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集智俱樂部創始人張江:衝破藩籬,敢想敢為(圖靈訪談)

劉敏ituring發表於2016-04-25

張江,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關注領域:計算社會科學、複雜系統、人工智慧。2003年創辦早期的集智俱樂部網站,2007年開始俱樂部的線下活動,組織多學科研討會、讀書會。和俱樂部成員合力打造《科學的極致:漫談人工智慧》一書。

專訪集智俱樂部創始人張江:衝破藩籬,敢想敢為(圖靈訪談)

作為大學老師,是如何做到讓學生不願錯過您的課的?

謙虛一點,不是所有學生都這麼認為。但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是挺喜歡的。一是課程本身的內容覆蓋廣。像“複雜性思維”這門課覆蓋的面就比較廣。內容不僅包括一些新的事物,尤其是和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相關的新技術,還有新技術興起導致的整個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革。這就需要我把最新的思想、資訊、理念傳達給學生,擴充學生書本之外的知識、跨學科的知識。二是採用生動的案例和新穎的授課方式。對於學生來說,雖然我已經不再年輕,但我會嘗試把符合他們要求的新知識、新形式帶入課堂。例如,選擇一些跟課程內容相關的科幻小說或者科幻電影,引入計算機遊戲等,這樣經典死板的書本知識就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面對老舊但經典的知識,比如數學,我會避免單純講解定理證明,轉而以科學家如何發現定理的方式引入,把原理闡述清楚。所以,2008年我參加了北師大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穿插故事案例的授課方式和輕鬆幽默的課堂氛圍贏得了評委的贊同,獲得了理科組一等獎。

組織學科研討會、讀書會,對於大學老師來說並不特殊,但創辦一個服務所有科學愛好者的俱樂部,確實是有魄力、遠見、胸懷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2003年集智俱樂部成立時,它還只是個網站,滿足我求學過程中交流知識的需要。我讀博士的時候,身邊沒有可以交流學習的夥伴。雖然博士同學是同一個專業,方向卻非常不同。為了找到複雜性、系統科學這塊的道友,我就建立了一個網站。這個網站就是集智俱樂部的前身,它就像一個視窗、一面旗幟,指引人們與我發生連結。

有時候,我們要敢於衝破傳統的藩籬,把人類社會中各種生命體連線起來,才能創造出高度智慧的結構體。閒暇時間,我就不停地在網站上分享關於複雜性科學的文章。大家通過搜尋關鍵詞,很容易就找到這個網站。慢慢聚集起來的這些人,經常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

2007年的時候,我開始組織線下活動,這才有了公開講座、讀書會等活動。集智俱樂部每年都會定期舉辦一些活動,一年至少10期。剛開始的活動主要以我自己的專業和興趣為主。我自己本身的興趣就很廣,沒有特別侷限在某一個技術領域,所以俱樂部慢慢地吸引來各個行業的人聚攏。

集智俱樂部面向的受眾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人員,也兼具一定的科普性。這樣定位的理念是什麼?

科學不應該被深奧晦澀的術語所包裝,傳播科學要以一種普及化的方式進行。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探索科學。所以,創立集智俱樂部其實是在踐行一種“網際網路精神”,把各種知識打通、共享。活動形式也是相當自由、平等的。沒有人會因為你是老師、或是學生,就分別對待。只要演講內容的質量有保障,都可以上臺去講,完全是一種分享的態度。

即使是平時的聚會吃飯,我們都刻意打破傳統模式的束縛,強制執行AA制。有些人開始不習慣,可能會把社會上的一些舊習帶進來。既然來到俱樂部活動現場參加我們的活動,就要按照規矩走。大家拋開一切,就聊生命的本質。

從小被灌輸的老舊落後觀點與成年後殘酷現實之間的差距,確實容易對青年一代形成巨大沖擊,但是我們不能反而變得退縮、頹廢。生活在網際網路新時代,年輕人完全可以打破既有的侷限與束縛,追求科學,享受探索的樂趣。只要鑽進某個領域,你會發現一大片世界任由我們馳騁。

我個人有關注“集智俱樂部”的公眾帳號,口號“讓蘋果砸得更猛烈些吧”很醒目。它背後有什麼含義?

這個口號是幾個核心成員共同商議出來的。蘋果暗示“牛頓的蘋果”,正是這個蘋果才導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集智俱樂部想以這樣的口號體現科學探索和發現的瞬間快感和愉悅。

在圖靈出版《科學的極致:漫談人工智慧》一書的原因是什麼?寫作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感受?

一次講座之後,圖靈編輯找到我,提議能不能把俱樂部的內容整理出來,寫成一本書。後來我琢磨,集智俱樂部活動了至少五、六年,積累的內容也足夠多,所以出書是值得去做的,而且這跟俱樂部普及科學的思想很吻合。整理篩選完往期題材之後,我們發現跟人工智慧相關的內容比較多,所以選擇了這個題材。

成員編寫這本書的過程當中,肯定有遇到各種困難。因為之前沒有做過,大家對書能不能賣好也沒有太大信心,所以開始的時候積極性不是很高,但還是有成員願意來做。等任務分配下去以後,慢慢地還是出來一些結果。說實話,第一批文章的質量不是特別好。但是大家沒有放棄,反而相互激勵。多次修改以後,質量明顯提高了一大截,成員也更加積極,願意參與進來。

有了初次的嘗試,第二本書——《走近2050——注意力、網際網路與人工智慧》的編寫過程就順利了許多。《走近2050》主要介紹未來社會中人和計算機的關係(人機關係),認為人的所思所想(即人的注意力)會推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世界的發展。之前談到的一些看似很科幻的觀點或者俱樂部成員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看法都包含在了這本書中。

更有意思的是,這本書是按照“眾包”這種網際網路方式寫作的。大家自願參與,有的人負責收集各個章節的案例,有的人是負責圖片,有的人負責寫一章,有的人負責寫幾個小節,所以它的寫作方式也比較新穎。相對於個人單獨負責一部分的形式,更便於不同思想的交叉與碰撞。

集智俱樂部之後會不會考慮商業化模式運作?

任何一個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當很多人蔘與進來的時候,它必然要上一個階梯。集智俱樂部現在確實已經達到這種規模,所以肯定會商業化,但不以盈利為目的,我們希望把集智俱樂部打造成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

在中國,像我們這種沒有任何背景的俱樂部如果要申請成立非營利性組織,需要經歷的審批過程十分繁瑣。因此,我們先通過工商註冊的方式,成立“北京集智會自然科學研究中心”。等具備了正式的公司化管理模式之後,再去申請成立非營利性組織,審批過程也會相對容易些。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我們確實已經感到吃力了,如果不商業化,單靠幾個核心成員和志願者,確實有些力不從心。運作本身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科學研究了,要牽扯到人的管理、活動經費的管理、商業贊助問題等。我們也希望通過商業化,把俱樂部從各方面拔高,滿足成員更高的要求。

前段時間AlphaGo和李世乭的人機大戰,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推向大眾輿論的浪尖。靠超強搜尋和具備形式評估的AlphaGo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嗎?

首先,確定人工智慧需要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目前來講,科學界比較認可的評判標準只有“圖靈測試”。對於AlphaGo來講,它在圍棋方面肯定能通過圖靈測試,分辨不出它是人還是機器。至於AlphaGo在其他方面有沒有產生類人的思維,目前還不好說,因為“思維”本身是什麼,人類還沒有搞清楚。另外,機器具備湧現的屬性,有些時候它會不經意間湧現出一些看似具備創造性的行為。程式設計人員在設計階段,並沒有刻意讓機器具備創造性。但在某個偶然的棋勢下,機器自發湧現出了人類棋手都沒有想到的一種招式。所以很難給出科學的評判,但我個人認為機器還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在下棋層面可以說有,但它沒辦法面對開放的世界。

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威脅人類這種觀點?

人類之所以恐慌,是因為未知,不知道、不瞭解才會有恐慌。實際上,如果你本身就是設計機器的人或者對人工智慧這個領域很瞭解,就會不有恐慌。當然,人們也存在著另一種擔心:人工智慧會不會替代人類的腦力勞動導致大面積失業?我認為這一天遲早會到來,但是即使這樣,也完全沒有必要過分擔心。

第一,歷史上機器替代人類工作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不止一次。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導致大批人失業,這不是什麼新鮮事。進入蒸汽時代,早期的馬伕、養馬人以及依託馬匹的整個生態都被摧毀了。最後還不是衍生出了新職業,司機、汽車修理店等?

第二,即使人工智慧替代的是腦力,不是體力,人類也可以再去尋找別的腦力活動。即使再退一步說,人工智慧真的具有了創造性,不需要人類再去發現科學、創作藝術,人類還有我們本身的作用,就是休閒、享受生活。現在的趨勢已經是這樣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都處於休閒狀態。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類的休閒時間將會大於工作時間,那麼,人類社會將進入徹底的休閒時代。

事實上,人工智慧威脅論的背後根源是人們根深蒂固的工業化思維模式,它過於強調了人工智慧和人的對立性。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下,我們會習慣於用替代關係、競爭關係看待萬事萬物。但實際上,現代社會越來越強調互聯、強調共生。所以人和機器之間不是天然的對立關係,至少從目前來看,任何機器的發明還是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的。即使演算法再厲害、技術再前沿,人類沒有需求的話,這樣的企業一樣要倒閉。人是機器發展的決定因素,未來要圍繞人的目的去演化。

機器會演化出它自己的目的嗎?我覺得當然是有可能的,但是討論它的意義何在?網際網路時代,技術不停地更新,人們一兩年就更換一次手機。於是,有一種說法認為整個手機產業有它自己的目的,它要求人們不斷地更新它的細胞。即使這種說法是對的,它們也並不能影響我們的生活。所以,機器即使有了自己的目的,我們還是要圍繞人去討論,只有與人互動的、能夠被人理解的,才是人可以去發展和願意去發展的未來。

您認為AlphaGo第四局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AlphGo的蒙特卡洛樹搜尋存在弱點,它並不能完全做到隨機性,而是按照一定的套路去優先搜尋一些棋局。所以人類棋手在沒有明顯失誤的情況下,走一步大尺度非常規的棋法,會讓機器沒辦法在以前的經驗裡找到對策。機器雖然可以通過自我對局進行自我學習,仍然存在一些盲點,這也恰恰是人類創造性思維可以破解的地方。

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方向。

人工智慧基本上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屬於死記硬背式的人工智慧,基本就是知識庫與搜尋,像“深藍”就依靠這種搜尋;80年代開始開始進入第二階段的自主學習式人工智慧。我預測第三階段很有可能是創造式的人工智慧。其實現在已經有這方面的苗頭了,像機器作畫、寫小說、做詩。機器將來可能會在更多的方面具有人工創造。

從實際的產業角度來說,人工智慧的發展更多還要圍繞人類的需求去展開。

第一步,人工智慧要發展出猜想人類意願和需要的能力。例如現在的個性化推薦系統,但將來會更智慧、更準確,甚至猜想出人類隱藏的、不易發現的需要。

第二步,形成智慧代理。所謂“代理”就是一種替身,比如玩網路遊戲的時候,人類控制替身在虛擬世界裡完成想要的動作,或者現實生活中的手機、以前的個人電腦PC,代替我們連線整個網路。當然這些替身的智慧還太低,未來人工智慧將會理解我們的意願,替人類處理各種資訊,例如幫助我們應付交友任務。

到了第三步,人工智慧會變成人類的映象。人類在真實世界,智慧替身在網際網路世界。人類任何微小的動心起念都會被人工智慧放大並影響一大批事物,因為我們的替身特別強大,這些替身會組成一個巨大的網路。


更多精彩,加入圖靈訪談微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