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原生時代的“精益實踐”:企業效能提升10倍“殺手鐧”

程式碼派就是我發表於2021-01-15

1月15日,國內知名“精益產品開發”研究和實踐者、阿里云云效資深技術專家何勉在阿里雲《雲端計算情報局》線上直播欄目中,分享其對研發新模式的最新思考,提出“下一代精益開發方法”,助力企業在研發效能上提升10倍。 同時,他認為,雲原生是效能提升的巨大契機,賦予了精益實踐天然的優勢,是精益實踐的最佳助力。

下一代精益開發方法

作為《精益產品開發:原則、方法與實施》的作者,何勉專注於精益產品交付、精益創業、創新及精益產品設計。

在此次直播中,何勉提出了下一代精益開發方法(Advanced Lean Product Development),簡稱 ALPD。這是何勉對“精益”再一次思考,也是在實踐中對“精益”理論的提煉和總結。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最小化浪費、最大化價值和持續改善”,它與研發效能改進的的目標——持續地順暢高質量交付有效價值——高度一致,催生了產品開發領域一系列革命性的方法,如:精益看板方法,精益需求,精益創業等。

然而,這些方法相對獨立,沒能為提升研發效能提供系統的方法體系,更缺少有效的落地解決方案。這正是 ALPD(下一代精益產品開發)要解決的問題,它以系統解決研發效能問題為牽引,構建了系統的方法體系和完整的解決方案。

具體什麼是下一代精益開發方法?

image.png 何勉認為,提升研發效能,就是要解決三個問題:區域性效率不等於高效交付、高效交付不等於持續高效、高效交付不等於業務成功,進而實現“持續地、順暢高質量地交付有效價值”。

分別透過三板斧解決上述三個問題。

一. 全鏈路精益協作及精益需求分析解決的問題是:區域性效率不等於高效交付。 它包含兩類主要實踐方法:

1.全鏈路精益協作方法。它的目標是打通端到端的業務價值流,促進整個組織圍繞業務需 求展開協作,快速交付。它的核心實踐包括:1)拉通端到端的業務價值流;2)對齊業務 並快速交付;3)內建過程質量。

2.精益需求分析方法。業務需求是協作和交付的源頭,保障源頭的需求分析質量和效率是高效交付的基礎。為此我們整合了事件驅動的業務分析及例項化需求方法,幫助組織高效分析和管理業務需求。

二. 中臺化技術及雲原生的工程實踐解決的問題是:高效交付不等於持續高效。 它包含兩類主要的實踐方法:

1.中臺化的技術實踐。中臺化組織和架構需要有與之匹配的中臺技術實踐,ALPD 方法學聚焦 4 個最核心的實踐。1)洞察和構建本質的領域模型;2)合理和內聚的領域劃分; 3)清晰和可保證的服務契約;4)持續提升的業務配置和擴充套件能力。

2.雲原生的工程實踐。雲原生技術是效能提升的巨大契機,它讓團隊可以極大的聚焦並加速業務交付。為此組織需要:1)建立不可變的基礎設施;2)建設持續交付和 DevOps 的工具鏈和工程能力;3)構建和持續完善可信的質量守護體系。

三. 精益網際網路創新方法解決的問題是:高效交付不等於業務成功的問題。

它的核心是從使用者的目標和問題出發,打通和加速從業務探索到持續交付的迴圈,並以此為基礎系統落地精益業務規劃、精益資料分析等網際網路創新實踐,確保交付有效的價值,高效探索可行的商業模式。

在ALPD方法的落地過程中,阿里云云效將根據企業需求現狀設定目標,結合ALPD方法,幫助企業定義解決方案並提供效能提升服務,比如更精準地分析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及落地步,逐步達成10倍效能提升的目標。“ALPD賦能+雲效等工具的支援”的方法,透過逐步提升研發效能,最終實現組織敏捷和研發敏捷的“雙敏狀態”。在何勉演講最後釋出的《阿里云云效助力企業10倍效能提升案例集》做了全面展示。

背後是技術在商業中的角色演變

近年來,“精益”持續受到關注,其思想和理論被眾多企業管理或創業者所推崇。

正如上文所述,精益思想的核心是:“最小化浪費、最大化價值和持續改善”,其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是豐田對製造業的重新認識和成功實踐。

“精益”一詞最早出現於1988年的《斯隆管理評論》中,在其名為《精益生產方式的勝利》中,比較了西方生產方式和豐田生產方式在效率和質量上的巨大差異,挑戰了規模化生產帶來效益的神話。

1996年,《精益思想》出版更是讓“精益”有了正式的理論基礎,甚至在不少行業興起了“精益運動”。 那個各行各業進行“精益”嘗試的年代,網際網路行業正在興起且迅猛發展,在中國網際網路圈,精益理論也得以推崇。

2012年,著名的《精益創業》出版,其核心模式“目標使用者—小範圍測試—反饋修改—產品迭代—獲得核心認知—高速增長。”在風雲變幻、快速迭代的中國網際網路創業者中,受到熱捧。

這些年來,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們或多或者在實踐“精益”理論。

如今,“精益”從單一的“精益創業”到“全鏈路的精益協作”,其背後也折射出中國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20餘年,技術和商業的關係的變化,技術在商業中扮演角色的演變。

以阿里巴巴來看,回顧阿里巴巴這20年的發展,技術和商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

1)技術支撐商業發展(1999 年~2008 年):從 B2B 阿里巴巴到C2C 淘寶、支付寶,技術支撐了商業的高速發展。 在此10年,技術僅僅是個支撐的作用,是“背後英雄”。

2)技術擴充商業邊界(2009 年~2016 年):從阿里雲的第一行程式碼,到構建引領 DT 時代 的“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業務機制和技術路線,技術與業務開始融合,並擴充了商業邊界。 在此7年,技術在商業中佔據了更重要的角色。

3)技術創造新商業(2016 年~):從提出包含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 在內的“五新戰略”,到創立達摩院,再到阿里雲加速引領行業數字化轉型,技術成為創造新的數字化商業的核心動力。

技術從作為“背後英雄”的支撐角色正式走向舞臺,成為新商業的創造者。

這20餘年,技術和商業的關係發生著持續且深刻的變化,從相對獨立,到相互融合,直至技術成為商業的核心。

雲原生是“精益實踐”最好的助力

正如上文所述,在技術已發展成為商業核心的今天,效能、技術效率比以往更直接地影響商業成敗,也更受關注。

“研發效能直接關係業務的發展和成敗。產品技術團隊必須持續的提升研發效能,真正起到加速業務發展和引領業務創新的使命。”何勉說道。

在雲原生時代的今天,整個IT架構、模式等正在被重塑。

雲原生給研發效能帶來了天然賦能,利用了雲端計算的分散式、可擴充套件和靈活的特性,更高效地應用和管理異構硬體和環境下的各類雲端計算資源,透過方法論工具集、最佳實踐和產品技術,開發人員可專注於應用開發過程本身。

研發效能在雲原生時代有了大幅提升的機會。

因此,何勉也將ALPD稱為“雲原生時代的研發新正規化”。

“雲原生是精益實踐的最好助力。”何勉介紹道,此時此刻的技術大環境中,雲原生賦予了技術天然的優勢,雲原生技術是效能提升的巨大契機,它讓團隊可以極大的聚焦並加速業務交付。雲原生讓研發聚焦到了業務,讓企業更關注和迴歸業務和商業本身。

在精益的實踐中,由於有了雲原生作為基礎和助力,開發人員只需要說明要什麼,用好工具即可,讓技術複雜度降低,讓DevOps更容易落地,把時間還給了開發人員。

雲原生的優勢,是精益實踐的最佳助力,也賦予了技術創造新商業的更大可能性。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50522/viewspace-275039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