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量子位發表於2021-03-23
魚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現在不限速,未來也不會限速。”

“無論是不是會員,都不會限速。”

這樣“違和”的聲音,來自阿里雲盤

剛剛開啟公測,已有使用者實測5G下能跑出50~100MB/s的傳輸速度。

公測期間,免費儲存空間也頗為可觀——使用者最高能拿到2TB的免費儲存空間。

國內使用者苦網盤限速久矣,但說句實在話,網盤的儲存和頻寬成本著實不便宜。

阿里就這麼祭起“不限速”大旗,是否是為開啟市場的權宜之舉?

真的靠譜嗎?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阿里雲盤為什麼要強調不限速

自然,從雲盤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上傳下載的流暢性,是目前一大核心痛點。

過去的產品方,並不是不清楚這一點,只是在市場探索十多年後選擇妥協:作為一個商業化產品,再怎麼說,頻寬和儲存的鉅額成本都是在那裡擺著的。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就像阿里雲盤團隊所說,尊重過去市場的探索,但想要走一條新的路。

想要把不限速堅持下去,資源的投入是肯定少不了的。

那麼,阿里雲盤怎麼就非要強調“不限速”呢?

阿里雲盤產品負責人齊俊元給出的答案是:

只做傳統網盤的單一模式很難發展。

齊俊元坦承,如果只按傳統網盤的商業模式來操作,“真的太貴了”。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如何另闢蹊徑?內測階段來自使用者的反饋,驗證了阿里雲盤團隊的設想:在用不限速保證了使用者最基礎的體驗之後,更多的玩法就出現了。

阿里雲盤團隊Slogan叫“你的數字世界”,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物理世界正在和數字世界發生更加深入的交匯。

隨著數字化變革的不斷演進,越來越多的資料被儲存在雲端,越來越多的使用者行為也會發生在雲端。

就像今天你或許已經習慣了用線上協同文件取代word進行文字編輯,那麼如果數字內容觸手可及,沒有了長時間等待上傳下載的煎熬,是否基於雲的影像、影片協同創作,也將成為常態?

這就與以限制速度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是相悖的。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實際上,人類歷史上儲存資訊的媒介一直在變化,而變化的目的大都是為了更快地分享利用。

用著分散式的儲存,傳輸卻是撥號網路的速度——出發點也許就錯了,市場發展也就停滯了。

如此看來,不限速,可以說是邁進數字世界,在其中創造更多可能性的一張入場券。

這也是為什麼,阿里雲盤在內測階段,就首先推出了可以一鍵同步影像的相簿功能。齊俊元也進一步透露,下一步會推出不僅僅是基於文字的協同模組。

未來5年,我們是這樣看待雲盤的增長的:

第一,我們認為使用者真的會把內容放進來,有可能是別人分享的,也可能是自己創作的。並且我們認為創作的成分會多一些。

第二,我們認為雲盤會從個人消費走向多人消費的場景,比如家庭、工作場景。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事實上,從阿里雲盤主要研發成員的構成,也可以一窺對未來個人云的佈局:不僅僅是智慧儲存,還包括移動協同、雲網路、視覺智慧……

數字資產的儲存、傳輸,還只是阿里雲盤,乃至“個人雲”邁出的第一步試探。

不限速的阿里雲盤,到底靠不靠譜

想法是這麼個想法,那麼從技術的層面,阿里雲盤又能作何保證,證明自己的可持續性呢?

(畢竟誰也不想公測結束又要開始遷移資料了嘛~)

我們照例來扒一扒產品背後的那些事兒。

行業領先的物件儲存

簡單來說,使用者在阿里雲盤中儲存的資料,會透過雜湊函式打散,分佈到阿里雲物件儲存(OSS)、表格儲存(OTS)中。

下載的時候,又可以透過5層資料一致性校驗、多地就近儲存的能力快速合成。

而這個阿里雲的物件儲存技術,就值得仔細說道說道了。

根據《阿里雲端儲存白皮書》,基於盤古這一分散式儲存檔案系統,阿里雲的物件儲存能夠提供99.999999999999%(12個9)的資料可靠性,以及99.995%的可用性SLA。

這一資料,已經超過雲服務領域龍頭AWS的11個9。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圖源:雲棲社群

具體怎麼做到?以多重冗餘架構設計為例:

每一個儲存到OSS中的檔案,每5MB的部分會被進行一次分片,並被分別儲存到資料中心不同的磁碟當中,以降低硬體故障造成的資料丟失機率,並避免資料洩露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盤古系統採用了糾刪碼技術(Erasure Coding)。

簡單地理解,為了保證資料的可靠性,本來要做3個備份,這樣對於網路和磁碟空間而言負擔其實很大,也會在維護副本間資料一致性時帶來更大的資源損耗。

而使用冗餘糾刪碼演算法,例如Reed Solomon,假設原始資料為8塊大小相同的資料塊,透過編碼生成4個冗餘塊,只要整體資料損失不超過4個塊,就能夠恢復出全部的資料。也就是說,只需要150%的儲存空間,就可以容忍4個磁碟掛掉。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如此一來,可靠性得到保障的同時,所需要的儲存空間則能夠大大減少。

另外,據阿里雲智慧儲存產品總監餘家偉介紹,阿里雲OSS提供的儲存是分級的,可分為標準儲存、低頻儲存、歸檔儲存等。

而事實上很多歸檔的資料是長時間不會被呼叫的,可以放在最低檔的冷備份上面。對於這樣的資料,儲存中的大部分成本來自於電力成本。

對此,阿里雲自主設計了疊瓦式高密度磁碟機櫃,配合智慧上下電演算法,可以讓儲存的效能和能耗更平衡,進一步降低成本。

雲邊端同時發力,力求“極速”

說完了在保障穩定、可靠的前提下,降低儲存成本的技術思路,我們還是迴歸到“速度”本身。

“不限速”的潛臺詞,當然是有多快就跑多快。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要在技術上做到傳輸快,就訪問的過程來說具體分為三個部分:端(如手機端)、雲端(資料中心)和中間的傳輸網路。

那麼阿里雲在這三個點上,又有什麼樣的技術積累?

傳輸網路方面,阿里本身擁有國內最大的CDN內容分發網路,以及全球加速的虛擬雲網路——阿里雲在全球21個地域、63個可用區、120多個POP點、2800多個邊緣節點提供了全球網路服務。

阿里雲盤就可以整合阿里雲虛擬專網(VPC),全球加速和未來5G邊緣節點最佳化等一系列特性。

而被使用者大量分享的內容,還會被智慧儲存到最接近的內容分發網路(CDN)節點。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服務端,阿里雲端儲存則在混合儲存和QoS能力的專案中,獲得了大量經驗:能保障資料儲存和讀取的訪問低延時,以及訪問延時的穩定性。同時複用阿里雲公共雲的大規模能力,可以在高併發、海量資料訪問的情況下,依然提供穩定的服務能力。

而利用阿里雲多區域部署的優勢,採用分散式機房的架構,阿里雲盤可以實現資料就近儲存,減少使用者到資料儲存中心的距離,縮短資料傳輸的延時。

另外,針對像影像和影片這樣的資料,阿里雲盤透過FPGA伺服器編解碼,進行了轉碼能力的最佳化。在不降低影像質量的情況下,可以提高影像的壓縮率,從而減少資料的傳輸量,減少頻寬的同時也降低了傳輸時間。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最後,在手機端,阿里雲盤透過分片傳輸、斷點續傳等方式,來提高傳輸的效率,減少傳輸延時。比如,透過對照片進行進一步的切片,對更臨近的資料做加速處理。

同時,在本地進行快取方面的最佳化,讓使用者的體驗更“極速”。

據媒體報導介紹,在內測版的測試中,就有使用者在5G條件下,下載時能夠跑滿1Gbps的頻寬。

事實上,雖然阿里雲盤的公測才剛剛開始,但其背後的技術基礎倒是早已經過實戰檢驗。

不只是對內,阿里雲的智慧儲存技術體系,目前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基因、自動駕駛、天文觀測、智慧互動等大資料儲存前沿領域。

比如基因資料分析需求每天能產生數百TB的資料,需要TB級別的資料處理能力。

傳統的計算方式下,需要3-5天的時間才能輸出一個人的基因分析結果。

而在引入基於阿里雲平臺設計的計算資源彈性伸縮、多級儲存、海量儲存計算與資料安全的雲平臺架構之後,22小時內,就能完成千人基因組的分析。

中國天眼(FAST)同樣用到了阿里雲的儲存服務。

射電望遠鏡的應用場景中,每天會產生非常大量的資料,需要實時進行處理。而更大的難點在於,射電望遠鏡地處偏僻,受到地理的限制不能在現場設立資料中心。

阿里雲盤憑什麼敢不限速

為此,阿里云為其提供了專線架構服務,保證其頻寬,同時透過融合頻寬技術加上TBS處理能力,為FAST實現了端到端的計算、儲存解決方案。

說了這麼多,看樣子,阿里雲盤敢於“純純的不限速”,在技術層面上還是頗有底氣的。

如果阿里雲盤的模式走通了,無疑給個人雲的發展方向蹚出一條新路,給基於雲的數字生態擴充出一種to C的可能。

而這樣的發展計劃,也指向了一個不再被資料儲存、傳輸侷限的真·數字時代。

這也是齊俊元為什麼會說:“過去行業裡面坑很多,但我們做這件事很興奮。”

目前,在阿里雲盤2.0.5版本中,相簿自動備份、檔案保險箱、影音播放器等功能都已最佳化升級,分享功能也即將開啟。

公測的第一步已經邁出,你是否看好?

如果你已獲得公測資格,也歡迎在評論區反饋實際體驗~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71123/viewspace-276431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