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環的未來在哪裡?健康還是時尚?

vousmevoyz發表於2016-05-23

作為智慧硬體的急先鋒,智慧手環、手錶等可穿戴裝置曾風生水起,深受創業者和資本的追捧。但伴隨生產的成熟,蘋果、三星等巨頭的...

作為智慧硬體的急先鋒,智慧手環、手錶等可穿戴裝置曾風生水起,深受創業者和資本的追捧。但伴隨生產的成熟,蘋果、三星等巨頭的進入,以及風投的冷淡,整個市場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即空有噱頭、實用性不足的入門級硬體產品迎來倒閉潮,而以Fitbit、小米、蘋果、Garmin、三星為代表的可穿戴裝置巨頭,出貨量佔據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

健康還是時尚?殘酷競爭促智慧手環分化

雖然IDC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穿戴裝置出貨量年增67%,但這些可穿戴裝置巨頭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作為最早進入智慧手環領域的公司之一,Fitbit頂著智慧硬體第一股和全球最大的智慧手環、手錶廠商的光環,第一季度出貨量480萬隻,市佔率24.5%,依然佔據行業頭把交椅。但不斷暴跌的股價以及低於預期的盈利,表明這家健康追蹤裝置廠商正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競爭環境。而蘋果則更為慘淡,出貨量從前季度的410萬隻驟降至150萬隻,市佔率為僅為7.5%,滑落至市場第三名。

“所有的輕手環創業都會死掉,我們過去不需要它,現在不需要,將來更不需要一個手環告訴我走了多少步,而功能性手環除外。”線性資本創始人王淮表示。

面對日漸同質化的市場競爭,智慧穿戴製造商們也在選擇不同的方式,逐漸聚焦細分市場、細分人群,他們或專注於核心功能挖掘,或與時尚結合,透過更清晰的產品定位,增強使用者黏性。

“在功能上,智慧可穿戴裝置將會更為豐富,在不同的應用領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可穿戴產品。如現在出現的針對兒童市場防走丟功能的智慧手錶、智慧鞋,健康領域的針對人體各項健康指標的監控和預警的可穿戴監測裝置。”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博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靠計步器起家的Fitbit一直深耕健康和健身領域,去年曾收購專門定製健身方案的Fitstar公司,以提升產品的線上鍛鍊功能。其著力研發的兩款新產品核心功能都集中於健康追蹤,包括監測心率,還有各種日常活動、睡眠、提供健康總結。

“專一、有針對性一直是Fitbit在產品設計上的原則,一些智慧手錶給使用者提供的功能太多了,我們始終是關注健康健身領域,在此基礎上再慢慢加深更多智慧化的功能。”FitbitCEO詹姆斯·帕克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在從少數玩家到大眾消費品過渡的過程中,產品的細分愈加明顯。詹姆斯·帕克坦言自己也觀察到了智慧可穿戴裝置功能分化現狀,針對老年人、兒童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智慧可穿戴裝置在這些領域都有利可圖且取得了成功,但仍需關注最核心的領域。

與健康一脈相承,據詹姆斯·帕克透露Fitbit將更深進入到健康醫療這個生態系統之中。“在美國我們發現Fitbit產品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實驗階段,根據健康資料記錄進行疾病的診斷治療,所以我們想把這個現象複製到全球。”詹姆斯·帕克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Fitbit的具體做法是,首先要整合更多的資料到數字醫療系統,例如將產品銷售給大公司,作為員工福利的一部分,幫助員工更有效率地管理他們的健康狀況,在讓員工變得更健康的同時,減少醫療支出。其次要做好資料的遷移,與醫院合作,獲取更多病人的健康資料,同時將在資料管理和潛在價值挖掘上下功夫。

不管是從使用者忠誠度,抑或長期資料積累價值而言,與醫療健康的深度結合都將極大解決可穿戴裝置普遍存在的弱需求現狀,而相應的資料採集、傳輸、分析、管理能力,也將成為可穿戴裝置在紅海中勝出的護城河。

同樣是切入細分市場領域,智慧可穿戴硬體廠商Misfit的路徑則截然不同,在被FOSSILGROUP收購之後,時尚化成為其新的發展路徑。例如Misfit與施華洛世奇合作,推出智慧水晶手錶,在產品美觀時尚度上做了不少改動。

FOSSILGROUP中國區副總裁AnnemiekBallesty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技與時尚的結合將讓產品與眾不同。確切地說,這將引領廠商瞄準不同的細分市場。

未來FOSSIL有意進行個性化定製珠寶,儘管現在受限於材質、尺寸,還有功能和時尚的平衡,但是當市場進一步細分,仍然有著不小的商業機會。

在Misfit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劉楷看來,未來的智慧可穿戴裝置將分成專業、運動和健康還有時尚三個不同的細分領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前幾年說智慧可穿戴裝置,而未來肯定是穿戴智慧化。”

垂直化、細分化發展,給可穿戴裝置的跨界形式帶來各種各樣的可能,此前美國消費技術協會消費電子展及企業運營戰略高階副總裁凱倫·查布卡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未來的智慧穿戴裝置將不拘泥於常見的手環、手錶等形式,產品形態將更為豐富。

可穿戴製造商們也在試圖進一步將可穿戴裝置與人體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甚至成為人體重要器官之一。例如可穿戴皮膚貼片正成為可穿戴市場越來越受注目的產品形態,它既能夠用於運動資料跟蹤,還可以用於藥物輸送和病患監測。

雖然相應的技術依舊不夠成熟,在功能的豐富性上,短時間內也難以替代手環、手錶類可穿戴產品,但不得不說未來的可穿戴產品“將在產品形態上,更加便捷、無感,產品外觀更適合其應用場景。”王昕表示。

根據Fitbit的IPO招股書顯示,在上市之前,Fitbit已經獲得包括風險投資公司FoundryGroup、TrueVentures、軟銀等在內的投資。作為第一個由創投投資的穿戴式裝置廠商上市,股價走勢的下滑流露出資本市場的擔憂。而拿到小米、京東投資的Misfit,在產品釋出兩年後就急於出售,同樣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失去耐心的資本壓力。

從硬體業務切入到內容業務,在細分化、專業化基礎上,無論是Fitbit抑或Misfit都正在尋找新的故事,嘗試在硬體成本計價方式之外,透過軟體和附加價值來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