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應用可用到服務可達,博睿資料正在掀起一場新革命

網路通訊頻道發表於2021-04-27

IT指標體系的演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70年代,從IBM大型主機的終端裝置開始,迎來了以“計算為中心”時代。再到90年代,逐漸出現了以“應用為中心”的資料中心。

可以說,在過去的20年裡,以應用為中心構建了所有的IT體系,包括:整個資料中心的建設、運維體系、客服中心等等。而在今年,博睿資料構建了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新的IT指標體系。

▲博睿資料COO吳靜濤

從應用可用到服務可達

如今,95後逐漸成為了消費市場的主力,從小生活條件優越的Z世代,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他們更加渴望自由而彈性的生活,特別是對線上服務的可用性和體驗的要求極高。他們以BATJ為體驗參考,驅動著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新型數字化轉型。

企業數字化轉型,必須要改變原有以應用為中心的傳統思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O視角”和“C視角”。O視角,即企業自己的視角,以應用為中心, 資料中心為基礎, 應用高可用為指標。C視角,即使用者端視角, 以服務可達為基礎, 使用者體驗為指標, 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第一原則。

吳靜濤表示,“從應用可用到服務可達,名字差別不大,但實際上它是完全轉化的角度,一個是最終客戶端的角度,一個是企業的角度。以使用者為中心去構建服務可達的新邏輯。在中國的IT發展歷程上,沒有人談這個邏輯,博睿資料想把這個邏輯描繪出來。”

服務可達的資料鏈DNA

博睿資料能夠打通從程式碼到使用者的全過程,具有獲得每個環節資料的能力,這就是博睿資料所說的資料鏈的DNA。

博睿資料所倡導的服務可達的資料鏈DNA透過三大技術實現:

  • DEM:使用者端的數字體驗管理 包含客戶端APP監控, 瀏覽器監控, 小程式監控和瀏覽器撥測/手機真機撥測等一系列技術。

  • NPM:網路效能管理, 透過網路探針、BigIP大資料引擎、Nginx Telemetry等技術, 實現網路傳輸的全路徑監控。

  • APM:應用效能管理,透過位元組碼注入和微服務探針,在沒有應用程式碼變更的情況下實現對程式碼執行效率,SQL呼叫效率,PaaS API呼叫邏輯追蹤,以及微服務的效能監控。

▲博睿資料創始人兼CTO孟曦東

從程式碼到使用者的全過程所需要的技術、能力和產品,博睿資料7種武器提供完善DNA技能。吳靜濤指出,“把所有這些攏在一起,能把這7個事都辦完的公司,目前在全中國也就博睿資料一家而已。”

1、客戶端透過瀏覽器和手機真機APP撥測,SDK嵌碼,Browser/H5/Webview監控,得到並提升使用者體驗;

2、Edge/CDN節點效能監控,得到使用過程中的實際效能表現,延遲和丟包作為選型依據和效能排查依據。

3、透過每月對雲服務商監控提供定期效能報告,成為企業客戶對多雲服務的議價依據,從而提升企業客戶的實際服務能力和可用性;

4、門戶的頁面分析,首屏載入分析,信創環境和傳統環境的灰度效能分析;提供專業建議,來提高體驗,避免劫持,從而提高可用性;

5、NPM實時網路流資料抓取分析技術,實現抓包排錯,實時流資料路徑判斷,快速發現和排除網路上的節點故障,比如防火牆、頻寬管理、負載均衡、WAF、閘道器/網閘的效能問題和可用性問題;

6、PaaS平臺和API呼叫邏輯的自動拓撲視覺化,快速發現API服務異常,過載過庫攻擊等現網環境風險;

7、APM,透過位元組碼注入,無需開發變更,在執行環境中實現對程式碼執行,SQL呼叫效率的監控,是DevOps的必備技術,也是提升信創平臺應用效能的利器。

服務可達的資料鏈DNA 取得了不同環節的體驗資料,網路資料和程式碼執行效率資料後,需要透過DataView的大資料平臺實現資訊整合,和特徵關聯,實現對VIP使用者訪問的訪問過程全棧溯源,提升使用者體驗。

同時,實現機器學習後的智慧基線, 智慧警報;再繼續透過AI人工智慧實現根因分析,提出解決建議和方法,甚至透過API呼叫驗證過的預配置,實現一鍵變更和一鍵割接。最終幫助企業使用者在保證穩定可靠的社會責任的同時, 實現現有平臺和雲原生平臺、信創平臺、微服務平臺的可靠性和效能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博睿資料的產品通用,但方案並非屬於通用型。吳靜濤認為,“絕大多數客戶的選擇都會根據他們實際業務的不同,我們的售前工程師、研發工程師,對不同行業的理解,可以出更多定製的行業方案。”

寫在最後

一直以來,博睿資料都專注於APM賽道,在產品、渠道、生態層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孟曦東指出,“在國內來看,現在只有博睿資料有這種能力把DNA真正做全。同時,我們的經營路線和市場策略比較健康,博睿資料現在也在建立自己的生態,包括和阿里雲以及其他廠商合作。”

未來幾年,從應用可用到服務可達的理念具備革命性,將會成為博睿資料真正努力的一個市場方向。它將透過資料鏈DNA,實現應用可用到服務可達的過渡,建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服務可達能力的監控和評估體系,提升自動化運維能力,提升95後新生代的使用者體驗,加快客戶數字化轉型程式。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45813/viewspace-277017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