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宣佈斷供華為、中芯國際上市,兩者背後的差異是什麼?

紅松教育發表於2020-07-21

據美國彭博社和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臺灣半導體和晶片製造企業臺積電在上週四的一場營收釋出會上透露,受美國政府對華為公司禁令的影響,臺積電自5月15日起就未再接受過任何來自華為的訂單,而且如果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不變,公司將在9月14日之後停止對華為的供貨。


根據美國政府的禁令要求,任何非美國的晶片製造企業,必須先向美國政府提出申請並獲得許可,才可以使用美國的技術和工具給華為供貨。因此,沒有向美國政府申請並獲得許可的臺積電,自5月15日起不能再處理任何來自華為以及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公司的新訂單,並且必須在9月14日之前將原有的訂單完成。但臺積電沒有透露公司會不會向美國政府申請對華為供貨的許可。臺積電的發言人則強調上述情況只是基於現有的美國政府禁令,但不清楚該禁令會不會出現新的變動。

目前華為已經轉移了部分低端手機晶片代工交給中芯國際,麒麟710A晶片就是採用中芯國際14nm製程工藝代工的,採用此款晶片的手機是榮耀play4T,麒麟710A的正式量產實現了我國移動晶片國產化零的突破,是中國半導體晶片技術發展的一大步。

7月16日,中國大陸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正式登陸A股科創板,募集資金總額將達532.3億元。由此,其不僅將成為科創板最大的IPO,也將是A股10年來最大的IPO。

那麼,目前中芯國際與臺積電之間的差異處於什麼程度?

1、雙方目前製造工藝

從晶片製造工藝水平來說,臺積電今年開始量產5奈米產品。

在7奈米和10奈米工藝領域,還有英特爾和三星電子這兩個頭部企業。這三家公司把持著全球最靠前的位置。

緊隨其後的就是14/16奈米制程。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電子組提供的資訊,中芯國際是其中的主力玩家之一,其餘“隊友”是美國格芯和聯華電子。

中芯國際是量產14奈米的晶圓製造商,落後於臺積電約4年左右的時間。

高盛上週預計,中芯國際2022年可升級到7nm工藝,2024年下半年升級到5nm工藝,2025年毛利率將提升到30%以上。

2、雙方市場佔有率以及產能

按照2019年的全球銷售額計算,臺積電和三星電子是第一梯隊企業。其中,臺積電的市場佔有率接近50%。

中芯國際處於第二梯隊,市佔率為4.4%。

華虹半導體處於第三梯隊,市佔率有1.5%。

從發展歷史來看,臺積電在全球市場上出現突破性進展源於一個里程碑式事件:2014年,蘋果開始將代工訂單交給臺積電,從而使得臺積電的市佔率從之前多年的40%以上一舉超過了50%。蘋果是臺積電第一大客戶。

中芯國際今年1月份 ,獲得華為海思14nm工藝的訂單,從臺積電手中搶奪了一部分市場。目前,華為海思是中芯國際第一大客戶。中信證券預計,今年中芯國際14奈米晶圓產量的八成多將供給華為海思,收入貢獻比例在17%-25%之間。

中芯國際建有3座8寸晶圓廠,4座12寸晶圓廠。其中,8寸產能共計23.3萬片/月;臺積電的產能擁有8寸產能56.2萬片/月。而在不同工藝產品對整個公司收入上的貢獻上看,臺積電的先進工藝收入貢獻突出,中芯國際的收入結構則相對均衡。

3、結 尾

的確,中芯國際與臺積電之間存在著差距。

但中芯國際其股價在今日收盤時上漲201.97%,至82.92美元;達到5917.52億元人民幣。

中芯國際此次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技術升級及增長產能,其中80億元將用於12英寸晶片SN1專案,具體是建設1條月產能3.5萬片的12英寸生產線,生產技術水平提升至14nm以下;40億元將用於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儲備資金,以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其餘80億元將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崢嶸發展20年,如今中芯國際站到新的歷史節點上,在追趕臺積電等產業巨頭的道路上,也必須付出百倍汗水,方有望完成國產晶片的突圍,而這一過程註定是漫長且艱難的。

來源:5G產業圈、環球時報、cnbeta、IT時報、鈦媒體、U學線上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41418/viewspace-270585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