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B、OceanBase都在談的HTAP,為何如此燚?
過去一個月裡,堪稱國產資料庫又一高光時刻。
這邊廂PingCAP剛剛釋出面向企業級核心場景、具備完整 HTAP 能力的分散式資料庫TiDB 5.0 版本;那邊廂OceanBase也緊跟著推出3.0版本,主攻方向亦是HTAP分散式資料庫,在GitHub Oceanbase標註自己為“ The leading Scalable HTAP Database” , 並且又玩了一把TPC-H打榜第一的套路(後續:其成績很快被超過)。
可能有人會質疑TPC-C和TPC-H的測試價值,畢竟這是兩個歷史悠久的測試標準,參考價值成疑。OceanBase如果能在TPC-DS上取得好成績會更有說服力。不過OceanBase自帶阿里&螞蟻光環,屬於招黑體質,一舉一動都容易引來爭議,但敢於在國際舞臺亮劍,何嘗不是國產資料庫的榮耀,所以也無須過於苛刻。
閒言少敘,PingCAP和OceanBase把HTAP這個詞徹底帶火了。5月28日宣佈開源計劃的阿里雲PolarDB也談及HTAP,連Oracle上週都發了一篇HTAP的文章。PingCAP近年來一直都是HTAP信徒,大力宣傳無可厚非;而OceanBase從傳統意義上講,大家普遍認為它聚焦在OLTP資料庫領域,為何這次也大張旗鼓的喊出HTAP口號?
箇中玄機,還得從HTAP的歷史說起。
HTAP:魚和熊掌可兼得
HTAP(Hybrid Transaction and Analytical Processing,混合事務和分析處理)就是能夠將線上事務處理(On-Line Transactional Processing,簡稱OLTP) 和線上資料分析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簡稱OLAP) 請求在同一個資料庫系統中完成。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話放在資料庫領域一樣適用。HTAP的確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縱觀資料庫五十餘年的發展歷程,OLTP和OLAP兩種需求在其中經歷了漫長的融合-分離-再融合的過程。
2005年,Gartner正式提出了HTAP這一概念,並且迅速引起了一些企業的關注,被視為是未來資料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轉眼到了2014年,Gartner又對HTAP資料庫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需要同時支援OLTP和OLAP場景,基於創新的計算儲存框架,在同一份資料上保證事務的同時支援實時分析,省去費時的ETL過程。
彼時,正是大資料興起之際,人們對於資料及其價值有著重新的認識與認知;另一方面,多核處理器、快閃記憶體等硬體技術的高速發展,也讓人們逐漸意識到資料庫設計是時候重新設計了,在同一資料庫處理OLTP和OLAP請求的可行性大幅提升。
所以,作為國產資料庫的兩大代表,PingCAP和OceanBase齊刷刷瞄準HTAP,的確是摸準了時代的脈搏。但今天的HTAP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資料資源、資料消費習慣以及資料架構的顛覆性變化,既賦予了HTAP新時代的內涵,也讓HTAP承擔起更重大的責任。
HTAP因數而變
為什麼HTAP會變得如此炎手可熱?
原因始終繞不開一個“數”字。如果仔細研究Gartner關於HTAP的定義,我們會發現“同時支援OLTP和OLAP、創新計算儲存框架、去掉ETL”這幾大關鍵詞都跟“資料”密切相關,其背後是資料資源、資料消費習慣以及資料架構顛覆性的改變。
首先,資料產生方式、規模、速度與過去大不同。以行為和機器產生的非結構化/半結構化資料正在成為資料增長的主力軍,這些資料無論是資料規模、密集度、產生速度都遠超交易型的結構化資料;這也直接驅動著HTAP場景在未來會更加豐富化。
其次,實時性的資料消費正在成為新常態,資料消費的人群規模、場景豐富程度迅速增加,無論是最終消費者,還是企業員工都有資料消費需求,驅動著OLTP場景與OLAP場景互相滲透,彼此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例如,一個快消品的調研員,會透過手持終端裝置隨時隨地瞭解產品銷售情況和預測銷售趨勢,進而根據資料做出相應決策;一個基金經理往往需要隨時根據客戶資產淨值、交易頻次變化、金融產品銷售情況等一系列資料服務,來有針對性進行營銷決策……而這些決定常常需要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完成,實時性需求成為新一代HTAP的剛需。
過去,OLTP場景僅僅負責產生資料,資料往往需要搬運到資料倉儲或者機器學習平臺進行資料消費,資料消費人群也僅僅是資料倉儲管理員、決策層等少數人群;現在,在資料驅動型場景大幅增加的加持下,人人都是隨時隨地的資料消費者,極大推動OLTP場景與OLAP場景的融合。
第三,資料驅動型場景的井噴式出現,讓計算與資料兩個角色出現變化,過去一直都是以計算為核心,而資料驅動型場景則是以資料為核心,核心角色的轉變意味著資料架構將發生徹底改變。
所以這就涉及到一個核心問題:即在OLTP場景和OLAP場景加速融合的趨勢下,在架構層到底是Move Data還是Move Code。過去,OLTP場景產生資料之後,往往需要透過ETL將資料匯入到資料倉儲,然後在資料倉儲中建模、ODS、建立報表,如果涉及到需要應用到機器學習,還需要將資料匯入到機器學習平臺,資料移動次數已經足夠頻繁。現在,OLTP場景和OLAP場景加速融合,BI呈現和AI操作服務實時化,資料互相移動將更加頻繁,這無疑對於資料架構帶來極大挑戰。
關於資料移動,AWS有一個經典的描述:AWS認為隨著資料量的不斷增加,資料的往來移動操作變得越來越困難,稱之為“資料重力”現象。要想解決“資料重力”現象,AWS的做法類似Move Data,針對每個場景有專用資料庫,並且整合Athena、Glue等工具集,讓ETL等移動操作更加整合化、自動化和高效化。這種模式比較適合大型網際網路企業,擁有比較強大的技術團隊。
另一種則是Move Code,透過HTAP這種融合的資料平臺,在一份資料上同時支撐業務系統執行並實現OLAP 場景,縮短資料移動路徑,讓資料不再搬家,就地實現OLTP場景和OLAP場景的融合。這個更符合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
本質上,HTAP的做法更具變革性,打破了OLTP場景和OLAP場景之間過去傳統的分界線,大幅提升大資料體系下資料實時處理和分析計算能力;另一方面,透過分散式架構,也徹底解決了過去困擾傳統資料庫、資料倉儲多年的效能、擴充套件性,實時性等難題。
但HTAP雖好,但實現起來卻沒有那麼簡單。這裡不能不提PingCAP,其在HTAP上的戰略佈局顯然更快人一步,隨著TiDB 5.0的釋出,也標誌著國產資料庫廠商在HTAP領域佔領先機。
都是HTAP,哪些趨勢不能忽視
事實上,不光是PingCAP和OceanBase在搞HTAP,Oracle、GreenPlum這些傳統資料庫時代的大咖也在聚焦HTAP。
都是HTAP,哪些才是真正代表著HTAP的趨勢呢?
其一,產品架構上需要對未來做好準備,HTAP本質上已經開始逐漸演變成一體化資料服務平臺,其多元化場景決定了絕非是OLTP和OLAP簡單疊加,如果透過OLTP架構外擴實現OLAP,顯然只能算權宜之計,不能代表面向未來的架構。使用者在分散式資料庫和大資料技術的融合也產生了廣泛意義的HTAP的需求,長遠來看,HTAP會成為數字化時代一種普遍性的需求。
以PingCAP為例,其TiDB 4.0就是一款為HTAP而設計的分散式資料庫,到了5.0版本,在TiFlash引入MPP模式與多項企業級特性的增加,使得TiDB 5.0發展為“一棧式資料服務平臺”。
其二,開源生態決定基礎,資料庫作為重要的基礎軟體,HTAP資料庫未來需要在成百上千的場景中打磨,過去那種封閉模式不管是技術迭代還是使用者增長都是舉步維艱,走向開放開源的生態之路已經是大勢所趨。比如,TiDB5.0釋出會“TiDB+FIink”的混合架構突破了狹義HTAP的範圍,開啟了“分散式資料+大資料技術棧”的HTAP生態模式。
未來,將開源戰略作為核心戰略、構建高度活躍的開源社群將會是HTAP資料庫的長遠目標。
其三,擁抱雲是未來,需要支援雲原生架構,充分利用雲原生技術輕量化、松耦合、靈活度高等優勢,另外還實現跨雲與多雲部署。
同樣,TiDB 5.0在這方面也做出了榜樣,基於雲原生架構的TiDB 5.0能夠充分發揮雲資源的能力,PingCAP在海外市場推出了TiDB Cloud服務,堅定擁抱雲路線。國內也有很多客戶在雲原生架構中採用TiDB構建雲原生技術棧。
HTAP將是新藍海
既然HTAP如此火熱,那麼它會取代以Oracle為代表的關係型資料庫或者傳統資料倉儲麼?
在筆者看來,HTAP雖然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卻是一個新的藍海市場,它代表著資料驅動型場景井噴之後,使用者在資料處理、消費整個需求的迭代升級,HTAP的興起意味著一個新的資料庫藍海市場正在逐步形成。
因此,單純的談論HTAP點對點的取代關係型資料庫或者傳統資料倉儲其實並無太大意義,HTAP也不應該成為國產化替代的一個“藉口”,它更像一條新的資料庫賽道,給予了像PingCAP、OceanBase這些後起之秀更多市場機會,讓它們看到了抓住新需求的機遇,以及打破資料庫市場壟斷局面的希望。
從更大的範圍來看,新一代HTAP,正在成為分散式資料庫與大資料棧融合的明珠,我們甚至可以預見,未來的HTAP不再是資料庫的一個技術術語,而是成為一種以融合簡化方式構建資料棧的一種方式。
總體來看,HTAP現在很火,市場既有像PingCAP這樣具有前瞻性的新銳資料庫創新企業,也有OceanBase這種自帶光環的明星資料庫公司,還有Oracle這樣的大鱷,未來競爭必然會愈發激烈。對於中國資料庫廠商而言,路很長、未來很遠,砥礪前行,且行且珍惜。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65091/viewspace-277605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PingCAP馬曉宇:TiDB的HTAP之路PingCAPTiDB
- 為何Kubernetes如此受歡迎?
- TiDB HTAP 上手指南丨新增 TiFlash 副本的工作原理TiDB
- PMP認證的價值:為何含金量如此之高?
- [譯]為何前端開發如此不穩定前端
- [譯] 為何前端開發如此不穩定前端
- Python是如何火起來的 為何發展如此迅速Python
- 邊緣計算為何會如此受歡迎?
- 為何身體某些部位對觸控如此敏感?
- 都2022年了,HDFS為何還如此能戰!
- 我們為何對MySQL 8.0的到來感到如此興奮MySql
- 談起國內AI開源開放生態,為何這些大咖都在討論飛槳AI
- 為什麼每個人都在談論 WebAssemblyWeb
- OBQ 問答| OceanBase 是如何支援 HTAP 的?技術問題,就上 OBQ!
- 讀TiDB原始碼聊設計:淺析HTAP的SQL最佳化器TiDB原始碼SQL
- HTAP 還可以這麼玩?丨TiDB 在 IoT 智慧園區的應用TiDB
- 為何現代化虛擬展廳如此受歡迎?
- 遊戲為何而難? 談談遊戲的難度設計遊戲
- 一款粗糙的獨立遊戲,為何讓人如此沉浸其中遊戲
- 微眾銀行 TiDB HTAP 和自動化運維實踐TiDB運維
- OceanBase 3.2 正式釋出 | 更硬核的 HTAP,TPC-H 效能提升6倍!
- 墨天輪訪談 | OceanBase 白超:海量資料管理,為什麼選擇OceanBase?
- 中美超休閒遊戲爆款為何畫風如此不同?遊戲
- 淺談《無人深空》的毒瘤玩家:「角色扮演」從何時起已如此脫離初衷?
- 末日生存手冊:從何為末日談起
- 從玩家角度淺談:Roguelike為何令人著迷
- 掌玩科技×OceanBase:HTAP實時資料分析,降低80%儲存成本
- 谷歌、Facebook...的第一版都如此簡陋,為何卻成功了?谷歌
- 淺談遊戲中臺——我眼中的supercell為何成功?遊戲
- TiDB 首批透過信通院 HTAP 資料庫基礎能力評測TiDB資料庫
- Oceanbase 和 TiDB 粗淺對比之 - 執行計劃TiDB
- 合作伙伴暢談:青藤NPatch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 小試國產開源HTAP分散式NewSQL資料庫TiDB-v5.3.0分散式SQL資料庫TiDB
- TiDB 技術內幕 - 談排程TiDB
- 大量員工罷工,4年流失2000萬玩家,暴雪為何陷入如此窘境?
- TiDB Operator,讓 TiDB 成為真正的 Cloud-Native 資料庫TiDBCloud資料庫
- 當 TiDB 遇上 Flink:TiDB 高效入湖“新玩法” | TiLaker 團隊訪談TiDB
- 人人都在談的Metaverse,究竟是什麼?Meta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