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可以分辨同性戀?論科技研發和倫理道德之間的矛盾

行者武松發表於2018-03-20

基於性取向科學理論,該人臉識別系統給出明確的資料和判斷,因此帶來的殺傷力也更加明顯。

據悉,近日,兩名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套神經網路演算法,可以通過人臉識別來判斷出一個人的性取向,且該演算法的測試結果準確率極高。

人臉識別可以分辨同性戀?論科技研發和倫理道德之間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該演算法跟蹤的面部資訊不僅僅是使用者的表情等特徵,它還檢測包括一些遺傳基因和激素等在面部的特徵體現。

具體來看,研究的關鍵在於,它主要基於產前激素理論(PHT)。該理論認為,人體的某些激素會在胎兒性別分化中發揮作用,同時後期也會影響成人的性取向,目前,產前激素被視為可能是成人性取向的主要決定因素,或至少是與基因、生物或環境因素相輔相成的一項重要因素。

所以該研究利用產前激素中負責性別分化的關鍵雌激素,通過它對面部特徵的影響來開發具有性取向判斷能力的人臉識別檢測演算法。

對此,研究人員Michal進一步解釋道:“通常情況下,正常男性的頜骨較短、鼻孔較短、額頭嬌小,但男同性戀往往擁有較窄的頜骨、較長的鼻子、較大的額頭和較少的面部毛髮。而女同性戀則相反,她們具有更多的陽剛面。”

人臉識別可以分辨同性戀?論科技研發和倫理道德之間的矛盾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35000張面部照片對該演算法進行訓練,其中訓練的影像資料資訊是在同性戀和異性戀之間平均採集的。

訓練結束後,當隨機挑選一名男子的照片時,演算法判斷該男子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的準確率達81%,而當研究人員提供五張該男子的照片時,機器演算法預測結果的準確度可達到91%;對於女性,當選用一張照片的情況下,演算法預測結果的準確率是71%,而選擇五張照片時,準確率將上升到83%。

人臉識別可以分辨同性戀?論科技研發和倫理道德之間的矛盾

此前,在科學研究層面,PHT通常被認為是確定一個人性取向的許多可能因素之一,但是此次,基於該科學理論層面推出的人臉識別系統卻將科學上的猜測轉化為明確的資料和判斷,因此該系統帶來的道德殺傷力也更加明顯。

對於該研究的道德影響,研究人員Kosinski表示:“我們真的對這項研究感到不安,也花了很多時間來思考要不要公開。”

據瞭解,該項研究的最終公佈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熱議,對此,公共教育與研究主任說道:“如果人們將這項研究用於迫害同性戀的人們,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史丹佛大學應當遠離這樣的科學研究,如果把精力放在存在道德風險的科學研究上,會對自身的名譽造成影響。”

原文釋出時間:2017-09-12 13:18
本文作者:Lynn

本文來自雲棲社群合作伙伴鎂客網,瞭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