而不是性別本身。這件事就與網際網路具有了極大關係。涉及蒸汽機時代的自我,與網際網路時代的自我,有沒有、或有什麼根本區別。

  在蒸汽機時代船堅炮利的技術表象背後,現代性的自我就是笛卡爾說的“我思”(我思故我在);而在網際網路時代電腦網路的技術表象背後,後現代性的自我則變成了拉康說的“不思”(我思的反義詞,比如理性的反面是感性,意識的反面是潛意識)。

  這樣一來,西蘇原來說的那一堆“男/女”二元關係,就成了“我思(笛卡爾)/不思(拉康)”之間的二元關係,也就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二元關係,或用時下的話說“工業化/資訊化”的二元關係。

  工業化那些父權制的特徵,集中表現在笛卡爾理性之中,派生出同質性、一元性、中心化、集中化等等思想特質。女權主義最初把與笛卡爾理性相反的那些感性特性,例如異質性、多元性、去中心化等,當作女性獨有的。與其說是反抗男人,不如說是在反抗笛卡爾,也就是工業化本身。克里斯蒂娃作為拉康的學生,深得老師思想精髓,她指責西蘇她們把異質性、多元性、差異性、他異性這些思想特質,僅僅歸給生理上的女性,用女性反對男性,沒有抓住問題實質。例如伊利格瑞在那篇模仿尼采口氣的《看哪這女人?》中說:“但事情明顯著,我是女人。誰能認為一個女人長於思辨呢?”好象女人反對我思,是出於生理性別原因。

  在後拉康女性主義者看來,實質問題是,女性和男性,都要從我思式的自我(主體性),轉向不思式的自我(心物、主客一元化)。不僅女性出於生理原因自然地擺脫笛卡爾理性,男人出於社會的原因也要擺脫笛卡爾理性。因此女性的解放,實際是人類的解放。

  而發生這種改變的驅動力量,就是網際網路。如果說蒸汽機是現代化的推動力量,網際網路就是後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的推動力量。凱爾納和貝斯特在《後現代理論》一書中分析道:“後現代對多元性、差異性、他異性、邊緣性以及異質性的強調,深深吸引了那些發現他們自己被邊緣化、被排斥到理性、真理和客觀性聲音之外的人。因此,從這一點上講,後現代理論作為對現代性和現代話語的一種批判,對女性主義以及別的社會運動非常有利,它為女性主義批判及綱領提供了新的哲學武器”。由此,人們可以理解到,網際網路與女性主義的內在關聯,遠遠不是女性上網這麼簡單,它關係到現代化思想特質的轉變。

  女性主義者對網際網路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從女權主義的立場上,認為網際網路會為女性帶來虛擬增權(virtual empowerment),有人因此提出網路女權(cyberfeminism)的概念,認為網路可以成為反抗父權體制壓迫的工具。在中國,第一本談網際網路的女性化的專著,是上世紀“網路文化叢書”中的半本書。作者是卜衛,她不像我們其他作者一人寫一本,而是兩位作者不同主題的兩本書擠在一本之中,這就是現在看到的《生活在網路中》。卜衛是在中國剛剛接通網際網路的第二年就上網的為數不多的女性。她第一次上網受到的鼓動,就來自這樣一種女權主義主張:“婦女要想獲得性別平等,就必須學會有效地利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絡。”記得卜衛當時興高彩烈地跟我解釋,Grrl這個詞不是Girl的錯別字,而專指線上女性。用這個詞就是要去掉以往女性的那種弱者形象。在書中(實際是書的下篇)卜衛一連用了三個標題:“網路開始女性化”、“網路需要女性化嗎”、“誰來女性化網路”。整整十五年後,卜衛當時出的題目,開始變成時髦話題。

  “網路開始女性化”

  從現代化思想特質的轉變這個高度,再回頭看女性上網,就具有了一種特別的意義。這個特別的意義就在於,女性不僅像ComScore的研究報告《女性在上網:女性如何影響網際網路》說的,喜歡猜謎遊戲、搜尋、使用行動網路的偏好、視訊、社交網路、線上購物等雞毛蒜皮的事情。女性對網際網路的最大影響,在於通過她們的行為,正在改變我們這個時代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的思想特質。

  讓我們看看那些以往只被認為是女性特徵的東西,如何藉助網際網路,成為全人類的思想特質。

  1)當代思想的體驗化

  隨著網際網路發展,體驗經濟正在興起。女性可能更適合體驗經濟。因為相較男性更擅長理性思維,女性更加感性,更長於體驗。當男性也加入體驗經濟時,人類的思想特質,就從理性化,轉向了感性化。

  2000年納斯達克股市暴跌時,大家普遍認為這是網際網路不夠理性(不夠“男性”化)造成。但我卻與所有人的判斷相反,一連寫了十多篇文章,認為網際網路將向體驗經濟的方向發展。後來,網上游戲、娛樂、社交的興起證明這個判斷是對的。2004年,我把這些文章,結集為《體驗經濟——來自變革前沿的報告》一書。記得當年講演時,我就對聽眾講,搞體驗經濟,女性會有天然優勢。我預言體驗經濟會形成直覺派和理性派兩種搞法,前者是女性、藝術家,用感性的直覺去把握使用者體驗;後者象派恩那樣,用資料化的方法一對一把握使用者個性特徵。

  讀圖時代到來,是網際網路體現女性主義特徵的一個顯著標志。米歇爾在《影像理論》中分析道,按工業化理論(他稱之為“一個古代傳統”),“語言是人的本質屬性”;而“形象是亞人類的媒介”,這些亞人類“包括野人、‘不會說話的’動物、兒童、婦女和大眾”。但網際網路的多媒體技術,解放了形象,也使女性從“亞人類”變為了主流人類。

  但是,這不僅意味著女權興起。讀圖時代把男性、女性一起捲入進來。讀圖最誇張的是,在日本,官方每年的白皮書一般都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文字版,一個是漫畫版。漫畫版的政府白皮書當然不光是給女性看的,日本的男性現在可以在最嚴肅而理性的政府報告上面,用女性主義的思想特質來進行本質直觀了。用不識字的六祖的話說,叫頓悟。就是不經過概念化(男性化)的左腦,用形象思維(女性化)的右腦,直接把握事物。近日,湖南移動的一位客服人員 “溫暖小辣椒”在微博釋出了一系列“漫畫白皮書”,大受網友歡迎。湖南移動公司以“漫畫白皮書”的形式將業務內容以“搞笑漫畫”的形式告知給移動使用者。讓人們明白,原來我們也可以這樣。

  男性不要因為直覺是以往女性的專長而難為情,事實上,在資訊不充分條件下利用直覺洞察進行快速決策,是像拿破崙這樣的卓越統帥才具有的思想特質。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即拿破崙戰爭藝術總結報告)講的就是用體驗這種女性主義思想特質來指揮戰爭的藝術。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娃發明用“思想特質”這個詞來概括女性主義,比那些女權主義者的高明之處:思想特質也適用於男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