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B端平臺設計,理解尼爾森10大可用性原則

JenK發表於2022-04-19

尼爾森是一名人機互動學博士,通過總結分析200多個可用性問題,1995年提出了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不論在Web設計還是移動端設計,掌握了這十項原則,都能有效提升產品使用者體驗度。今天就以例項跟大家聊聊尼爾森十大原則。

雅各布.尼爾森簡介

image.png
雅各布·尼爾森(Jakob Nielsen)是畢業於哥本哈根的丹麥技術大學的人機互動博士,他擁有79項美國專利,專利主要涉及讓網際網路更容易使用的方法。尼爾森在2000年6月,入選了斯堪的納維亞互動媒體名人堂,2006年4月,並被納入美國計算機學會人機互動學院,被賦予人機互動實踐的終身成就獎。他還被紐約時報稱為“Web 易用性大師”,被 Internet Magazine 稱為 “易用之王”。他提出的10大可用性原則(10 Usability Heuristics),被廣泛運用於人機互動的各個領域(多在C端為主)。 

10大可用性原則

1. 系統狀態可見性(狀態可見原則)

系統應始終通過合理時間內的適當反饋,讓使用者瞭解正在發生的事情。--尼爾森

1.1 系統狀態可見性-位置可見


相比於C端產品,B端產品在頁面層級往往更為複雜。因此,讓使用者明確當前所處的位置尤為重要,這也就突顯出了導航的重要性。系統平臺中常見的有橫向導航、縱向導航和組合導航這3種。

1.2 系統狀態可見性-數量可見


系統支援對任務欄位進行自定義配置,在「新增欄位」的彈窗中,當使用者勾選了欄位後,下方的「確定」按鈕上會顯示已選數量,方便檢查核對。

1.3 系統狀態可見性-狀態可見


在企業管理後臺將某個任務欄位鎖定後,再次進入「新增欄位」彈窗,被鎖定的欄位後面帶有表示已鎖定的icon,告訴使用者該欄位不可編輯。(多選超出選擇數量後核取方塊置灰或隱藏也屬於狀態可見原則)

2. 貼近使用者的真實環境(環境貼切原則)

系統應該說使用者習慣的語言,比如:使用者熟悉的單詞、短語和概念,而不是系統導向的術語。遵循現實世界的約定,使資訊以自然且合乎邏輯的順序出現。
——尼爾森


一個B端管理平臺中整合了眾多使用者許可權,比如:功能性模組和系統管理模組等。在首頁中,用到的語言通俗易懂,無需特定的專業背景即可理解。而在系統管理頁面中,用到的語言則是較為專業的開發術語,比如「程式碼庫」、「程式碼組」、「許可權管理」等,因為系統管理的主要使用者群體是開發或運維人員,以上這些詞語是開發人員習慣和熟悉的。

3. 使用者有控制和來去自由的權利(使用者可控原則)

當使用者錯誤地選擇了的某個功能後,系統需要提供一個明確的「緊急出口」,來讓使用者離開其不想要的狀態,而且無需額外的對話方塊。支援撤銷和重做。
——尼爾森

3.1 使用者有控制和來去自由的權利-關閉與返回


在某些系統中,一個任務下可建立多個子任務,子任務從屬於父任務。因此,在子任務彈窗中,同時具有「返回上級」和「關閉」按鈕,對應的操作分別是返回父任務彈窗,或者直接關閉彈窗。(多用於功能浮窗,麵包屑導航也屬於使用者可控原則)

由於B端系統的複雜性,有些功能的層級會比較深。彈窗A中的某個操作可能會觸發彈窗B的彈出,如果彈窗A和B承載的功能具有父級和子級的關係,同樣需要考慮「返回」的功能。
(PS:實際專案中其實應該儘量避免多層級彈窗)

3.2 使用者有控制和來去自由的權利-撤銷與重做


在「任務欄位型別配置」的頁面中,當使用者更改了預設的初始配置後,右上角會出現「恢復為預設配置」的按鈕。這是一種支援高效重做的設計思路。(我們系統中經常會在資訊錄入,系統設定中增加“重置”)

4. 系統的一致性(一致性原則)

我們不應當讓使用者去懷疑不同的語句、狀態或操作是否在表達同一件事。設計需遵循平臺的慣例。——尼爾森

4.1 系統的一致性-樣式一致


以平臺中的彈出提示為例,在位置上,提示統一出現在頁面的左下角,經過一樣長的時間後自動漸出消失;在形式上,都是icon加上文字的形式,且右上角具有關閉按鈕;在顏色上,操作成功用綠色,操作失敗和報錯用紅色,功能推送用藍色;如果提示中存在文字按鈕,則文字按鈕的顏色統一用藍色。

4.2 系統的一致性-功能一致


當具備排序功能時,以相同的icon表示,並且在功能操作上也保持了一致:通過拖拽來調整排序。

5. 避免錯誤(防止錯誤原則)

比報錯提示更好的方法是,通過嚴謹的設計來防止錯誤的發生:要麼消除容易出錯的情況,要麼把這些容易出錯的情況找出來,並在使用者採取行動之前提供確認選項。——尼爾森

5.1 防止錯誤-預警與確認


在任務選單中,當滑鼠懸停在非危險操作上時,底色會變成淺灰色;但是,當滑鼠懸停在「移到回收站」上時,底色會變成紅色,通過醒目的顏色來提示使用者,這是一個危險操作,從而降低使用者誤操作的可能。而當使用者點選「移到回收站」時,二次確認的彈窗會彈出,進一步防止使用者錯誤操作。(未儲存關閉、刪除、更改資料等操作都需要做預警提示)

5.2 防止錯誤-置灰

通常情況下,按鈕置灰表示對應功能或操作無法使用,這也是防止錯誤的一條有效途徑,因為使用者通過按鈕樣式就可獲知其狀態,省去了點選的試錯成本。那麼,是不是隻要功能或操作無法使用時,就應該將對應的按鈕置灰呢?(其實更好的做法是填寫玩標題後按鈕不置灰,點選完成按鈕後定位或高亮必填項,讓使用者更容易識別錯誤點)

6. 系統識別勝過使用者記憶(易取原則)

通過將物件、操作和選項進行視覺化,最大限度地減輕使用者的記憶負擔。使用者不需要記住對話方塊中某一部分到另一部分的資訊。系統操作的指示資訊需要易於被使用者發現和獲取。——尼爾森

6.1 系統識別勝過使用者記憶-保留歷史

提及保留歷史,最為常見的就是為使用者保留歷史搜尋和歷史瀏覽。某些平臺功能中有「近期專案」模組,會按專案開啟時間由近至遠排序,方便使用者快速進到自己需要處理的專案中。(常用的office工具)

6.2 系統識別勝過使用者記憶-視覺化呈現

在worktile的看板配置彈窗中,當勾選了右側的欄位後,左側的預覽區會實時展示欄位顯示在卡片中的位置和樣式。因為看板的單張卡片區域比較有限,但有時又需要在卡片中囊括較多的任務資訊,這時通過勾選欄位後實時地預覽,可以讓使用者反覆對卡片呈現效果進行配置和除錯,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記憶負擔。

6.3 系統識別勝過使用者記憶-指示資訊易取


worktile任務開啟方式有3種,分別是:彈窗、側邊滑出、全屏。但如果僅僅是3個名詞,還是有些抽象,不夠直觀。因此將3種開啟方式做成了對應的3個GIF圖,當滑鼠懸停在上面時,GIF圖就開始播放。當使用者需要進行選擇時,必定會將滑鼠移動到對應的開啟方式上,也就必然會發現GIF圖中涵蓋的指示。(這樣子設計,不僅讓開啟方式直觀,而且易於被使用者發現和獲取)

7. 靈活易用的使用體驗(靈活高效原則)

一些快捷操作的功能,雖然會被新手使用者忽略,但可能為專家使用者所使用並幫助提升其使用效率,因此,系統需要同時滿足新手使用者和專家使用者的需求。允許使用者頻繁地操作。 ——尼爾森

7.1 靈活易用的使用體驗-靈活配置


以worktile的任務欄位為例,可以對任務欄位型別進行配置,包括新增欄位、刪除欄位、將欄位設為必填等。另外支援對自定義欄位進行編輯,包括欄位的名稱、型別、預設值和提示文案。任務欄位的配置僅對當前所在專案生效,因此,不同的專案可具備不同的欄位配置,使得專案管理更加靈活。(多見於任務或內容釋出)

7.2 靈活易用的使用體驗-各取所需


以文件為例,如需對文字格式進行編輯,可以有多種方式。當使用者需要對文字進行加粗時,在選中文字後,可以點選上方工具欄中的加粗按鈕,也可以按快捷鍵,或者使用Markdown語法。以上這3種方式都可以達到加粗的效果,但面對的使用者群體卻不太一樣。新手使用者可能會選第1種,熟練使用者或專家使用者可能會用第2種,習慣於用Markdown寫作的使用者則更傾向於第3種。因此,在設計功能時,最好能考慮到不同層次使用者的需求,以此來讓使用者「各取所需」(需要平臺有多型別使用者)

7.3 靈活易用的使用體驗-允許頻繁操作


在某些場景下,使用者可能會進行一些頻繁或重複的操作,因此需考慮:如何設計才能讓這些頻繁的操作更加方便。比如,在建立任務時,會有「儲存」和「完成並建立下一個」這2個按鈕,「完成並建立下一個」其實就為那些需要一次建立多個任務的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另外,在建立子任務時,點選「儲存」後,下方會自動彈出下一個子任務的文字框,使用者可選擇繼續建立或點選「取消」按鈕結束建立,這樣設計同樣是為了提升頻繁操作的效率。

8. 美觀且簡約的設計(優美且簡約原則)

對話方塊中不應包含無關或很少用到的資訊。在對話方塊中每增加一個資訊,就意味著降低了主要資訊的相對可見性。 ——尼爾森


在任務看板中,當任務狀態為「已完成」時,對應的卡片以置灰的方式呈現,從而突出了「待處理」和「進行中」的任務卡片。當任務的優先順序為「緊急」時,卡片左側會以橙色進行標記,而優先順序為「普通」或「較低」的任務,卡片左側就不會用顏色標記。這個案例通過弱化(置灰)和去除(去掉標記顏色),從而讓頁面簡潔,且使得重要資訊得以突顯。

9. 幫助使用者識別、診斷和從錯誤中恢復原則

報錯資訊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而不是用程式碼),準確地反應問題,並且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尼爾森

9.1 幫助使用者識別、診斷、並從錯誤中恢復-識別並從錯誤中恢復

當某個自定義任務欄位在企業管理後臺被鎖定後,在「編輯自定義欄位」的彈窗中,不僅通過置灰讓使用者明確不可編輯,還提示了原因所在(欄位被鎖定),而且也告知了解決方案(被誰鎖定,可以找誰)。

如果報錯資訊用到的是難以理解的語言或程式碼,那起到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上圖中這個報錯提示出現的場景是:在任務彈窗中新增附件併發布時出錯。從「引數有誤: attachments」這句文案中,使用者獲知的僅僅是:附件問題導致釋出不成功。但,「引數有誤」是什麼意思?附件格式不對?還是附件超出大小限制?還是不知道出錯的原因,就更別提解決方案了。

10. 幫助文件-幫助和提示原則

儘管,能讓使用者無需閱讀文件就會使用是最好的方式,但大多情況下,可能還得提供幫助文件。幫助文件的資訊應該易於被搜尋,聚焦於使用者的任務,並列出具體的步驟,而且,不能太龐大。 ——尼爾森

10.1 幫助文件-浮窗提示


在平臺中,如果是簡短且和簡單操作直接相關的幫助提示,則大多是浮窗的形式:當滑鼠懸停時出現;

10.2 幫助文件-文字提示


對於很難用幾句話解釋清楚的幫助資訊,則配置連結,點選後可跳轉到幫助中心的對應位置。

總結

在設計B端產品時,對尼爾森10大可用性原則的運用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慮,但不僅限於以下這些。

  • 系統狀態的可見性:位置可見、數量可見、狀態可見。
  • 貼近使用者的真實環境:用到的語言應該是使用者所習慣的。
  • 使用者有控制和來去自由的權利:關閉與返回、撤銷與重做。
  • 系統的一致性:樣式一致、結構與互動一致、功能一致。
  • 防止錯誤:預警和確認、置灰。但置灰在有些情景下並不適合,需結合具體情況考量。
  • 系統識別勝過使用者記憶:保留歷史、視覺化呈現、指示資訊易取。
  • 靈活易用的使用體驗:靈活配置、各取所需、允許頻繁操作。
  • 美觀且簡約的設計:通過弱化和去除不重要的資訊,讓重要資訊突顯。
  • 幫助使用者識別、診斷,並從錯誤中恢復:問題需準確,方案要可行,勿用程式碼。
  • 幫助文件:根據幫助資訊的長短與型別,綜合使用浮窗提示、文字提示、跳轉幫助中心等形式。

交流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