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德州達拉斯以北約 40 公里的小城弗里斯克(Frisco, TX),一輛行駛在路面上的橙色迷你貨車特別顯眼:
車頂上裝載著密集、精密的儀器;車頭車身和車後總共安裝了四塊小螢幕;車頭刻著「Self-driving Vehicle」,車身則印著 Drive.ai 幾個大字。
無人車所至,自然引起路人的矚目。德州人鮮有見過如此「外表張揚」的無人車。他們揮手、大笑、指指點點,似乎想引起這輛車的注意。弗里斯克這座城市在近幾年迅速崛起。風景秀麗,加上政府鼓動地產專案,以及低稅收,弗里斯克已經吸引了多個大型跨國企業總部搬到這裡,其中包括了豐田的北美總部、隔壁的 FedEx 正在建設的新總部、以及 NFL 球隊達拉斯牛仔隊(Dallas Cowboys)的新總部兼娛樂和餐飲中心 The Star。當地市長甚至自誇,「弗里斯科被公認為是使用『智慧』創新交通技術的領導者。」
今天,這座小城迎來了一位來自加州的客人—— Drive.ai。
美國中部時間 5 月 7 日,加州無人車初創公司 Drive.ai 宣佈,他們將和弗里斯克的運輸管理協會(Frisco TMA —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合作,在當地啟動一項基於無人駕駛的試點叫車服務。今年 7 月,服務正式對外開放,為期六個月。
該服務覆蓋弗里斯克的兩個商業園區——面積 0.65 平方公里的 Hall Park 和前文提到的 The Star。當地的上班族只要在固定的接送地點,使用 Drive.ai 提供的 App,就能穿梭於兩個商業園區之間吃飯和休閒娛樂。
Drive.ai 將這項新服務稱之為「微交通系統」——結合園區接送和公共運輸的區域型交通服務。隨著專案的推進,Drive.ai 會擴大服務區域至附近的弗里斯克車站。
釋出會上,曾一手打造 Google Brain 和百度大腦、目前仍是 Drive.ai 董事會成員的吳恩達也感嘆道:
「我記得在 2007 年參加 DARPA 城市挑戰賽,看到史丹佛大學、CMU 和許多其他開拓性的自駕車隊的出色工作。現在過了十年了,我特別激動自動駕駛汽車終於走到了這一步(Self-driving vehicles are finally here)!」
Drive.ai 正式成立於 2015 年,是一家再典型不過的「加州創業公司」,由一群史丹佛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學生在車庫裡起家。公司創始人 Carol Reiley 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電腦科學和機器人專業的博士,也是吳恩達的妻子。
Drive.ai 強調以深度學習演算法優先,打造 Level 4 無人駕駛的全棧式解決方案,在底層核心技術上引入不同的合作商。去年 6月,公司完成了 5000 萬美元 B 輪融資。9 月,Drive.ai 和美國第二大專車服務公司 Lyft 簽署了戰略合作,在舊金山部署了十多輛自動駕駛車輛提供叫車試點服務。
公司聯合創始人王弢告訴機器之能,Drive.ai 的服務並不只是試驗專案,而是希望在當地實現無人駕駛的商業落地,並以此作為一個標杆,建立更多的合作關係。
「我們挑了許多城市,最後定在了德州弗里斯克。德州的法律法規很健全,州政府和市級政府以及商業園區都對我們落地專案很支援;弗里斯克又是美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在這邊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王弢說。
Drive.ai 將會在專案初期部署 3-4 輛無人車。而在此之前,機器之能作為受邀的中國媒體,在今天體驗了 Drive.ai 的無人車試乘。
來,認識一下這位滿分的新手駕駛員
Drive.ai 並沒有選擇過去常用的兩款車型——林肯 MKZ 以及奧迪 A4 ,而是一款可以客貨兩用的燃油迷你貨車。王弢解釋說,「迷你貨車內部空間比較大,適合共享出行;同時,也為物流服務做準備。」
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無人駕駛技術公司一樣,Drive.ai 採用了包括 10 個高清攝像頭、1 個毫米波雷達、以及 4 個鐳射雷達的多感測器方案。其車載電腦包含了 CPU 和 GPU ,計算能力相當於一個家用臺式電腦。
據王弢透露,Drive.ai 談妥了在弗里斯克的合作專案後,就在第一時間將無人車運了過去,並在之後的 4-5 天內完成了從資料採集和標註、繪製地圖、訓練無人車到細節除錯的整個過程。工程師使用了低精度 GPS 和感測器來繪製釐米級別定位的高精地圖,地圖格式和儲存的框架採用分散式,這樣可以迅速生成並建立地圖,同時能對新的區域或者地貌第一時間做出改動。
試乘前,機器之能記者注意到了 Drive.ai 無人車上的前後側總共四個 LCD 螢幕,這是 Drive.ai 自研的車外人機互動系統,通過文字和符號完成和車外行人和車輛的溝通。比如,當行人過馬路時,車前螢幕會打出「 waiting for you to cross」,車後螢幕則顯示「stopping for passenger」。「這套車外交流螢幕上的設計只是暫時的,是我們認為目前會比較有效的交流方式,」Drive.ai 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師 Chip Alexander 說道,「我認為這種互動方式非常必要。比如無人車遇到行人過馬路的時候會立即停下,但是它後面的車輛是看不到前方情況的。當無人車螢幕打出文字之後,後方司機馬上就清楚了。」
車內的乘客座位前擺放了一個螢幕,能讓乘客觀察「車子所看到的一切」。畫面上,紅色標註物是一切在道路上需要規避的物體,包括路沿、路人、其他車輛等;綠色的是和道路無關的植被以及大樓;橙色標註的是車道線。螢幕上方有一個GoPro,用來檢測多少乘客上車、以及他們是否繫緊了安全帶。為了保障乘客安全,尤其鑑於上個月在亞利桑那發生的無人車意外事件,Drive.ai 計劃初期會安排駕駛員在無人車裡。安全駕駛員只有在需要干預的情況下才會控制方向盤。
在中控臺上有兩盞小燈:紅色是指人為模式,綠色是指無人駕駛模式。右邊是一個紅色的緊急制動按鈕,按下則會立即停止無人車。技術逐步成熟後,Drive.ai 會進入第二個階段:「拋棄」駕駛員。車內依然會配一名起到監督作用的員工,可以完成緊急制動。最終,Drive.ai 會完全達到 Level 4 的水平,不安排車內監控人員,只有一名遠端的「決策員」,他可以在車遇到特別複雜的情況時,幫助車做決定。
「比如車輛修路要求換道,肢體語言不能識別,車有可能停下來,建議決策員選做決定。這樣的資料會在之後反饋到資料集中進行訓練。」王弢說。
而對於接下來的15分鐘試乘,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 Drive.ai 的無人車像是一個在駕照測試中獲得滿分的新手駕駛員。
首先是道路情況:總試乘路段長度目測不超過三英里,其中一半路段是在商業園區內,另一半則是在公共道路上,包括一個雙向四車道的十字路口。道路情況雖然不復雜,但也存在挑戰。
場景一:停車場,包括突然倒車以及冷不丁竄出來的行人。試乘過程中,無人車就多次遇上了在停車場內前方車輛倒車的情況,不過都及時地停下了。
場景二:沒有任何交通燈或指示燈的十字路口,這種路況在中國以及加州都不常見。當車輛要通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必須要等到兩邊車輛、行人都沒有的情況下才能通行。這就比較考驗無人車的感知和決策的能力。
其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在大部分路口,無人車都會避讓其他車輛。但返程途中經過一個複雜的路口時,過往車輛選擇停下避讓無人車,無人車在確定對方車輛完全停止後徐徐通過路口,似乎領會了人類司機的意圖。
其次是親身體驗:Drive.ai開的速度不快,最高時速也不過50公里每小時。在園區內的時速基本控制在25公里每小時左右。行駛狀態非常穩,全程沒有出現急剎車或者任何可能會造成的意外情況。
只不過,一些性子比較急的乘客(比如記者本人)會認為無人車像是一個剛剛從駕校畢業的新手司機,它在路口停留的時間相比一般人類司機要更長些,可能會讓不耐煩的德州司機們在車後摁喇叭。
這並不是一個負面的評價。相反,機器之能記者在和兩位同行的交流過程中,都得到了類似這樣的反饋:
「現在的人們一提到無人車,腦子裡第一反應都是亞利桑那的那場車禍。Drive.ai 採取了一種非常小心翼翼的方式,這很好,讓乘客覺得特別安全。」
弗里斯克是好地方,但德州人民可能對新技術不買賬
「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tremendous breakthrough),解決了這裡最後一英里移動性難題,」弗里斯克市長 Jeff Cheney 在現場說,「 Drive.ai 的團隊們,恭喜你們!歡迎你們的到來!」
的確,對於弗里斯克乃至德州而言,Drive.ai 的計劃確實具有歷史性意義:因為這是首個在德州對外開放的無人駕駛叫車服務。
然而,政府開綠燈,真的代表民眾會接受嗎?至少在許多德州人看來,無人車要想在這塊西部土地上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知道,德州人民開車的風格相當的狂野。強行變道、超速、超車、甚至在車道上擠壓甚至碰撞其他車,這種事情都很多見。同時,德州人愛車,而且對車有控制慾。比如我,我就不喜歡坐在後座上,不把著方向盤我就不舒服。」一位對無人駕駛不太感冒的 Uber 司機 Christoper,在我們前往弗里斯克的路上說道。
Christoper 做了三年多 Uber 兼職司機,乘客評價 4.8 分,擁有 6000 多個五星好評。
無人駕駛也能提供這樣的優質服務嗎?他表示懷疑,「這項技術不會一下子顛覆共享出行業務,它會成為一種選擇,但短期內,大部分人還是會相信人類司機吧。」
在我們對 20 多位當地市民的簡單調研中發現:在相同價格下,81% 的人會選擇擁有人類司機的叫車服務;如果無人駕駛叫車服務提供的價格非常便宜、甚至是免費,比例下降到了 52%。
Drive.ai 自然不必在當下擔心這個問題,但要想持續擴大服務覆蓋面,民眾對技術的接受程度會是一個難題。
「我們也做了一些調查,發現當人們乘過 Drive.ai 的無人車之後,會降低他們對無人車的負面印象。」Drive.ai 的 CEO Sameep Tandon 在採訪中正面迴應了這個問題,
「我們在和商業合作伙伴,包括市政府和私營機構緊密地合作,開展一些對於社群公眾的科普,讓大家對自動駕駛車的決策和機制更加熟悉,司機和行人知道在車輛周圍怎麼樣是最安全的。」
在釋出會上,Drive.ai 的一位合作伙伴、年近八旬的丹頓縣交通管理局董事會主席Charles Emery 在發表演講時,回憶起了他的童年:他 13、14 時就開始在附近的農場裡割麥子,當時最怕的就是自行驅車把這些麥子送到弗里斯克的老城區。
他小時候不曾想象,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夠在家鄉看到無人車。他看著身邊的吳恩達說,「弗里斯克是我一生的全部。我由衷地感謝你們能來到這兒,將這項新技術投入到這座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