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投11億元支援阿里影業,阿里巴巴在下一盤什麼棋?

weixin_34290000發表於2018-12-11
1184723-b6f53225f287b858.jpeg

有錢才有江湖,沒錢只剩漿糊。娛樂圈的生意就是這樣。

12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官宣:將增持阿里影業股權,由目前的49%提升至約50.92%。根據協議,阿里影業將以每股1.25港元向阿里巴巴集團發行10億股新股,通過這次股票發行籌集總額達12.5億港元(約11億元人民幣)。

交易完成後,阿里巴巴集團將對阿里影業實現實質控制,並在阿里影業董事會擁有大多數席位。

用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的話說:“此次增持更是集團為阿里影業投下的信心一票,我們將繼續通過資源投入及生態優勢,支援阿里影業把握電影業蓬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在小郝子看來,其中“信心”,一則來自於巨集觀層面:今年前11月全國電影票房559億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增長10%已不成問題,電影市場已從2016年的低谷復甦。

二則阿里集團層面,其螞蟻金服(佈局金融科技)、阿里雲(佈局雲端計算、人工智慧)、菜鳥網路(佈局物流)已經日漸成熟。此時,按阿里的“履帶戰略”,要向下一級未來“熱點”佈局。

畢竟,多年前,馬雲就定下“Health(健康)& Happiness(快樂)”的“雙H”戰略。如今,阿里影業在電影內容製作、渠道發行方面已有所建樹,正可以成為集團實現Happiness的戰略擔當。

而於阿里影業,也是好機會,結合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產業週期的更替,尋求集團的支援,藉此優化內部組織、業務結構,放大自己的優勢,後發先至。一杯敬時勢,一杯敬未來。甚至官宣第二天中午,“阿里巴巴增持阿里影業”仍佔據了新浪熱搜榜,作為財經新聞這個表現實屬罕見。

1184723-eaf6007c239f9e70.png

無疑,此次增持絕不是某些“腹黑”的磚家、分析溼說的“應對貓眼上市”,加註“貓(眼)淘(票票)大戰”。

絕對控股的意義,是集團為阿里影業輸出資源、資金,使其在電影行業再造一個平臺,是更大的格局。專注於線上售票的貓眼真不是對手。

更重要的是,從此,阿里影業繼往開來,更有能力投入好內容,做電影圈的爆款收割機,優化行業價值鏈,再造出一個影視網際網路新門派。

貓淘大戰?不!是降維打擊

據媒體報導,12月6日貓眼在香港上市聆訊,預計最快明年1月份上市。令人驚歎的是,計劃集資僅4億美元左右,較早前傳聞的10億美元大降60%。

沒錯,市場不好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打鐵自身不夠硬,格局太小,模式太老,也是沒辦法。

一位業內小哥哥告訴小郝子,本質上,貓眼和阿里影業根本不在同一量級,之前,貓眼渴望“貓淘大戰”,總拿線上售票業務和影業旗下的淘票票比售票佔比——小兒科的玩法。

嗯,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就像京東貼緊對標阿里,結果僅是天貓甩它一臉“呵呵噠”。

要知道,開創貓眼的美團,佔股才剛過8%,而當年巨資入股的騰訊,如今也只佔股11%,貓眼最大股東是佔股47%的光線集團,它才是真“主人”。

1184723-a1dfddaa433e3108.jpg

這種情況下,騰訊、美團最多算財務投資者,貓眼不斷向外界宣告有微信倒流、美團引流,實在有點“自作多情”。

何況,馬化騰早闡述過“投資後,薄薄一層賦能,並不切入業務”,現在騰訊主營業務遭遇難題,已是自顧不暇;而美團上市後也只顧自己,集中精力做外賣、酒店,優化現金流。所謂“盟軍”真給不上力,貓眼終究還是得靠自己。

所以,貓眼合併娛票兒,暫時成為線上售票的第一又如何?最初它佔比超70%,不一樣還是被拉下王座,最後不得不“報團取暖”,吞併微票、娛票兒才換來碎碎唸的一點票務優勢。

其實就像淘票票總裁所說:淨現金流和使用者規模才是關鍵。因為前者意味著運營質量,後者代表平臺質量,如果這兩個指標夠好,平臺就極具競爭力。

的確,阿里集團不光是給11億元現金,還有背後整個集團系統的力量,那是N億使用者規模的力量。

就比如燃爆國慶檔的黑馬《無雙》,排片率26%、票房近7億元,它由阿里影業投資出品,聯合發行。

為了這部大片,影業聯動支付寶、花唄、優酷、口碑、UC等阿里生態資源,共同運作。通過資料分析,估計使用者偏好,例如,向優酷看過《無雙》預告片和熱衷港片的使用者推薦等……以此做精準化人群運作,力保影片上座率穩居國慶檔第一。

與之類似,由流量運營轉為大資料運營,《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等票房大戶都是這樣脫穎而出。

此外,依靠集團賦能,阿里影業旗下阿里魚做衍生品授權,拿下精靈寶可夢等版權,讓LAMY 5000套皮卡丘限定版禮盒“雙11”開售即秒空,帶動該板塊業務由虧損1434萬元變為盈利3269萬元。

1184723-ceb071e8750af75b.jpeg

是的,阿里影業與阿里集團納了“投名狀”,那是它與集團小夥伴“一起衝”的節奏。而貓眼“組合”光線、美團、騰訊,是機械的、物理的,缺乏融合的共建、共營、共生,只能孤獨地喊“上”。

這讓人想起當年的格瓦拉,即便再努力,可惜卻不得不服從業界更大的格局和戰略,眼見著對手像《三體》那樣升維佈局,自己被降維打擊,最終只能感慨:“都是時勢使然啊。”

好內容,引爆點,導火索

毋庸置疑,身在內容產業,一切場景皆為內容,一切內容都是生意,特別是現在,整個泛娛樂的核心思路都是“前端流量+後端平臺”,內容是聯動激發整個產業鏈的引爆點、導火索。

因此,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樊路遠才說:在夯實淘票票、阿里魚等基礎設施後,要重視優質內容製作,從創新宣發方式到豐富內容商業,為電影市場帶來增量、活力。

這就像《戰略的本質》所描述的:時移勢易,領導者必須有更好的“頂層設計”,用“戰略調色盤”勾勒出新的畫面。

如今,票務上線率已超90%,拉動消費者從線下到線上的任務,基本完成。任何公司單純依靠票務補貼帶動“前端流量”,成本高、效果差,持久的價格戰,也未必能“拖垮”對手。

此時,更需要回歸內容本質,穩定輸出有分量的內容,尋求對應票房的增長,反過來刺激票務、宣發、衍生品售賣的發展,然後,它們相輔相成,彼此成就,打造出“馬太效應”的好者更好。

為此,阿里影業推出了“錦橙合制計劃”,計劃未來5年投入20部電影,主投、主控或者主宣發,進而支撐淘票票、阿里魚等板塊未來的高速增長。

比如,已經拍攝完成的《小豬佩奇過大年》,它由阿里影業投資,定檔春節上映,寓意“豬年看佩奇”,那些生活裡的喪,都可以被歡樂治癒。類似這種老少咸宜的“好故事、大情懷、正能量”,正是優質內容的方向。

的確,這種好內容,也許本身並不完美、浮華,但關鍵是:它能喚起你內心深處的七情六慾和浮於表面的五感六覺。

1184723-027a5332b0fc6637.jpeg

由此,上游內容的源頭活水,足以向下遊延伸,從佔據使用者時間、佔領使用者心智,到把握渠道、掌握行業價值鏈,一切都順理成章。一句話:內容有爆點,執行能爆發。

更重要的是,當更多爆款出現,核心的內容、海量的使用者、大資料技術三者更多“碰撞”,內外重構、激盪活力,提升使用者體驗、影片宣發、製片成功率,就變得越來越容易。

這樣一來,阿里影業更容易能沉澱出一套可持續、可複製的運營體系,對整條產業鏈的運作便駕輕就熟。

當然,這套網際網路玩法,光線等傳統玩家肯定學不會,畢竟它們資料不夠、技術落後、更缺乏直接使用者,投內容靠經驗、賭感覺,註定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不知所倚。

而按照上面的路數,阿里影業在阿里集團的支援下,再造一個影視網際網路的新門派,只是時間問題,畢竟,前人站住,後人站高。

沒錯,不按套路出牌,自己帶節奏打拼,阿里影業要發揮阿里巴巴生態的力量,迴歸內容初心。顯然,這不是做一門生意,而是要開闢出一個長期的新局面。如此,才能真的“天變不足畏、對手不足法,流言不足恤”,不是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