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稽核向左,還是向右?

網易易盾發表於2018-04-12

最近,各家新聞資訊App和直播平臺都開始對內容稽核人員的招聘情有獨鍾。

內容稽核向左,還是向右?

早在今年年初,今日頭條就啟動高達2000人的內容稽核編輯招聘,並點出黨員優先。而在4月10日,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又在一份公開信中表示,會將現有6000人的運營稽核隊伍再度擴大——總人數達到10000人。 

與今日頭條“步調”一致的還有快手,快手CEO宿華在4月初發表反思言論之後,立馬宣佈急招3000人稽核團隊,將目前的稽核團隊從2000人擴大至5000人。 

瘋狂招人的背後,是相關部門的嚴監管。就拿今日頭條而言,2018年以來,受到央視、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有關部門的點名、批評或處罰就高達8次。

嚴監管只是影響結果的其中一個因素,但要把人工稽核的“復興”歸結於它,就有點敷衍塞責了。那客觀來說,內容稽核復興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嚴監管是“果”,而不是“因”

首先得澄清下,嚴監管並不是今日頭條、快手們瘋狂招人的根本原因。

如果把目光從國內轉向國外,你會發現,人工稽核早就復興了。

Facebook在2017年就宣佈,將會新增3000名內容稽核崗位。而到該年年中,Facebook審查員數目對比過去八個月幾乎增加了一倍,其人員數量相當於當時的Twitter或Snapchat的員工總數。

除了Facebook之外,谷歌也在重新擁抱人工稽核。谷歌旗下的YouTube在今年4月份對外表示,計劃釋出新版YouTube Kids App,該應用將取消演算法推薦影片,轉而全由YouTube員工純手工推薦。

這樣的轉變為何?這得提下發生在去年的幾件事。

2017年,美國一名男子在Facebook上直播槍殺一名無辜老人。隔了一段時間後,泰國一名男子又在Facebook直播殺死女兒,其殘忍過程不僅讓很多目睹,在影片釋出後的24小時內,人們還可以在Facebook上看到影片。有點諷刺的是,而在稍早些時候,Facebook表示將用人工智慧監測直播,防止使用者自殺。然而,隨後的幾起事件顯示,人工智慧並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

另一面,Youtube有一段時間充斥了以艾莎公主、米奇老鼠、蜘蛛俠、小豬佩奇等卡通形象為包裝,故意充斥大量含有血腥暴力、恐怖、虐待、色情等內容,而演算法卻起到一個助紂為虐的角色。當點完一個之後,又會推薦更多相關的影片。甚至有人利用演算法,去發展亞文化,並從中獲利。

至此,我們明白:各大平臺重新大量招募內容稽核人員、相關部門執行嚴監管的背後,是大家發現被崇尚數年的AI演算法有很多弊端,無法單獨依靠演算法來解決內容上的問題。

人工智慧跌下內容神壇

如果說去年Facebook開始大規模招募內容審查,預示著今年人工稽核的復興,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把YouTube Kids App純手工推薦也視為一個苗頭,比如說——在內容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不再風光,或者準確地說,其應用不再占主導地位。

人的認知是非常容易受影響的,“曾參殺人”、“三人成虎”的歷史典故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對於一個謠言,一個說可能沒有人相信,兩個人說也許有一部分人會去相信,但是三個人或者更多人也這樣說,那麼人們大機率會認為這件事可能是真的了。

內容的推薦工作全部由機器完成,給我們的不是我們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是對我們有好處的東西,而是我們實際關注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看某樣東西越多,這方面的東西就會更集中的推向我們。而別有用心的人,就會利用演算法這個特點,針對影響我們。

“我相信我們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我們自己正在失去辨別現實的能力。”Reddit CEO Steve Huffman在其撰寫的一篇文章中無不擔憂地說。而這,也是Facebook資料洩露一事鬧得沸沸揚揚的根本原因,如果再不對資料進行嚴格監管,我們就不是我們了。

張一鳴說,後續今日頭條首先改變的是:將正確的價值觀融入技術和產品。這也預示著今日頭條撥亂反正,全面糾正演算法和機器稽核的缺陷。

技術不是萬能的,很多事情並不是透過投入大量的工程師就可以解決。

朋友圈裡某位老師說,產品需要價值觀,消費至死和娛樂至死的確會有很大問題。從這來看,人工稽核的“迴歸”就成了必然。

但人工稽核,又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嗎?

今天的內容是海量的,依靠人工,成本會變得很高。就比如擴招2000人,一個人工資給4000元,一年光明面上的工資成本就近億,企業的競爭力從何而來?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像今日頭條、Facebook那樣,為了實現7X24小時全覆蓋的稽核,動輒就招聘數千名人員,規模維持上萬,這是第一。

第二,內容稽核的工作看似要求不高,實則要求非常高。每天被迫觀看大量恐怖、色情和兇殺圖片及影片,很多人因此患上了心理後遺症——經常失眠、做惡夢,腦子裡充滿圖片和影片內容。做內容稽核的人,需要特別強大的排解和消化能力,能夠承擔情緒和思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否則人非常容易被其“反噬”。

國外有一名內容稽核人員描述了瀏覽這些暴力、色情和令人不安的內容給她留下的情緒損傷和心理影響,她說:“當我從MySpace離開的時候,我大概有3年的時間不肯和人握手,因為我覺得人們都很噁心。我無法觸碰別人。”她稱,世界上最普通的人也都是他媽的怪胎。“我從那裡出來的時候對人性感到厭惡。我的同僚們,大多數也和我有一樣的感覺,我們都對人性留下了可怕的觀感。”

給員工帶來傷害的同時,僱主有時也會牽連。外媒報導,去年年初,兩位微軟網路安全部門的員工將僱主告上了法庭,並尋求損害賠償。他們因工作中需要觀看可怕的影片,包括兒童色情和謀殺等圖片和影片,而患上了PTSD(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

從這來看,人工稽核又不見得是一個好的方案。

向左,還是向右?

筆者非常喜歡一個人取的花名——“行中”,名取自於易經,意為中間態、調和態做事。回到內容稽核上,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也要行中。

拋除人的優勢不說,當初之所以用演算法取代人工稽核和推薦,是因為人工有很多弊端,比如說效率、成本以及對人的影響。演算法固然有缺陷,但其高效、低成本的優勢也令人神往。人工+演算法,實際上是天生的一對,沒必要因為一時的“摩擦”,就拆散它們倆。

那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有的公司其實也在“行中”,利用人工和演算法結合去解決內容的問題,為什麼不OK?

一位網易雲易盾內容安全的專家就該問題剖析時指出,演算法+人工是現在、也是未來一段時間最為合適的形態。當下並不是演算法+人工不行,而是國內有些公司積累和沉澱太少,以為拿機器學習的框架再加一些資料喂一下就好。“網易之所以在內容安全上做的效果很不錯,就是得益於其擁有的20年內容稽核和技術經驗。”這位從事多年安全業務的專家接著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內容稽核重中之重是要有足夠的積累,得“經驗”加持。

“這個積累有兩方面,一個是有效性資料的持續積累,其次是內容運營和稽核人員的經驗和思考力的積累,二者結合,不斷訓練機器、不斷抽象和校正方向,才能夠得到一個合理的‘人工+智慧’的結合邊界,才能更加接近人的判斷。”他強調,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無法僅僅用工程師的堆砌來替代。

聊完後,筆者陷入進一步的思考中: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一些海量、重複性、低價值的工作肯定會被技術取代,而人則會做更高階、更有創造性的事情。

如果能跳到未來,是不是可以發現內容稽核不會向左,也不會向右,而會朝著一個必然的方向發展——人與人工智慧的默契配合。

結束語

文章的最後,想談談監管和商業利益。

從當下頻頻發力的監管政策來看,內容類產品要想獲得快速發展,首先要邁過監管的門檻。在有些人眼中,則認為被唸了緊箍咒,但筆者不這麼認為。

大量的不良內容看似帶來很多流量和商業利益,但劣幣驅逐良幣,註定著會失去高質量的使用者,不利於平臺的長期發展,甚至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其次,沒有束縛的發展也意味著“斷頭”路,真到了那個時候,想改正問題會發現再也沒機會了。

4月11日,今日頭條CEO張一鳴的宣告,如果用幾句話來解讀的話,大致意思是:

我是工程師出身,創業的初心是希望做一款產品,方便全世界使用者互動和交流。過去幾年間,我們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放在了企業的增長上,卻沒有采取足夠措施,來補上我們在平臺監管、企業社會責任上欠下的功課,比如對低俗、暴力、有害內容、虛假廣告的有效治理。

PS:以上為解讀,張一鳴宣告原文見:http://tech.163.com/18/0411/07/DF3IT0P300097U7R.html

網上有一張圖盤點了今日頭條被點名批評的歷程。細數了下,一年四個月的時間被點名批評16次,平均一月一次。直到最近的一次,內涵段子被下令關停,再也回不來。

最後筆者想說兩點:技術的確是中立的,但如何利用技術、傳播何種內容卻是有偏倚的,這需要人來糾正;第二,長期的商業利益和監管並無衝突,內容平臺重視監管、做好內容安全是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希望內容創業者謹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