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回憶

Aitozi發表於2022-03-27

image.png
耗時56h把這本書讀完了,非常棒的一本書。這本書的作者赫爾曼·沃克是一個美國猶太人,並且珍珠港事件後,他加入美國海軍被派往南太平洋,參加了新的喬治亞戰役、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戰役、馬里亞納和帛琉群島戰役、呂宋島戰役、靈加延灣入侵和沖繩島戰役。二戰結束之後開始自己的小說創作的生涯,成為職業作家。

這本書是戰爭風雲的續集,上冊只寫到珍珠港事件就結束了,大戰還沒有開始,所以在我看來下冊更為精彩。這本書讓我覺得好的地方有很多

鮮明的人物

裡面的人物刻畫非常的有特色,很多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刻在腦海中。拜倫,娜塔麗,傑斯特羅,斯魯特,華倫,傑尼斯,帕格,帕米拉,羅達,班瑞爾,羅斯福,斯大林,希特勒,丘吉爾,杜魯門,哈爾西,斯普魯恩斯... 這些人物有實有虛,但是給人的感覺就特別真實,人物性格特別的鮮明。拜倫的猶豫氣質,遇事鎮定,和他老爹一樣古板,一顆尼安德特人的心 ?。斯魯特從膽小怯懦到勇敢獻身的轉變,娜塔麗的讓人心急的猶猶豫豫(書的開篇就是《娜塔麗在哪裡》直到最後一章才看到她被解救,可以說是整本小說的靈魂人物了,相信不少讀者都是為了看她解救一路追下去的),傑斯特羅的文人的毛病和到最後救娜塔麗的勇氣和從容赴死的篤定,作者借他之口也講了很多對猶太人的想法和對二戰的想法。虛構的小說《一個猶太人的旅程》從奧辛維斯到奧辛維斯的旅程貫穿他的一生,他就像一個猶太人的符號。老派且正派的帕格,情商賊高,最後給帕米拉寫起情書來真是有一套,作為全書的靈魂人物,帶領讀者去到不同的戰場,遊走於各國政客之間。永遠不放棄生的希望的班瑞爾,我願稱之為全書最勇敢的人。還是延續上一冊的印象的老奸巨猾的羅斯福,全文反覆提到羅斯福讓整個二戰中美國本土未曾受到一絲炮火,並且大發戰爭財,為美國奠定戰後霸主的地位,我覺得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斯大林的殘暴雖然表現的很含蓄,不過作者也多次提到,蘇聯的很多歷史材料是缺乏的,從另一方面反應其言論的閉塞。還有從隆將軍眼裡看到的希特勒的描寫,簡直就是一個瘋子,剛愎自用,怯懦的匹夫。當然還有帕米拉,帕格的可愛女人啊,戰爭時代的愛情。

歷史事件真實

讓讀者以獨特的視角回到當時,親歷整個二戰的開始,高潮,結束。從各個立場,美國,英國,俄國,德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分析這場戰爭,從中途島海戰,新加坡戰役,杜立特行動,斯大林格勒戰役,列寧格勒戰役,德黑蘭會議,猶太樂園,奧辛維斯,《萬湖會議備忘錄》,萊特灣之戰,諾曼底登陸,廣島原子彈都有詳細的描述,最有意思的是裡面的隆將軍的《世界的大屠殺》從德國的角度來分析這些戰役,看起來特別真實,作者以帕格的編者按和隆將軍兩個虛構角色左右互搏。裡面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中途島和萊特灣,這兩場戰役看下來感覺大戰的時候的兩邊都是盲狙,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士兵不過是這些指揮官,政客的犧牲品罷了。還有大段的猶太人祕密屠殺,毒氣室,焚屍隊的描寫,包括艾希曼等人的行徑看了讓人毛骨悚然。然而其他同盟國的冷漠,猶太人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所以最後娜塔麗才決心要回到巴勒斯坦。

對戰爭的思考

這本書中有很多對戰爭的思考,摘取幾段

戰爭是以武力實現其目的的政治,任何軍事行動,都難以超出它的政治目的。

儘管他們的骨骸已經橫在墓穴的黑暗中,但是他們並沒有白死,如果對他們的回憶能把我們從漫長的戰爭歲月中帶到享受和平的日子裡

人的心靈因能隨遇而安而得以拯救

世上的事有什麼大不了啊。我們是一粒塵埃上的微生物。生命是一種無聊透頂而毫無意義的偶然現象,生命一旦終了,我們不過是一堆死肉。

看這場戰爭究竟為個什麼呢?為了民主嗎?為了自由嗎?亂彈琴!為的是下回輪到誰來坐天下,誰來制定幣值,誰來控制市場,誰來掌握原料,誰來剝削那些未開化大陸的廣大廉價勞動力!

從這兩部連續的小說中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戰爭是一種古老的思想習慣、一種古老的心理狀態、一種古老的政治手段,就像人的犧牲和人的奴役已經成為歷史陳跡那樣,戰爭今後也一定會成為歷史陳跡。

然而,這一切都沒使我看清事實。我和艾希曼的會面,卻使我看清了。這是什麼緣故呢?我想,這是由於那個最古老的心理上的事實:一個人實際上無法感覺到另一個人的苦難。更壞的是,我在我的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面對這個更加赤裸裸的事實:旁人的苦難反而會使自己感到慶幸,感到寬慰,因為他自己逃過了這種苦難。

兩部小說的主題只有一個,它清楚地表現在維克多·亨利評論萊特灣戰役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中:
“要不就是我們結束了戰爭,要不就是戰爭結束了我們。”

俄烏事件

讀這本書的時候正發生了俄烏戰爭,導火索是北約和美國,記得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句抖機靈的話,恆紀元是稀缺的,亂紀元才是常態。也許是因為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一代,所以忘記了和平歷來就是稀缺的,世界很難維持長久的穩定,眾生皆苦,及時行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