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別拿相關當因果》看“消費升降級”之爭

阿狸不歌發表於2018-09-18

“一口榨菜一口二鍋頭,騎著摩拜遛一遛,購物用‘9塊9包郵’……”這個夏天,“消費降級”成了一個新詞彙…… —— 新華網

《別拿相關當因果》

這是本有意思的書,拿到書的時候,各路媒體正在為時下之中國到底是處於“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爭吵不休,所以正好藉著看這本書的機會好好現學現用一番。

我們先從第一章的三個小標題來看一下:何為原因?怎樣才能找到原因?為什麼需要原因? 從本章可以看出,本書主要探究的是:已知某個結果,要找到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引發“消費升降級”之爭的那個“結果”是什麼 —— 從我收集到的資訊來看,引發這次密集大爭論的導火索大概是近期幾家賣榨菜、泡麵、二鍋頭的上市公司財報:

涪陵榨菜(002507.SZ)日前公佈了2018年半年報,公司的業績再次使人眼前一亮。在2017年實現突破性的增長後,2018年上半年公司繼續保持了營收與歸母淨利潤高速的增長,同比增幅分別為34.11%和77.52%,其銷售毛利率更是提升至55.03%。  涪陵榨菜的股價自2018年3月底復牌至今,漲幅近80%,並一度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新高,與2010年上市時相比,股價復權漲幅逾5倍;從2012年底至今,漲幅超過10倍。截至2018年8月3日涪陵榨菜的總市值達到了223億元。

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釋出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康師傅營業額為309.96億元,同比增長8.5%;淨利潤為14.88億元,同比增長86.59%。康師傅表示,2018年上半年,集團以核心產品立足大眾市場,確保穩定現金流入。作為康師傅旗下的兩大核心業務,方便麵與飲品業務上半年表現亮眼。根據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康師傅飲品業務營收191.48億元,同比增長9.19%,佔總營收的62%;方便麵業務上半年營收111.34億元,同比增長8.4%,佔總營收的36%。

順鑫農業(牛欄山二鍋頭的母公司)釋出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收72.33億元,同比增長10.45%;淨利潤達4.81億元,同比增長96.78%,其中,白酒業務實現銷售57.74億元,同比增長62.29%。這份成績單充分肯定了牛欄山二鍋頭以“親民”的價格贏得市場。

還有就是那首帶有魔性的歌曲“拼多多,拼多多,我和你,拼多多。來一路一路拼多多……”,拼多多創立不到三年便擁有3.4億活躍買家,在美國上市,市值趕上2/3個京東。

如果你是一個經濟分析師,看到上面的資料,會去找出怎樣的原因呢?我們不妨看看雙方的典型觀點:


“消費降級”方

自媒體《這屆年輕人已經開始消費降級了》(2018年5月1日)

麻寧 《這屆年輕人,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吧》 (2018年8月22日)

“新鄉時報”《不生孩子、不約會:中國迎來“消費降級”時代?》 (2018年8月23日)

我們可以大致幫歸納一下,主張“消費降級”的一方的觀點認為:榨菜、方便麵、二鍋頭的銷售額大增是因為消費者吃不起好東西了,只好去吃榨菜、方便麵、二鍋頭、用拼多多(當然,“消費降級”方的例子還舉得不少,是不是發生在你自己身上或者身邊,就需要採用第5章提到的“觀察法”了)。


“消費升級”方

虎嗅《哪有什麼消費降級》 (2018年9月7日)

新華社《是“消費降級”還是“結構升級”?資料有話說》(2018年9月8日)

人民日報《方便麵“逆襲”的啟示》(2018年09月17日)

中國新聞網《泡麵榨菜大賣就是消費降級?權威資料告訴你真相》 (2018年09月18日)

主張“消費升級”的一方主要採用的則不是第5章的“觀察法”,而是第6章中的“計演算法” ——

涪陵榨菜集團將銷售穩步攀升歸功於“精品戰略”:售價13元以上的高階瓶裝“下飯菜”,推向市場僅3年,銷售額增長了約10倍;休閒即食的脆口榨菜,銷售額年均增速逾50%,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銷量越好。 榨菜銷售圖榨菜銷量圖

通過拆分榨菜行業收入的量價表現,可以發現過去15年間榨菜行業整體銷量增速基本保持在3%~5%之間,極為穩健。事實上,產品大幅漲價正是推動涪陵榨菜業績增長的主因。

.

再看方便麵,銷售回暖依靠的也是高階產品:康師傅容器面、高價袋面銷量分別增加了7%左右、14.8%,而低價乾脆面銷量卻下滑近24個百分點;

從“消費升級”方的資料分析來看,榨菜、方便麵、二鍋頭的業績大漲並不是因為大家吃不起好東西,而是因為對吃的要求提高了,吃上了更好的榨菜、方便麵、二鍋頭?……顯然不是降級而是升級!

從巨集觀的角度來看,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近幾年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食品菸酒、衣著等生活必需品消費的比重逐年走低,交通通訊、教育文娛、醫療保健等服務類消費比重不斷攀升。部分群體的“消費降級”主要原因在於,隨著居住、汽車、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支出的增多,在總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對生活必需品消費的壓縮,體現出的是消費結構的調整,其實質正在經歷消費升級。 —— 《哪有什麼消費降級》

消費結構


小結

對於同樣的資料(結果),從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甚至站在不同的立場來進行分析(找原因),會得出大相徑庭的結論,這可能是社會學比自然科學要複雜得多得地方吧?。

有沒有可能雙方的看法都有問題呢?推薦一篇文章 《方便麵、榨菜、低端白酒的銷售量上升,怎麼就成消費降級了?

方便麵、榨菜、低端白酒的銷售量上升,無論是將其歸功於農民工或者是三線城市的消費提升,還是將他們與房價高漲聯絡在一起,都已經顯得刻舟求劍。

這是因為,我們要將每一個商品從多個維度考慮,價格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維度,而方便麵的標籤,也並不只有「廉價」。

「獨處」、「在家時間更長」,都是這些商品的標籤,而結合點評資料中發現的高階餐飲被替代的現象,我們猜測,商務活動量的減少,是其背後的原因。而航班資料和商務活動PMI資料的佐證,更加強了這個猜測的可信度。

換句話說,他可能既不能代表消費升級,也不能代表消費降級,而只是像「蜘蛛紙牌」和美國失業率的關係一樣,從側面呈現了這個冬天的寒冷程度

也許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