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德勤釋出《邁向淨零:“綠領”群體在公平轉型中的崛起》(Work toward net zero: The rise of the Green Collar workforce in a just transition)報告,探索在轉向低碳經濟過程中,實現勞動力技能變革的可能性。

全球向淨零排放轉型的程式將引發人才變革。新興勞工群體——“綠領”(Green collar)正在崛起和演變,不斷重塑勞動力市場、技能要求和就業前景。德勤研究表明,當前全球有超過8億個(約佔全球勞動力的四分之一)工作崗位極易受到極端氣候和淨零轉型的影響;但隨著跨領域協同、有效減碳措施和主動政策落地,到2050年有望新增超過3億個“綠領”工作。德勤經濟研究所基於自主開發的D.Climate模型,搭建“就業脆弱性指數”(Job Vulnerability Index),探討經濟體如何在氣候轉型中化危為機,推進勞動力轉型。

德勤在此前《全球氣候變化轉折點》(The Turning Point: A Global Summary)報告中的分析表明,如果不控制氣候變化,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3攝氏度,全球各地的增長都將放緩,顯著影響生產力、就業機會及社會福祉;到2070年,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達到178萬億美元(按現值計算)。

一、氣候變化和脫碳化對勞動力的影響

極端氣候和經濟轉型的衝擊將產生“雙重風險”,其中農業、傳統能源業、重工業和製造業、交通及建造業尤其容易受到影響:

氣候變化帶來的物理損害:包括對資本的損害、海平面上升對可用土地的損害、高溫負荷對勞工及公眾健康的損害、作物產量變化帶來的農業損害、以及旅遊業對外匯淨流入的影響。

淨零轉型的經濟調整成本:轉型將影響碳排放密集型產業(如化石燃料、重工業、農業)及其勞工。這類影響源於碳排放密集型的活動、資產和流程需要被低碳排方案替代。

這兩重風險帶來的經濟影響都會隨時間上升。如無系統性的脫碳計劃來減輕這些影響,各地區、行業和勞工群體將承擔不平等的氣候變化和轉型成本。其中,氣候變化對亞太地區和非洲的影響尤為嚴重。以印度和中國為例,約40%勞動力身處易受氣候影響的高風險行業,也正是經濟活動、增長和就業的交叉影響增加了勞工和就業的風險。

這些地區在全球變暖中遭受最高的風險;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密集的高排放行業將其曝露於最高的物理氣候風險下。如果計劃不周,這些行業也極易受到淨零排放轉型的影響。對此,政府協同是確保轉型高速有效、規模化推進的關鍵,有助於最大化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同時減緩氣候影響本身、降低對弱勢勞工的成本。

二、政策選擇的策略對勞動力轉型的影響

德勤分析了在兩種不同的轉型情景下,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情況:

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淨零轉型將有望推動更強勁的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德勤模型顯示,如果採取行動,到2070年全球將創造43萬億美元的收益;而在未來十年內,透過快速脫碳和積極轉型政策,全球所有地區都可享有更快的經濟增長和更多的就業機會。到2050年,全球可以透過主動轉型創造逾3億個新增就業機會,其中:預計亞太新增1.8億個崗位,居各大洲之首;相較於被動轉型情景,中國可以透過主動轉型,到2050年新增3800萬個崗位。這些增長主要來自具有傳統經濟優勢和快速增長的低排放行業,例如:

批發和零售業預計新增550萬個崗位;

依託戰略產業投資支援的主動轉型,金屬、技術、化學等製造業預計新增700萬個崗位;

能源密集型製造業目前僱傭超過20%的勞動力,在無計劃的淨零轉型和相關技術變革下,或將面臨重大挑戰。 

三、在轉型中推陳出新,建設“綠領”人才隊伍

淨零轉型將催生新職業型別和具備新技能的勞工——“綠領”人才,以填補轉型和新興行業的需求。決定勞工是否成為“綠領”的並非行業、地點和技能,而是脫碳程式如何影響其工作和技能。

當前經濟中有兩類工作將受主要衝擊:

排放密集型工作:與排放密集型活動或工業流程直接相關。隨著全球能源行業和商品生產逐漸脫離化石燃料和高排放的工業流程、技術和產業變革將減少對這類工作的需求。

氣候依賴型工作:與依賴環境和曝露於極端氣候的活動直接相關。由此產生的影響將尤其降低體力勞動和曝露於氣候風險下(例如長期從事戶外工作的建築和農場工人)勞工的生產力,並影響其身心健康及安全。這將促使企業改變傳統的流程和程式來加強員工的職業安全、提高生產力,並重塑具有韌性的商業模式。氣候還將影響自然資源、土地和生態系統等自然資本的投入。此外,氣候與經濟增長、就業創造的模式直接相關,更劇烈、頻繁的氣候災害可能迫使企業減產、降價和裁員。全球在2050年前向淨零轉型、加強氣候適應力,將大幅減少對氣候依賴型工作的衝擊。

未來“綠領”由三類工作構成:

需求增長型工作:低排放行業的湧現將提升對特定工作型別和技能的需求,這類工作也推進行業持續發展。其中許多工作已然存在,如專案經理、工程師、科學服務和貿易員工等。預計脫碳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對這類勞工的要求,而是提升對具備這些技能的工作的總體需求。

轉型變革工作:現有工作型別、勞工技能和經濟活動開展的方式將隨淨零轉型不斷演變。例如,受經濟脫碳影響,鋼鐵加工使用綠色氫氣替代煤炭,鋼鐵工人的職業、任務和技能要求將發生變化;技能提升可以透過在職培訓中或透過短期課程完成,要求教育部門相應轉變(如系統修改課程模組),幫助應屆畢業生獲取行業所需的技能。

新興淨零工作:指向淨零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採用而出現、發展的新工作,如氫能產業增長創造“燃料電池工程師”等新崗位。雖然當前許多經濟體中針對新興職業的分類框架尚未成型,但未來預計新興淨零工作大幅增長,將納入國家職業分類,教育和培訓系統也將提供進入這類崗位的直接途徑。

當前決策將為工作方式和型別的結構性調整奠定經濟基礎,不作為則將推遲勞動力市場轉型、延遲獲取“綠領”帶來的就業紅利(Job dividend)。隨著脫碳程式提速,投資將從排放密集型活動轉向低排放活動,這一時期創造的大多數工作將支援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同時小部分新職業開始出現。德勤基於2050年全球實現淨零排放的途徑,分三個階段分析“綠領”轉型對各職業類別的影響:

當前要務:要未雨綢繆,提前考慮如何將工作受阻的勞工(如排放密集型和氣候依賴型工作)及其技能轉移到新興經濟活動中,預防這類弱勢勞工長期的失業風險。同時,經濟將需要更多勞工來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從事新興淨零工作,以確保轉型的速度和規模。

中短期前景:結構性就業變革將導致改變部分工作的運作方式、崗位,並需要新技能來勝任這些工作。這一時期的關鍵是在新興淨零就業、轉型變革兩大工作類別中創造新就業崗位。為了最大化這一過渡時期的效益,政策要有前瞻性地透過發展產業創造新就業機會、建立培養熟練技工的渠道。

長期前景:透過積極轉型創造和按需重新分配技能,將擴大“綠領”群體,並能長期提高全體勞動力的技能和產能。其中,對弱勢勞工的管理對實現這一前景至關重要。

四、技能如何提供轉型的機遇和路徑?

技能是轉型過程中控制衝擊風險、增強就業路徑的資本。德勤發現,在中短期內,當前勞工已經具備並應用新興淨零工作、轉型變革型工作中80%的技能,且不太可能隨經濟脫碳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其餘20%的技能源於特定工作和勞工的現有技能不適用於淨零情景,轉型對其提出新的技能要求。因此,隨著“綠領”崛起,預計相對較少工作會立即遭受淨零轉型的負面影響(如部分排放密集型的工作),而再培訓和升級這類勞工的技能對其進入新崗位至關重要;而對於經濟體中大部分勞工而言,經濟脫碳不會大幅改變其崗位所需的技能。

五、採用系統、前瞻視角,為“綠領”人才制定政策議程

基於上述分析,德勤提出了“綠領”勞動力的政策議程,協助各國政府都應在脫碳程式中發揮積極作用,支援行業和勞工把握全球脫碳轉型機遇,實現公平轉型、創造就業並升級技能。本報告提供了全球性的視角,但鑑於各地區/國家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路徑不一,各國政府需要根據當地的脫碳程式、勞動力的具體情況來推動轉型、研判所需技能,並因地制宜地設立政策框架。

議程包括五點:

1. 減排目標:設定有雄心的中期減排目標

在轉型的早期階段,受限於成本、受益者的性質和投資要求等障礙,僅靠私營部門不太可能實現所需的減排要求。這意味著全球政府應發揮重要作用,刺激和引導投資到能夠帶來強大和公平的經濟紅利的經濟領域中。為此,從現在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需要嚴格和具有雄心的中期減排目標。明確界定和實施的中期減排目標可以指導行業、企業和個人做出有效的投資決定,以實現及時、協同的轉型。掌握正確的減排時機是積極轉型的關鍵,這將提升勞工福祉,並降低整個經濟體的轉型成本。

2. 產業戰略:採用“系統協同”視角,支援新興產業

“系統協同”指政府、行業機構、企業、研究和教育機構相互協調、共同設計、資助和交付與脫碳相關的經濟成果。應對氣候變化、加速淨零轉型及搭建新經濟體系有賴於“系統”內各層級的協同合作。這一“系統”不受產業、市場、活動等框架來定義邊界,而由經濟目的牽引或由產業鏈的相關元素組合構建。例如,能源系統中各種核心產業(如化石燃料)提供上游的製造業中使用的能源;因此,能源系統脫碳將帶來製造系統內的減排。以此為例,各個行業都可以被重組為一系列複雜、相互關聯和依存的系統,串聯供應鏈上下游的產業;同時,各系統擁有工業和供應鏈等共同元素。

因此,德勤建議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採納“系統”視角,集中設計、支援和交付各系統的變革目標並主導推進成果,考慮“到2050年,能源、交通、製造、農業和土地使用系統的目標情況如何?”“哪些方面需要改變,以確保這些系統本身及其勞動力的增長?”等問題,透過對系統的改造和投資來支援減排和經濟增長。這一視角不僅關乎工業政策,更是對經濟、勞動力發展、長期增長和共同繁榮的通盤考慮,意味著基礎設施、產業戰略必須攜手並進,而勞工技能是系統轉型的關鍵投入。

3. 創造高附加值工作:開拓新技能轉型路徑,助力人才流入新崗位

勞工的技能、知識和經驗可以轉移到經濟的其它領域,從而產生更廣泛的價值。公平轉型可為受衝擊的勞工提供更高質量的就業路徑,保持甚至提高其經濟參與度和生活水平。這意味著轉型時期的新工作和技能途徑必須提供至少同等的薪資、工作條件和保障,認同勞工的職業發展目標,並考慮到部分勞工轉換工作地點的需求,在不同區域甚至偏遠地區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以此穩定勞動力、平衡人口分佈,避免區域衰退或經濟、社會不平等。政策應當充分前瞻和預防這些風險,並在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劃、健康和社會政策中納入脫碳相關考量。

4. 培訓機制:培養成長性、適應低碳經濟的技能

如果未能對勞工培養所需的技能,從長遠來看,將負擔更高昂的減緩、適應和轉型成本。政府應當利用教育和培訓作為重要的經濟政策槓桿以及就業的有效路徑,提升和再培訓勞工和學生高增長領域急需的技能。為此,教育系統可透過以下方式賦能經濟轉型:

擴大授課規模:瞭解行業需求的變化,尤其針對與高增長工作相對應的課程擴大招生規模;

修訂課程內容:研判經濟發展、技術變革和“綠領”勞動力的發展情況,調整相應內容並頒發相關技能的“微型證書”(證明學員具有特定專業/能力領域的技能和知識);

新增課程:新職業的出現意味著需要建立新的培訓和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以及系統、高效的“綠領”技能培訓機制;

創新培訓模式:新的經濟結構將要求工人兼備與時俱進的資質,同時有能力獲得最佳化生產力和就業潛力所需的增量技能。這將要求教育機構提供更靈活的模組化課程,滿足更廣泛學員的需求,並提供有針對性、實操性、可轉移的技能。

5. 技能重組:針對不同勞工群體特性,提供差異化政策協助

政策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產業的勞工及其技能特性,採取差異化應對策略。在積極轉型情景中,可以在將勞工分為不同“群體”的基礎上,在勞工政策設計中充分考慮各地區、行業和群體的特性。

德勤將勞工分為以下群體,並針對各自難點提出政策建議:

1. 崗位受到直接衝擊的勞工:政策聚焦中短期內可能受到衝擊的勞工,包括:

助力其瞭解招工機會、將現有技能轉移應用至新崗位等簡單政策;

更具干預性的政策:如勞動力流動政策(即資助僱主僱傭受衝擊的勞工)或培訓政策(優先課程中補貼受衝擊工人的培訓);

針對從事排放密集型、氣候依賴型工作的勞工,可為其提供直接或間接(透過提高技能)進入新增工作崗位的途徑。

2. 技能錯配的勞工:政策聚焦需要提升技能,以留在當前崗位或過渡到新工作的勞工,包括:

頒發職業技能“ 微型證書”;

資助企業開展在職培訓,滿足專業化技能需求。

3. 未被充分利用的勞工:政策聚焦經濟中未充分參與勞工市場、釋放潛能的群體(如婦女、青年、移民、原住民和殘疾人),引導他們就業或接受融入“綠領”勞動力的培訓,以系統提升邊緣化群體的技能水平和參與度。

4. 需要引導的勞工:政策旨在糾正的市場失效,即具備技能的個體未被引向最亟需的經濟領域(職業、行業或地點);其關鍵在於增強僱主和僱員雙向的“市場訊號”(Market signalling)。

分群體應對的方法不僅增進勞工轉型的公平性,也為工業和企業提供應對新經濟趨勢所需的技能,將勞工引向最緊缺的領域,助力淨零轉型、最大化經濟價值。關鍵點是如何設計勞動力流動政策,以此支援“系統協同”和教育系統改革,以確保長期的就業增長。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