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九變篇:緊扣戰略重心,別跑題

weixin_34117211發表於2018-07-09

華杉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這一講我們接著講《九變篇》。 上一講談到了這一篇的核心理念是不要讓變化發生,特別是不要指望自己能夠隨機應變。 因為如果任何變化你都能應對的話,前面的兵法我們就全都白學了,你也就根本不需要原則了。

怎麼樣能夠不讓變化發生呢?答案就一句話, 有所為並且有所不為。 在這一講,我們就重點講《九變篇》的五個不為。

戰場上的五個“不為”

第一點“途有所不由”, 途就是路途,意思是有的路可以不走。第二點“軍有所不擊”, 不是有一支敵人的軍隊在那裡,你就一定要去攻擊他。第三點“城有所不攻”, 不是有一座敵人的城池在那裡,你就一定要去攻下它。第四個“不為”是“地有所不爭”, 與“城有所不攻”同理。最後第五條,“君命有所不受”, 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那麼有的路可以不走,有的敵軍可以不打,有的敵城可以不攻,有的敵人地盤可以不去爭,那要去幹什麼呢?你要集中你的兵力來聚焦於戰略重心,儘快的抵達決勝點,其他的你都不要管。

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抓主要矛盾。 這就是戰略重心的思想,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個戰略的重心。

英國著名的軍事史專家福勒,曾經寫過一本書叫《戰爭指導》。在《戰爭指導》裡面,他講了兩個核心的戰略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你要儘量把敵方權力的重量歸併成幾個極少數的重心,如果能合併成一個則更好。

你要搞清楚敵人到底有哪些兵力和哪些資源,以及他是怎麼佈局的。你不可能去攻打所有的敵方勢力,而是要把敵方權力歸併為幾個重心,最好是歸併為一個重心。

同樣,你對於這些重心的攻擊也應該儘量地縮減成幾個主要的行動,簡化成一個行動更好。所有一切次要的行動都應儘量保持附屬的地位。

一言以蔽之,第一個原則就是, 無論是敵方還是我方,都要儘可能地做最大的集中,把我方所有力量做最大的集中,然後去攻打一個我選擇的敵軍戰略重心。

第二個原則,是要迅速地行動,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不允許做一切延遲和迂迴的行動。

要瞄準戰略重心和主要目標,迅速行動,一戰而定,不要打第二仗。

我們講兩個戰例來進一步分析一下。當年的燕王朱棣是怎麼成功的?朱棣戰略的成功之處恰恰是“城有所不攻”。

他剛開始起兵的時候,兵分兩路,主要在河北和山東打。燕軍雖然打的勝仗多一些,但損失也很慘重。朱棣畢竟是以一個燕國來跟皇上全國的資源進行對抗,朝廷兵源充足,財源也充足,只要拖下去,他肯定拖不過中央政府。

但是後來朱棣得到他間諜的密報,瞭解到南京城防空虛,於是他果斷改變戰略,親率大軍直搗南京。等他攻到揚州的時候,揚州長江的江防都督陳瑄投降了燕國,於是他就有了水軍,通過水軍渡江就拿下了鎮江,從而直逼南京。

這時候另外一個親王谷王朱橞,和之前因戰敗被貶的大將軍李景隆,直接開了南京的城門投降了燕王,朱棣的造反就成功了。

唐朝的時候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他的謀士勸他直取洛陽,這樣的話不服武則天的人還有很多,就可能有人云集響應,這是他造反成功的唯一希望。但徐敬業他不往北邊打,他往南邊打,他想把揚州、鎮江和南京都攻下來,然後劃江而治。

這一看他就是一個當地方王的志向,所以就沒有人願意跟著他了。根據當時的形勢,戰略重心和決勝點都在洛陽而不在南京,徐敬業就是看不懂這一點。他沒有遵守“城有所不攻,軍有所不擊,地有所不爭”的兵法原則,所以徹底失敗了。

這個原則給我們什麼啟發呢?我們要牢牢銘記這句話: 始終服務於最終目的。 一個人做事往往就是在做的過程中忘了最終目的,在半途中把手段當成了目的,這就容易跑偏。

現在不是很流行一句話叫不忘初心嗎?初心是什麼?初心就是當初你的目的。這個初心在軍事上,叫做本謀,意即我本來是怎麼謀劃的。我們一定要記住: 不要忘了初心,不要忘了本謀。

將領的五種性格弱點

在《九變篇》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將領的五種性格缺陷,《孫子兵法》原文是這麼講的:

“故將有五危。”

說將領有五種危險,而這五種危險都是因為將領的性格而帶來的。

第一條“必死可殺也”。 如果你特別不怕死,那你就會蠻幹,最後你就真會死。

黃石公——傳說中把《太公兵法》送給張良的那位神仙,他說過一句話:

“勇者好行其志,愚者不顧其死。”

勇敢的人喜歡按自己的意願行事,而不願意因為危險而放棄自己的計劃。如果他正好又愚蠢,他就看不到死亡的危險。

第二條“必生可虜也”。 如果你特別怕死,那你就沒有血性和鬥志,你就只能做俘虜了。有的國家就是已經到了一個人都不能死的地步,那麼誰跟他打,他都只能投降了。所以我們一個民族,永遠都要保持一點不怕死的血性,這個文明才能生存,否則就一定會滅亡。

第三條“忿速可辱也”。 什麼叫忿速?就是剛急易怒,像火藥桶一樣,一點就著。這會使你非常容易中敵人的激將法。

第四條“廉潔可辱也”。 這個廉潔不是指貪汙,而是指特別愛惜自己的名聲,容不得自己身上有一點汙點。你一壞他名聲,他就要找你拼命,他就是寧死也要證明自己的清白,所以他就會乖乖地中計,送上門來。甚至他明知是計,也甘願來上當。

第五條“愛民可煩也”。 字面意思是你熱愛人民,你就會被搞得很煩。比如說劉邦,項羽捉了他的父親和他的妻子呂后,把他爸爸剝光了衣服捆在案板上,旁邊架一口大鍋,逼劉邦出來交戰。項羽說你如果不出戰,我就把你爹給烹了,煮成肉湯來喝,然後把你老婆也殺了。

劉邦站在城牆上面大聲地迴應說,我們倆在懷王面前約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我們爹煮成肉湯,也要分一碗湯給我喝。至於我老婆,你要殺便殺,無所謂。

項羽一看他這副流氓嘴臉,氣得臉色鐵青,最終也覺得傷害他的家人也沒有什麼意義,於是就放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你說劉邦是不是算到了項羽不會殺他爸爸和老婆才這樣的?不是,他真就是那樣的人。

所以像劉邦這樣的人,是不必生也不必死,不忿速不廉潔也不愛民,這叫什麼?這叫人至賤則無敵。

本講小結

前面我們用兩講來講解了《九變篇》,下面用四句話來概括一下這兩講所講的內容。

第一, 不要指望小概率事件,不要指望自己能隨機應變。 最好是一切事情都有計劃,有程式,不要有變,不要生變。

第二,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找到它的戰略重心,抓住重心和主要矛盾 ,最好把這個重心再縮小為一個決勝點,在一個點上,集中所有的資源去擊碎這一個點,而且動作一定要少,要一戰而定。你要注意減少自己的動作,因為動作越多,成本就越大,變數就越多,那真是會有九變。我們不要九變,我們要不變。

第三, 記住始終服務於最終目的 ,在理想上要不忘初心,在戰略上要不忘本謀,在做人和價值觀上要本分。

第四句就沒有前面三句那麼高大上了,六個字, 人至賤則無敵

《九變篇》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