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線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估計,截至2018年的資料顯示,有27%的15-49 歲且有過伴侶的女性在一生中遭受過來自親密伴侶的軀體暴力或性暴力,或者兩種暴力均有,其中13%的女性在近期遭受過親密伴侶暴力。

該項研究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德國慕尼黑大學等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

研究中使用的資料來自世界衛生組織針對暴力侵害女性行為流行狀況的全球資料庫,包括2000年至2018年期間開展的300餘項符合條件的調查和研究。資料覆蓋161個國家和地區,包含200萬名15歲及以上的女性,佔全球婦女和女孩人口的90%。

曾有過伴侶的女性(定義為已婚、有婚史、同居或有長期性伴侶的女性)的親密伴侶暴力行為,指的是在婚姻、同居或任何其他結合形式中產生的軀體、性和心理方面的傷害行為。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其可持續發展目標(SDG5.2)中呼籲消除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這項最新研究旨在提供全球、地區和國家層面上的親密伴侶暴力侵害女性行為的基線估計,以幫助各國政府監測其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的進展,併為制定預防和應對此類暴力行為的政策和方案提供依據。

當前分析表明,各國政府未能實現消除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目標。這項最新研究的通訊作者、世界衛生組織的Claudia García-Moreno說,“雖然我們在過去20年裡為實現這個目標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要實現到2030年消除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曾結過婚或曾經有過伴侶的女性不同年齡組的終生和過去一年的親密伴侶暴力或性暴力(或兩者皆有)全球流行率估計。

據估計,在全球範圍內,27%或約1/4有過伴侶的15-49歲的女性自15歲起,一生中至少遭受過一次親密伴侶暴力。結果表明,在2018年,多達4.92億的15-49歲女性在過去12個月內遭受過親密伴侶暴力,這一數字相當於被調查女性的13%或1/7。

研究還提醒,由於本研究的估計結果基於女性的自我報告,且考慮到問題的敏感性和汙名化性質,這些女性遭受親密伴侶暴力行為的真實流行程度可能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還反映出一點,即大量少女和年輕女性遭受親密伴侶暴力行為。研究顯示,在最年輕的女性年齡組(15-19 歲)中,估計有24%或近1/4的女性遭受過親密伴侶暴力。在有過伴侶的15-19歲和20-24歲的少女和年輕女性中,近期或當前遭受過親密伴侶暴力的流行率最高,2018年有16%或1/6的女性遭受過親密伴侶暴力。

研究團隊還分析了全球各區域間的差異。結果顯示,15-49歲女性的親密伴侶暴力終生流行率在大洋洲(49%)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44%)最高。親密伴侶暴力終生流行率估計值在中亞(18%)和中歐(16%)最低。過去12個月內親密伴侶暴力流行率的區域模式相似,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32%)、大洋洲(29%)、撒哈拉以南非洲東部(24%)和南亞(19%)最高。

研究認為,總體而言,在有過伴侶的15-49歲的女性中,高收入國家的親密伴侶暴力終生流行率和過去一年流行率估計值較低。在親密伴侶暴力過去一年的流行率方面,高收入地區與低收入地區和中低收入地區間的區域差異尤為明顯。

“這些發現證實,男性親密伴侶對女性實施的暴力行為仍然是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一項挑戰。各國政府難以如期實現到2030年消除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目標。作者呼籲對有效的多部門干預措施進行緊急投資,並在COVID-19後加強相應的公共衛生應對措施。”Claudia García-Moreno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