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IBM研發的“深藍”,擊敗俄羅斯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人工智慧第一次引發全球關注。2015年,美國漢森機器人公司製造的人工智慧機器人索菲婭誕生,兩年後獲得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授予的公民身份。
人工智慧機器人正改變著人類世界。中國機器人在前沿科技和產業發展方面,問題何在?現狀和前景如何?
解決需求痛點才有生命力
世界機器人大會被稱為“機器人界的奧運會”。
醫生、廚師、管家……機器人正勝任更多精細的工作,新的應用場景和模式不斷擴充,特別是服務機器人更多走進人們的生活,服務領域和物件已經擴充到掃地機器人、金融服務機器人、養老陪伴機器人等在內的22個分類。
機器人應用場景不斷豐富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目前,多數機器人仍存在同質化、功能單一、動作遲緩、互動性不暢等問題,智慧化程度尚屬初級。此外,很多服務機器人只能在單一場景中完成單一任務,與人們期待的擁有“十八般武藝”的“智慧管家”型機器人還有不小差距。真正能解決需求痛點的產品很少。
專家表示,機器人要解決需求痛點,滿足剛需,才會有生命力,而不至於淪為“大玩具”。因此,如何讓機器人更加智慧化是考驗企業的難題,也是制約其商用化的最大痛點和難點。
AI技術是重要發展引擎
機器人一定長得像人嗎?不一定。2018年世界機器人大會的主講人之一、iRobot公司技術副總裁克里斯·瓊斯博士認為,機器人是在現實世界中,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感知環境,從而合理行動的物理裝置,一個典型的機器人具備三種核心能力:感知、行動和思考。很多業內人士也認為,提升機器人智慧化的前提就是增強裝置對周邊環境的感知力。
目前,機器人感知周圍物理環境的方式是,在單機上搭載各式感測器裝置及應用相關AI技術。百度風投CEO劉維認為,不久的未來,家庭內部可能會誕生一個通用的感知模組,透過多感測器對空間進行高階結構化和語義化,再把訊號傳給機器人,降低成本,還能提升對環境的精準感知。
機器人等同於人工智慧嗎?也不是。本質上講,機器人是“人工智慧+電子製造+機械製造”,而人工智慧模組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目前學術和企業搶佔的熱點。整體看,目前中國與國際的差距並不明顯,甚至在個別領域還具備領先優勢。
“AI技術是服務機器人在下一階段取得實質性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正從感知智慧邁向認知智慧,並在深度學習、抗干擾感知識別、聽覺視覺語義理解與認知推理、情感識別與聊天等方面取得明顯進步。”中國電子學會《2018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指出。
天津市科學學研究所工程師趙繪存認為,機器人的發展必將經歷一個“智慧”的迭代過程,隨著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與機器人的深度融合,機器人的“智商”將越來越高,真正實現由“機器”向“機器人”的重大轉變。
服務機器人或迎來風口
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醫療、教育需求持續旺盛,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據世界機器人聯合會預計,2018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533億美元,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市場之一。包括網際網路公司、科技公司等在內的業界各方早已開始佈局。
這個市場會有多大?“光是它的硬體市場容量就相當於‘電腦市場+汽車市場’的總和。即使目前已有很多投資參與進來,和未來的產業規模相比,也只是一個開始。”中關村雙創服務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劉雪楠稱。不少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服務機器人或將迎來風口。
為此,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去年正式釋出,中國智慧機器人重點專項已啟動。到2020年,中國智慧家庭服務機器人將實現批次生產及應用,醫療康復、助老助殘等機器人實現樣機生產。
工信部資訊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稱,將智慧家庭服務機器人作為人工智慧應用的突破口,就是以市場需求倒逼產業加速發展。未來重點將深化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家居、健康管理、移動智慧終端和車載產品等領域的應用,推動資訊消費升級。
機器人在各行各業落地生花,需要更多人學會使用、維護和修理機器人。中國市場到2020年對機器人相關技術人才的需求量預計為750萬,缺口為300萬。與此同時,專門培訓工人操作不同型別機器人的技能培訓平臺也將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