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開發中不給力語錄

pubian877發表於2021-02-17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我的iPhone×××作算是有驚無險地完成了,但由於使用者體驗的方面的不足被迫推遲釋出。最近在解決的同時也在反思這這個開發過程。回顧下過去的一個多月,有幾句話深深影響了這個產品現在的命運。

      你好,李煥英資源地址:

  1策劃:“這是使用者需要的”

  這是我加入軟體行業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不僅策劃,軟體開發中的其他角色的人在討論中因理屈而被迫進入防守時最經常蹦出一句話。表面上說是使用者需要的,深層面的我想可能透露這是上層的授意、自己的臆想、抑或真的是使用者反饋。佔用一定資源的人如果經常使用這句話,交流的另一方可能因為不足夠自信去刨根問底而放棄進一步探討。多經歷幾次後甚至以後都不想質疑和提議,因為他們不想總是得到一個不明不白的“這是使用者需要的”。在使用者研究做得不是很到位的企業更應該慎用這句話,因為這種情況下“使用者需要的”中更多的成分來自臆想。

  2策劃:“這是其他產品中有的,我們也要有”

  這是一個攀比的社會,社會的生態也影響了產品開發者的心態。“這是其他產品中有的,我們也要有”。有的功能需要依附一定的操作上下文,在這個有些情境下需要花哨的,在些情境下可能就需要樸素的,在些情境下需要智的,在些情境下可能就需要“傻瓜”的。當一個產品就知道取,而不捨得棄的話,最多就是一個“大雜燴”。“這是其他產品中有的,我們也要有”是山寨哲學,而創新則是要“這是其他產品沒有的,我們要有!”。

  3策劃:“這個地方按A產品,這個地方按B產品就好”

  文件寫起來確實省事,但隱含的一點是A產品到底怎麼樣有待調查,設計和實現的時候依葫蘆畫瓢就好。這好比天真小女生在整容醫院可以說:“我想要趙薇的眼睛,張柏芝的臉蛋,章子怡的身材……”,讓醫生去慢慢琢磨。但如果策劃寫出這樣的話,程式設計師需要如何琢磨?

  4眾人:“xx1是A產品的特色,xx2是B產品的特殊。A和B都成功,我們的產品特色是xx1+xx2,應該也會成功的”

  帥哥和美女的結合不一定就那麼完美,很多東西需要的是搭配和襯托,產品的功能更是如此。萬物相剋相生,簡單的疊加和堆砌容易導致“一身名牌但不倫不類”的效應。

  5眾人:“xx1在公司的A產品已經實現了,拿過來就可以了”

  “拿來主義”固然好,但由於公司內部不同團隊之間出於內部保護或者設計的高度耦合導致實現的程式碼很可能不是可複用的程式碼。頭認為拿來就好,只是一眨眼的功夫。開發人員可能就需要吭哧吭哧地幹上幾天。這就照成了專案進度的預期和實際情況的極大偏差。開發人員努力的結果可能只是被當成了“拿來”的。而公司內部一個好的“拿來”環境有賴於一套“拿來”的機制以及各個團隊在開發過程中隊設計模組化和程式碼複用性的關注,否者“拿來”只是一個傳說。

  6開發者:“反正是他們要這樣做我們實現就是了”

  專案初期開發者一般也會有一個積極去提出建議,但多次遭遇“這是使用者需要的”之類的模糊回答後,稍不注意就會陷入“反正是他們要這樣做我們實現就是了”的消極心態。一方面給人沒有擔當,無責任感的印象,另一方面需要沒日沒夜去實現功能以及應對變更。可憐的程式設計師!

  7開發者:“這個地方我有時自己也有點迷惑,但按策劃說的就好了”

  產品的早期可能因為概念不清晰和流程不合理而照成一些“暗處”。只有透過不斷地改進和細化這些“暗處”才可能見光。但如果一個團隊過早陷入了不願交流、不去多想的境地,產品的改進和細化也就會停止,從而照成了一些開發人員也迷惑的功能點。開發人員自己都無法明白,還能期待什麼使用者體驗?使用者肯定是更迷惑。

  總之一個產品的開發團隊的每個成員最初如果不能坦誠面對問題,後期出現問題後就會竭力去推卸責任。聽起來是大家都沒有問題,都有被迫的,但需要面對的就是一個不成功的產品。新的一年需要有一個新的開始,但這些不給力的話仍觸發著我思考。期待這次可以做得更好!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76867/viewspace-275736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