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油”的蛻變——資料要素市場化萌芽待發

qing_yun發表於2022-03-29

經過千萬年的沉澱與孕育,古老的生物化身石油,而經過提煉的原油變成氣體、塑料、化學品等實體,創造著價值,推動工業文明的發展。在資訊時代或者數字化時代,資料成為公認的新石油,但正如石油沒有經過提煉便不能展現價值一樣,資料原油也需要被分解、分析、治理以及與產業結合,才能創造價值。

通過資料採集、儲存、治理、建模、分析、挖掘和流通,這一新“石油”在創造價值的路上不斷髮生蛻變。如今資料已經成為與土地並列的生產要素,其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如何挖掘資料的價值?怎樣讓資料在合規下流通交易市場化發展?成為新時代的新命題,而以上海資料交易所為代表的資料交易所揭牌成立為破解資料交易過程中的各種難題帶來了新思考。

資料成為新的生產要素

在數字經濟時代,得資料者得天下。每個國家也是鉚足了勁,生怕落下。全球範圍來看,從德國2011年提出工業4.0到美國通用電器2012年提出工業網際網路,再到英國2017年提出數字經濟戰略,2018年提出數字憲章,截止到2021年10月份,超過170個國家釋出了數字化的戰略。

中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單獨成篇,在國家頂層戰略上為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政策引導。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各要素市場的重點改革任務,將資料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參與市場配置。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雲端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副所長魏凱在一次大會上談到資料要素化、市場化配置目標,通過市場化競爭的方式,將這些要素視作“商品”,讓其在市場中充分流動、自由競價,最終使得每個要素都流向其可以產生最大價值的地方。他認為這涉及兩個方面,資料首先要素化,變成生產要素,同時要參與市場化價值創造和分配。

資料要素化需要一場技術上的革命,以前很多大資料相關技術都側重於讓使用者在組織內部能夠方便、低成本地儲存資料管理資料。現在,還要更快,由於市場競爭加劇,業務複雜多變,現代大資料堆疊追求低成本高效率,對資料實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光速創投合夥人Nnamdi Iregbulem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今企業對傳統的資料基礎設施越來越厭煩,舊的“批處理”模式(每天一次大的更新,查詢速度慢)正在讓位於更細化、更高頻率的實時更新(每秒多次更新,查詢速度快),從而帶來更新鮮的資料和更快的洞察力。在現代資料棧中,實時基礎設施和工具可以採取多種形式:

·以高頻率和高容量將小資料包從A處流向B處(例如:Apache Kafka、Redpanda、Apache Pulsar)。

·通過流處理工具過濾和轉換流資料(例如:Apache Flink、Apache Samza、Decodable)。

·實時分析,讓分析師在低延遲的情況下獲得對業務查詢的最新反饋(例如:Materialize、ClickHouse、Tinybird)。

·實時或線上機器學習模型,不斷適應和學習資料,並實時生成預測(例如:Tecton)。

當前熱門的HTAP資料庫也是為了處理對實時性要求較高的混合負載場景而出現,目前,將這些不同的系統組合起來仍然是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但這也成為資料技術創業者的新機遇。

資料市場化意味著資料不再限於組織內部發揮作用,資料要跟很多外部資料融合。對資料治理和資料資產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資料隱私、資料保護、合規等方面的挑戰。在資料市場化流通融合環節,資料市場和交易平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國內資料要素市場化萌芽待發

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拉文創業中心主任Bernhard Schroeder曾撰文稱,資料市場和交易平臺將迎來新的機遇。隨著蘋果、Facebook、谷歌等科技巨頭宣佈可能限制第一方資料(需要獲得許可)的使用,這給廣告商帶來了問題,但也為資料市場和交易平臺的崛起提供了機會。

Gartner在2020年7月釋出的《2020年資料與分析領域的十大技術趨勢》中提到,到2022年,35%的大型企業機構將通過正式的線上資料市場參與資料交易,而這一比例在2020年為25%。資料市場和交易平臺為整合第三方資料產品和降低第三方資料成本提供了統一平臺。

2021年11月25日,上海資料交易所揭牌成立,重點是破解資料交易的確權難、定價難、互信難、入場難、監管難等關鍵共性難題。當天完成掛牌資料產品20個,涉及金融、交通、通訊等八大類。11月26日,華南(廣東)國際資料交易有限公司成立,聚焦建成中國南部資料要素流通流轉的樞紐平臺,將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資料要素流通、跨區域的機構合作和資料互聯、政府資料與商業資料融合應用等方面發揮作用。

在上海交易所首發數商體系,全新構建了 “數商” 新業態,涵蓋了資料交易主體、資料合規諮詢、質量評估、資產評估、交付等多領域,培育和規範新主體,構築更加繁榮的流通交易生態。比如,作為首批簽約數商,星環科技在大資料、隱私計算、資料安全流通領域有著多年積累,研發了資料要素流通全過程的一系列工具,在各方資料不出域的前提下,為資料資源方和資料消費方提供資料交付服務。

資料交易所的成立引發了業內關注,慧辰股份CEO趙龍指出,一方面,上海資料交易所成立以後,會促進資料的確權、定義、交易等方面合法合規有序推進,這樣會加快資料交易環節前期的資料基礎確認。二是,隨著資料確權的基礎制度、法規不斷完善,隱藏在各行各業的資料可以被釋放,利於產業資料的積累,夯實產業資料基礎。三是,因為有基礎的資料,在資料基礎上的實踐會帶來更多企業增值、行業增值等方面的應用,這將有助於整個中國資料產業基礎制度、基礎環節等資料基礎的完善。四是,隨著資料基礎的提高,資料量變大,資料維度變多,法規等也更健全規範,像慧辰這樣的資料探勘、分析公司就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從而讓資料可以跨行業、跨產業、跨領域的應用起來,資料的價值會得到進一步釋放。

總體來看,趙龍認為國內資料要素市場化會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資料的意識與價值認可階段。過去五年第一階段應該基本完成,大家覺得資料是很有價值的要素。

第二個階段,資料的準備階段。目前各個行業的差距比較大,可能還需要三到五年,各個行業基礎資料的準備才能完成,即資料有合適的欄位、儲存,用於可供分析的標準的一些資料庫的建立等。

第三個階段,基於資料的本行業實踐階段。實踐是來自於行業自身的應用,比如鋼筋行業自身的資料應用來提升行業的效率,降本增效,在各個行業都會存在這樣一個週期。

第四個階段,整個資料的規範、流通、基礎制度都已經建好,資料跨行業交流,甚至跨行業應用。比如鋼鐵行業的資料可以應用到金融行業、能源行業、消費類行業,通過資料帶動的其他行業效率的提升。

“(資料要素市場化)是一個漫長的路,時間還需要十到二十年。因為光有資料意識,基礎資料還是不夠的,在每個行業的實踐,跨行業的實踐的週期可能會更長。”趙龍強調,目前國內資料要素市場化還在萌芽起步階段,先要企業和政府把資料治理好,行業資料應用和實踐多參與,資料準備就緒後,可以外放流通,參與市場化價值創造和分配。每個行業都在做,但是不同行業的發展參差不齊。

比如在氣象行業,墨跡天氣副總裁黃耀海指出,由於歐美相關氣象法立法較早,很早就開始將氣象資料在國家範圍內進行公開和共享,中國氣象資料市場程式與歐美相比還有距離,包括資料質量、標準化等還有差距。“我們也在推一些標準,希望能把國內的資料標準化,標準化後大家用起來會更方便,歐美的標準化已經比較成熟了。”黃耀海介紹,在氣象資料交易方面,歐美直接融入到標準的資料交易體系中採購這些資料,或者對資料交易市場輸出相應的結果。現在國內氣象資料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沒有完全成熟,氣象資料交易還處在類似個案交易環節,他希望能通過國家相關立法推動氣象資料交易發展。

趙龍認為,當前,資料要素市場化的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方面,首先資料意識都有了,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從採集到規範、標準制度的建立來積累基礎資料,一旦有了這樣的意識,離爆發也不會太遠。挑戰其實也更大,比如資料倫理、資料向善,資料的基礎、制度、法制、規則、運營其實都還沒有建立起來,要政府、產業、企業運營者等達成共識,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只能是各產業鏈條的人,齊心協力,慢慢推動。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25873/viewspace-288465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