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電池「返老還童」:電子科大聯手湖北大學破解枝晶難題,效率提升99.95%!

ScienceAI發表於2025-01-26

圖片

編輯 | 2049

隨著電動汽車和便攜裝置的普及,開發高效能、低成本的儲能系統變得愈發重要。於是,科學家們將目光轉向了一種古老而新穎的材料——鋅。這種地殼含量約為 70ppm 的金屬,憑藉成本僅為鋰的 1/10、極高的安全性和環境友好性,成為下一代電池的「潛力股」。

然而,鋅電池也有其「阿喀琉斯之踵」:充放電過程中,鋅表面易形成枝晶,像樹根一樣生長,最終刺穿電池隔膜,導致短路甚至起火。更糟的是,鋅會與水反應產生氫氣,進一步降低效率。

來自電子科技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湖北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創新的電解質設計——混合雙鹽電解質(HDE),有望解決這些關鍵難題。

該研究以「Electrolyte design for reversible zinc metal chemistry」為題,於 2025 年 1 月 2 日釋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圖片

研究背景


鋅金屬陽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的介面穩定性問題制約了其實際應用。特別是在低電流密度下,腐蝕和析氫反應(HER)會導致庫侖效率(CE)顯著降低。

為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團隊開發了混合雙鹽電解質(HDE)。透過選擇合適的鹽對組合和有機共溶劑,最佳化了鋅離子的溶劑化結構,顯著改善了陽極-電解質介面性質,實現了均勻的鋅沉積並有效抑制了副反應。


技術創新

鋅金屬陽極的可逆性挑戰主要源於三個關鍵因素:死鋅(Qdead)、腐蝕(Qcor)和析氫反應(QHER)。這些不可逆過程不僅相互關聯,還與鋅的沉積形態和陽極-電解質介面的性質密切相關。解決這一複雜問題需要從兩個層面入手:實現均勻的鋅沉積,以及構建相對「惰性」的陽極-電解質介面。

為此,研究團隊透過理論計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了電解質組分對介面結構的影響機制。篩選結果確定了三乙基磷酸酯(TEP)和二甲基甲醯胺(DMF)作為最優共溶劑組合。

這兩種共溶劑能夠有效降低介面水的活性,從而抑制腐蝕和析氫反應。同時,團隊創新性地提出雙鹽策略,將高供體數的乙酸根離子(OAc-)與高溶解度的三氟甲磺酸根離子(OTf-)組合使用。這種組合促進了接觸離子對(CIP)的形成,有利於實現均勻的鋅離子沉積。

透過這種多層次的設計策略,研究成功將鋅金屬陽極的庫侖效率提升至 99.95% 的高水平。

圖片

圖 1:混合雙鹽電解質的設計原理與實現。(來源:論文)

實驗驗證

本研究評估了三種電解質系統對鋅金屬陽極效能的影響:單鹽(4 m ZnOTf2)、雙鹽(4 m ZnOTf2 + 1 m ZnOAc2)和混合雙鹽(2.8 m ZnOTf2 + 0.7 m ZnOAc2 + 30 wt% DMF)電解質。

透過鋅沉積/剝離測試、對稱電池迴圈和全電池效能評估,混合雙鹽電解質在 1 mA cm⁻² 條件下實現 99.95% 的庫侖效率,顯著高於單鹽(99.3%)和雙鹽(99.8%)。對稱電池可穩定執行超過 2000 小時,而單鹽體系迅速短路。全電池測試中,Zn|ZnI₂ 電池 3000 次迴圈後容量保持率達 97%,陽極自由 Cu|ZnI₂ 電池也實現 1000次 以上穩定迴圈。

FTIR 和 Raman 表徵表明 DMF 降低了介面水活性,雙鹽促進了接觸離子對形成;XPS 和 TEM 分析證實形成了厚度為 50-100 nm 的富含 ZnF₂ 的固體電解質介面,有效抑制副反應並提升了鋅金屬陽極的可逆性。

圖片

圖 2:不同電解質體系的電化學效能對比。(來源:論文)

結語

本研究開發的混合雙鹽電解質(HDE)顯著提升了鋅金屬陽極的庫侖效率和迴圈穩定性。透過整合雙鹽策略和有機共溶劑設計,成功抑制了枝晶生長和副反應問題,為水系金屬電池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這種「雞尾酒」策略不僅推動了鋅金屬電池技術的發展,還可能為解決其他金屬基電池(如錳基、鋁基電池)面臨的類似挑戰提供借鑑。透過合理利用不同鹽類和溶劑的特性,這一策略為設計混合電解質體系開闢了新途徑,為開發高效能水系金屬電池奠定了基礎。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5657-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