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安防市場中,沒有一家人臉識別公司不把自己稱為「完整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自主研發」「全棧式技術算機識別技術」「軟硬體產品」「面向垂直場景的解決方案」……
這幾個條件放在一起,你能猜出是哪家公司嗎?
然而,就在技術龍頭公司仍然標榜自己技術超群,追逐者們開始用「技術已趨於同質化」說事之時,最大的話語權其實掌握在了「產品經理」手中。
「安博會上那麼多人臉識別一體機,無論系統根據現場情況如何進行了調整,你一家一家觀察下來會有一些答案。抓拍效果不說,漏檢率、識別率、誤報率、演算法效率(平均硬體成本),屬性豐富程度,響應時間等等技術指標還是有差別的。
然後你會發現,BAT 某家公司做的一體機簡直連及格線都達不到。」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並不是用演算法套個殼就可以標榜自己是個有落地能力的技術公司。
換言之,比起玩概念遊戲,人臉識別技術的產品工程化能力才會讓一家技術公司真正「露怯」。
而這個客觀問題,也是馬原直到 2018 年 9 月才成立一家人臉識別公司的眾多原因之一。
「以前在學界,包括在曠視時,我們在做專案的時候都很難解決一些問題。為什麼?那個時候我們持有的更多想法是『我有好的技術,如果這個場景解決不掉,那麼這不是我的問題,是場景問題。」
而在後來的很多安防專案中,他經歷過許多實際需求與產品功能不匹配的場景與問題,也因此看到在一個垂直場景裡,與其做「最快的」,不如做「最符合預期的」。
「我們曾開玩笑說,目前的安防人臉識別系統應該叫『中青年男性人臉識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