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機、相機等硬體產品的開發週期比軟體更長,因此為產品新增功能時應更加謹慎;

2. 大眾型產品的研發和宣傳應尊重大眾使用者的特性。針對他們的反饋,優先開發高需求的功能,同時要協調好成本;

3. 保證產品的獨特性,以便形成高溢價,避免被對手惡意模仿。Lytro在產品推廣時沒有設好最佳賣點,導致 “先拍照後對焦”的功能被對手快速模仿並推出廉價替代品;

4. 一旦產品失控,應及時調整產品方向。Lytro在光場相機業務表現不佳後轉變產品方向,進入與光場技術相關的虛擬現實行業。它尋求新領域並快速調整的能力值得學習。

序 · 燒了9000萬美金,他們決定換個方向

117863553

一個月前,光場相機制造商Lytro正處於“一個好訊息和一個壞訊息”式的窘迫境地。

好訊息是,他們融到了5000萬美元,比上輪足足多出1000萬美元;壞訊息是,他們要開展新一輪裁員,在現有130名員工的基礎上裁掉25-50人——公司要為未來從事虛擬現實業務的員工預留位置。

Lytro計劃進入視訊和虛擬現實領域。儘管CEO詹森·羅森塔爾(Jason Rosenthal)反覆強調,他們仍將發展現有相機業務,同時表示明年會推出畫素更高的產品。但伴隨融資而來的業務調整和裁員還是引起了媒體的猜測,有人說,Lytro現有的光場相機業務並未取得足夠的成功。

成立9年的Lytro至今仍像個創業公司。過去幾年,他們燒掉了9000萬美元投資,釋出了兩款硬體產品,推出了一些配套軟體和移動應用,但業務始終沒有太大突破。回顧Lytro的過去,你會發現他們犯下很多頗具代表性的創業錯誤。但願他們的教訓能讓其它創業者更少犯錯。

下面,就來聽聽Lytro的故事。

一 · Lytro的創業史:從實驗室技術到商用產品

Lytro是一家位於矽谷的科技公司,由史丹佛大學博士吳義仁(Ren Ng)等人在2006年創立。它的核心業務是銷售一種能進行“光場攝影”的獨特相機。

所謂“光場”,指的是空間內所有任意方向光線的總和。它不僅包括顏色、光強等資訊,同時還涵蓋光線的方向資訊。“光場攝影”能夠完整地記錄光場資訊,因此拍照後可以任意地調整照片焦點,實現“先拍照後對焦”的效果。

光場技術是吳義仁博士時的研究專案,他在畢業論文中詳細地描述了家用級光場相機的硬體、軟體問題和其解決方案。憑藉這篇論文,吳義仁在2006年成功獲得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博士論文獎。

2011年6月,Lytro宣佈獲得來自格雷洛克合夥人、安德森-霍洛維茨和恩頤投資的5000萬美元A輪投資,隨後推出第一款產品——一臺一端為1.52英寸觸控式螢幕,另一端為鏡頭的光場相機。

117863555初代Lytro光場相機採用柱形外觀,一端是鏡頭,一端是螢幕

和市面上大多數方正的相機不同,柱形的Lytro光場相機看著有點奇怪,不過“先拍照後對焦的”技術特點還是為它吸引了不少曝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一線媒體均在第一時間對它進行了深入報導。

零售版產品在2012年2月才正式上市,然而遺憾的是,它的實際使用體驗非常糟糕。The Verge、PCMag等專業硬體評測媒體對它的評分都不高。在Engadget的評測聚合頁面中,Lytro糟糕的圖片質量是專業媒體和使用者對它吐槽最厲害的地方。對一款相機來說,這多少有點尷尬。

二 · 新產品來了,但問題依舊沒解決

2014年7月——初代相機推出一年多後——Lytro終於推出了第二代產品:Lytro Illum。針對前代產品出現的畫質問題,Lytro Illum採用4000萬畫素鏡頭和f/2.0大光圈來提升照片質量,同時還配備大量實體按鍵來改善相機的易用性。

然而問題依舊沒有解決。Lytro Illum實際拍照時的有效畫素很有限,導致照片畫質提升不高,實際效果甚至不如高階智慧手機。更嚴重的是,Lytro Illum還暴露出新的問題——由於配備了高畫素、大尺寸鏡頭,Lytro Illum的成像速度非常緩慢。儘管它專門為此配備了高通驍龍800四核晶片來提升成像速度,但遺憾的是,改善幅度很有限,Lytro Illum抓拍時還是非常容易錯失最佳時刻。

三 · Lytro問題分析:產品開發失控引發的“血案”

是時候分析下Lytro的問題了。他們發明了一項能夠改善拍照體驗的新技術,試圖以此顛覆市場,但在研發過程中,由於對核心功能把握不夠而導致產品失控。他們出現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納為:

1. 技術過於複雜,沒有找到合適的營銷賣點

難以解釋的技術通常難以銷售,光場攝影技術即是如此。為了向大眾解釋光場攝影技術,Lytro在官網上提供了吳義仁博士論文的閱讀入口。但這份長達11頁技術論文充滿各種光學術語和高深理論,它顯然只會讓大眾更加一頭霧水。

Lytro最終推出的“先拍照後對焦”的宣傳口號也並非最佳方案,它聽起來更像是照片修復服務,人們因此而誤以為Lytro是一家專門修復失焦照片的公司。

2. 過分追求功能全面,導致產品失控

在媒體指出初代光場相機存在畫質粗糙、易用性差等問題之後,Lytro試圖用新產品Illum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由於過分追求功能極致,Illum被塞入一枚4000萬畫素、尺寸為1英寸的感測器。這不但造成相機體積變大,同時還增加了系統成像時的負擔。

117863580Lytro的第二款硬體產品Illum,起始售價高達1599美元

Lytro的桌面軟體同樣很不理想。它對電腦硬體的要求非常高,最新的Desktop 4要求電腦至少配備雙核CPU、4G記憶體和英特爾HD Graphics 4000以上的顯示晶片。但即便採用高配置的電腦,Lytro的桌面軟體依舊存在圖片匯入緩慢、編輯選項過少等問題。

3. 功能堆砌導致價格失控

Lytro初代產品推出時,PCMag等媒體便批評其399美元的起始售價過於昂貴。Lytro一年後推出的Illum變本加厲,起始售價達到1599美元。

Lytro似乎想實現更豐富的產品佈局——399美元的初代產品覆蓋中低端市場,1599美元的Illum面向高階。但問題是,Illum的價格完全沒必要如此高昂——Lytro為了改善畫質而使用了一枚4000萬畫素的感測器,高畫素感測器隨後帶來了成像緩慢等問題,為此Lytro又加入高通驍龍800晶片。兩項硬體最終導致產品成本大幅升高,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4. 核心功能不強,易被拍照應用取代

Lytro“先拍照後對焦”的技術在推出不久後便被拍照應用迅速模仿。軟體開發商Twist mimics推出的應用能捕捉多個處於不同焦點的畫面,將其拼接成一張照片,同樣實現了“先拍照後對焦”的效果。它只要1.99美元。

117863586Twist mimics拍攝的照片同樣可以在後期編輯時重新對焦

谷歌去年推出的獨立拍照應用通過調節照片景深,同樣能實現“先拍照後對焦”。它完全免費,Lytro的購買意義被進一步削弱。

5. 整體市場缺乏更多玩家

2004-2006年,Adobe同樣在研究光場相機。他們在2007年首次展示了名為“Magic Lens”的原型產品,2010年9月又公佈了Magic Lens的軟體開發程式和未來計劃。但在這之後,Magic Lens便再也沒有任何公開訊息。Lytro成為光場相機市場唯一的大型玩家。

117863596Adobe曾經推出的Magic Lens原型產品

沒有更多廠商的加入,市場很難真正繁榮。此外,缺乏競爭者Lytro也很難吸收新的產品想法,於是便很快陷入開發瓶頸。

結語 · 智慧手機時代,大眾型相機難做大

三星在2013年6月推出了能夠打電話的智慧相機Galaxy S4 Zoom,一個月後,諾基亞推出了配備4100萬畫素的智慧手機Lumia 1020。無論是把相機做成電話,還是把電話做成相機,三星和諾基亞都在積極地將照相、電話、分享等功能塞進同一個硬體裡。

促使他們這麼做的一項原因是數字相機的市場正在萎縮,集合多項功能的超級終端比它更有前途。相機與影像產品協會(Camera & Imaging Products association,CIPA)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以來,全球數位相機的出貨量在迅速下滑。2014年,全球數字相機的出貨量只有4340萬臺,比去年減少近2000萬。

117863601

如果說產品開發和成本控制等問題讓Lytro舉步維艱,那麼相機市場不斷萎縮的大背景則是Lytro轉型的核心原因。智慧手機成為包攬一切的超級終端早已是不容置疑的趨勢。尊重並順從它,豬都能飛起來;違背並挑戰它,大象也會倒下。Lytro就是個再明顯不過的例子。

自 騰訊科技 文 杜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