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7月量產無人駕駛汽車,B他的AI戰略是否殊途同歸?

發表於2018-05-30

“今年7月份,無人車就可以實現量產,是廈門金龍的小巴士,沒有方向盤、沒有駕駛位、全自動的車,”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在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比較擔心的,是車的安全問題”。

藍鯨TMT記者兩次致電廈門金龍客車有限公司,對方銷售人員皆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出售量產無人車的計劃和安排。

blob.png

5月24日,百度與新能源分時租賃汽車的盼達用車在重慶啟動“自動駕駛示範園區”和“一鍵召喚”功能。6臺搭載百度Apollo開放平臺自動泊車產品的自動駕駛汽車,將投入為期約1個月的定向試運營。

值得關注的是,據直播畫面顯示,測試車輛無法識別周圍空餘車位,幾分鐘後工作人員急忙將車開走,並迅速切換了直播畫面。

對此,有媒體報導稱,盼達董事長尹明善搖頭,“非常不滿意,他們太急了”, 直指工作人員不應該前去挪車,應耐心等待,讓車輛自行判斷,直接挪車的話就等於直接宣佈演示失敗。

百度向給出的非官方正式解釋,稱因為現場天氣發生變化的原因,增加了自動駕駛汽車學習的難度,它的自主學習和思維判斷實際情況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暫停的幾分鐘是思考判斷的過程,最後還是停進了車位。

多位行業人士認為,百度無人駕駛是很好的突破,提振了無人駕駛行業和百度自身;但現在的關鍵在於,能否真正實現對行人、障礙物及其他車輛的識別,積累的資料能否發揮真正效用,雷達感測和地圖的精準度能否實際保證自動駕駛模式,以及需要解決車輛電源和電池等問題,此外,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尚無對無人駕駛車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

安全性和AI招數待解

對於多次談到的自動駕駛安全,李彥宏提出,AI的最高原則是安全可控,並以無人車舉例,一輛無人車如果被駭客攻擊了,它有可能變成一個殺人武器。

有媒體報導稱,在百度無人車5月24日的重慶試行和媒體試乘中,演示路段是經過半封閉處理的空曠馬路,現場基本上已經清理得幾乎沒有外來車輛與行人;但遇到中午下班人流、車流突然密集的時段,所有自動駕駛共享汽車均配有安全員進行實時監控。但是試乘車還是出現偶爾壓倒邊界線、猛剎車、差點發生剮蹭的情況。

blob.png

對於無人駕駛的最關鍵技術和難點,海銀資本創始人王煜全曾表示,目前鐳射雷達是最保險的方案。同時,使用鐳射雷達也要面對只有量多才能把成本降下去,這是有悖論的;以及,存在使用者的苛求和視覺受阻等諸多問題。

百度官方公佈過 Apollo 開源計劃的路線圖,Apollo開放平臺包含四個層次,即雲服務層、軟體平臺層、參考硬體層、參考汽車層。

百度副總裁、百度雲總經理尹世明曾表示,商用的無人駕駛和實驗室的無人駕駛是兩個概念,而商用無人駕駛的突出特點,在於後端的支撐平臺和技術能力要足夠的強壯。

業內人士指出,百度在北京試乘車輛系林肯MKZ,整套改裝造價需花費200萬元,而此次試乘車輛為4萬元/臺。有媒體理解為,百度在安全與造價之間權衡,正在嘗試低價格解決方案的可行性,以做好量產準備。

有行業觀察者向藍鯨TMT表示,此次問題在實踐中出現說明了百度的自動駕駛還遠遠不成熟,並不能在實際場景下規模應用;技術的銜接問題和實際商用的不成熟,促使工作人員急於操作。

新浪科技曾報導稱,援引百度內部工作人員訊息,百度已經與美團達成相關合作,將無人駕駛技術應用到送餐環節,並計劃在雄安率先試點;京東也在與百度洽談類似合作,未來可能引入在京東物流方面。無人駕駛送餐將更傾向於封閉性和限制性場區。

之前,百度做了諸多為無人駕駛車輛的傳播。在2018年的春晚珠海分會場展示了基於Apollo平臺的多種車型,與比亞迪合作打造的 18 輛自動駕駛新能源乘用車、與金龍客車合作打造的 5 輛自動駕駛微迴圈巴士,以及與智行者合作的 5 輛自動駕駛掃路機和自動駕駛物流車。

但上述行業人士指出,展示是一回事,落地商用需要更慎重對待。

“摩拳擦掌”,2年的AI故事能否走下去

有行業人士指出,百度積極推進無人駕駛汽車,是寄望於落地AI,能在BAT態勢低潮下扳回一局,但繞不過場景落地困難、創收等問題。若能實現量產和商用,將變革整個交通出行格局。

另有行業人士指出,不論是在北京、雄安或重慶實行,實際上都反應了百度急需在2年之後兌現AI概念落地的承諾,根本是要提振百度“ALL in AI”的策略,讓資本市場和專案“走得通”。

截至發稿,百度市值為839.85億美元,股價為239.97美元/ADS;百度在移動端轉型中漸漸落後於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家。

百度總裁張亞勤曾表示,百度AI戰略將透過百度雲落地各行各業,AI+大資料+雲端計算是百度雲的核心競爭力。

2年的AI故事,在橫行方面主要面臨3方面的挑戰,其一是在雲服務中強調AI能力並非只有百度;二是連續發生高層人事“地震”;三,則是傳統車企、BAT已經入局和搶灘無人駕駛。

值得注意的是,商業落地途徑匱乏是整體行業中面臨的共性問題,百度認為AI是絕佳的使用者和市場抓手。

其中,亞馬遜、阿里等雲服務商已搶先IaaS,PaaS市場和異構計算市場拼殺待定,Google基於其技術優勢進行迭代TPU、微軟推出基於FPGA的深度學習加速系統Project Brainwave。

毫無疑問,企業對人工智慧算力的需求將愈加迫切,後入場的百度雲想要快速實現商業化,破局艱難。

第二方面,百度兩年內,連續發生多次負責AI業務高管“地震”,而有意思的是,多人離開後開始在AI領域創業;尤其陸奇的近日離職,使得市場質疑百度AI轉型的決心和現階段的AI落地結果。

blob.png

第三方面,BAT自2015年起已陸續成立汽車相關部門,百度的Apollo計劃、阿里的AliOS、騰訊的AI in Car,三家分別從技術開發平臺、圖資資源、車載作業系統三個方面著手,搶灘無人駕駛市場。

blob.png

百度在2015年年底首次實現了無人車在城市道路、環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況下的全自動駕駛,到2017年4 月釋出“阿波羅計劃”,開始與眾多的知名車企、零部件企業以及科技公司展開合作。

對於已握有北京、深圳等多地試駕資格的騰訊來說,佈局無人駕駛較為“慢熱”。自2016年下半年成立無人駕駛實驗室,佈局360度環視、高精度地圖、融合定位等多個方面;後與蔚來汽車、特斯拉、廣汽等整車企業合作,2018年4月初試跑北京的四環路。

同時,阿里佈局無人駕駛則從物流領域開始切入,採取迂迴策略。阿里選取的技術路線是全自動駕駛的L4,直奔高度自動化。

截至目前,百度、騰訊已拿到多地的自動駕駛牌照。不過,隨著上海、重慶、深圳等城市接連出臺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的新政,未來的主場仍具有不確定性。

有行業分析師和資本人士表示,如果一家公司每兩年講一個新故事和新戰略,意味著這個公司沒有戰略。而回溯百度的業務發展,從百度搜尋、廣告業務到輕應用、O2O等,此外還伴隨著魏則西等涉及社會道德的事件,百度“All in Ai”策略未來不知能否交出滿意答卷。

此外,也有行業人士指出,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真正量產落地,基礎設施、法律法規、精準的技術連結缺一不可。但寶馬、賓士等世界級車企已啟動無人駕駛的技術團隊,之前這些傳統車企更多的是注重市場直接的第一需求,無人駕駛切入較晚。但現在技術升級前提下,透過鉅額資金投入、技術研發、人才引進,以及與技術巨頭合作的“多管齊下”策略,已經開始紛紛佈局無人駕駛。或許,這些車企才是百度真正的競爭對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