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麥可思研究院釋出的一份中國在校大學生手機使用調查報告顯示,超八成大學生存在“手機依賴”,日均使用手機超5小時,18點以後是大學生使用手機的高峰期。此外,79%的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這份調查2018年3月12日開始,到2018年3月26日結束。收回大學生的有效答卷共1225份,其中男生590份,女生635份。
在校大學生手機使用調查顯示,8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手機依賴”。大學生日均使用手機累積時長為5.2小時,13%的學生日均使用手機9小時以上,14%在7至9小時之間。
18點以後是大學生使用手機的高峰期,71%的學生在21點到0點間使用手機,53%在18到21點使用手機。報告稱,18點之後高校通常排課較少,晚間玩手機,尤其是睡前玩手機比例更高。
此外,資料還顯示,79%的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以每節課45分鐘來計算,學生平均每節課玩手機的時間是13.9分鐘。
調查中,68%的學生認為手機對課堂學習有“消極作用(分散精力、影響他人等)”。“聊天、刷社交媒體”(73%)和“娛樂(玩遊戲、看、看直播、看電子書或聽音樂)”(58%)是學生在課堂上經常進行的活動。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的手機用途比例存在一定差異。男生在課堂上進行娛樂(66%)和看新聞資訊(41%)的比例均比女生高14個百分點。女生在課堂上購物(36%)的比例高於男生16個百分點。
調查報告稱,當一些大學課堂採用手機收納袋的形式防止手機干擾課堂時,也不能忽視手機輔助教學的功用。
調查顯示,24%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手機對課堂學習有“積極作用(查詢資料、輔助學習等)”。在課堂使用手機輔助教學的群體中,課件或教材分享(69%)、教學互動(回答問題、投票、抽獎等)(51%)和點名簽到(50%)是教師最為常用的三種手機功能。
報告稱,在手機功能日益完善的今天,不應簡單將在課堂使用手機定性為負面問題。手機只是工具,手機發揮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主要取決於使用者。建議大學生從自身學習需要和健康狀況出發,加強自律,合理使用手機的各項功能。
自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