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崩盤,又在幣圈掀起風波。這次事件的主角是曾經頭頂“幣圈之光”光環的區塊鏈專案STEPN。今年4月,該專案“治理代幣”GMT日交易量曾突破25億美元,一度超過比特幣和以太坊。然而,4月底以來短短一個月時間裡,其暴跌超79%,甚至帶崩了整個虛擬貨幣市場。
5月27日,STEPN突然宣佈清退中國大陸使用者,隨後引發該專案“治理代幣”GMT和“遊戲代幣”GST價格閃崩。截至5月29日14時,GMT幣價24小時跌幅高達32.6%。
STEPN專案採用雙幣模型,“治理代幣”GMT主要用於鼓勵玩家為社群治理做出貢獻,以提高平臺價值的認可度,可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遊戲代幣”GST主要用於遊戲中的日常任務、升級等,無限量供應,無法在二級市場交易。
GMT幣價閃崩
GMT此輪暴跌始於5月27日的一則公告。
當日,STEPN在社交媒體上釋出《關於清退中國大陸賬戶的公告》稱,為積極主動響應相關監管政策,Move to Earn應用STEPN宣佈將清查中國大陸賬戶,若發現中國大陸地區使用者,STEPN將依據使用條款對其賬戶於2022年7月15日(東八區時間,即北京時間)24:00停止提供GPS及IP位置服務。
STEPN在公告中表示,如果使用者預期長期會在中國大陸地區的GPS或IP位置登入及使用賬戶,鼓勵使用者自行決策處理應用內的資產。
隨後,幣圈中充斥著“創始團隊被抓”“GPS資料被監管”等流言,造成大量投資者恐慌,開始大規模拋售GMT代幣。
5月28日,STEPN聯合創始人Yawn回應稱,在中國大陸並沒有團隊,被帶走調查更是無稽之談。
然而,這並沒有改變GMT價格的低迷走勢。從4月底的最高點4.18美元回撤到如今的0.87美元,GMT價格跌幅高達79%。據Mytoken資料,對比以太坊和比特幣近一個月30%左右的跌幅來說,該幣已嚴重超跌。自5月3日起,在GST代幣流動池中,撤單量已呈現穩步增長狀態,導致整體交易量處於下行階段。
圖片來源:CMC
中國行動通訊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員會執行主任於佳寧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對於STEPN這類專案而言,新進使用者和資金是專案長期持續發展的關鍵。
“幣圈之光”爆火
STEPN是幣圈2022年初最火熱的專案之一,參與者眾多。資料顯示,這款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遊戲主打“邊跑邊賺(Move to Earn)”概念,鼓勵玩家通過走路、慢跑、快跑三種運動方式來賺取獎勵。
使用者首先需要購買STEPN推出的NFT運動鞋,隨後通過在現實世界中戶外步行或跑步賺取“遊戲代幣”GST與“治理代幣”GMT。其中,GST供應量無限,主要用於升級遊戲體驗,比如製作、修理及升級跑鞋,或升級寶石、解鎖插座等,當使用者在單人模式或後臺模式下移動就會產生GST。GMT則主要用於交易買賣或遊戲內抵押等。
邊跑邊賺代幣的玩法,讓STEPN短期內獲得了使用者量的迅速增長,並積累了鉅額財富。去年11月,STEPN上線測試版,測試階段邀請了來自43個國家的1000多名玩家參與,實現了一週超過70%的玩家留存率。今年3月到4月僅一個月時間裡,STEPN日活使用者從3萬增長至40萬,註冊使用者突破100萬。
根據STEPN披露,STEPN今年第一季度通過應用內NFT市場交易版稅及手續費盈利超2600萬美元,估值突破10億美元。
今年1月20日,STEPN宣佈完成5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紅杉資本印度與Folius Ventures領投,一時名聲大噪。隨後,幣安宣佈即將上線STEPN“治理代幣”GMT。
官網資訊顯示,STEPN團隊以海外華人為主,創立於澳大利亞。阿迪達斯集團副總裁、阿迪達斯跑步應用Runtastic執行長Scott Dunlap任該專案的顧問。
NFT投資有風險
那麼,購買一雙NFT運動鞋,真的能夠輕鬆通過運動賺錢嗎?
此前有媒體報導,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日前買了一雙STEPN鞋。他在朋友圈分享了體驗:“第一天跑步賺了30美元,能量一會就沒了,鞋子的錢看來要3個月才能回本。”以此推算,這雙鞋的價值約為2700美元。
一位幣圈投資者甚至花了幾套房子的錢,一次性購入1100雙STEPN鞋。
一位投資者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講述了她的投資過程:“這個專案年初的時候特別火。當時很多社群裡都喊4天回本,一個月就可以賺近5倍,一年輕輕鬆鬆50多倍。這麼賺錢,你說誰不心動?我當時就懷疑能不能一直持續下去。”
她還表示,前期使用者是賺到了一些錢,那時候看他們每天出去跑步都會曬出上千美元的收益。但是現在,進去就是賠,幣價跌得太厲害,回本週期很長,已經套了不少人。
對此,於佳寧表示,NFT的交易流轉涉及發行公鏈、交易平臺、甚至DeFi架構等,其中涉及到智慧合約的流程相對較多,一旦出現安全性風險,就容易出現大額損失。此外,NFT會根據市場需求而升值或貶值,一旦市場熱度相對降低,跟風炒作的現象冷卻,那麼NFT的資產價值也會大打折扣,這會在另一層面對其代幣價格產生影響。
自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