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成果顯示,中國的科技創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再到高鐵賓士、北斗組網、大飛機首飛……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從基礎研究、科技工程再到前沿技術都取得矚目成就,“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也從夢想變為現實。
今年9月公佈的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超2.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249.5億元,增長10.2%;R&D經費投入強度為2.40%,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
10月16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成功,並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四艙(船)組合體的畫面。新華社圖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9年上升
作為評價各經濟體創新能力的一個指標,全球創新指數是衡量各國創新的風向標,併成為各國政府制定經濟決策的參考。
2021年9月,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釋出了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國排名從2020年的14位升至全球第12位,並且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自2013年起,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
從中國2019~2021三年GII報告排名資料可以看出,2021年,中國創新產出優於創新投入。今年中國創新投入排名第25位,高於2020年和2019年;在創新產出方面,中國排名第7。
WIPO總幹事鄧鴻森談及今年的GII時表示:“今年的全球創新指數向我們表明,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和生計造成了巨大影響,但許多部門都展現出驚人的韌性——特別是那些注重數字化、技術和創新的部門。”
中國迅速發展的數字經濟,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前不久釋出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長速度,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基礎研究經費佔比超6%
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好比科技創新的“深蹲助跑”,決定了科技創新能跳多遠。“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被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根據“十四五”規劃,我國將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佈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統計師張啟龍解讀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時表示,2020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達到24393.1億元,比上年增加2249.5億元,增長10.2%,延續了“十三五”以來兩位數以上增長態勢。R&D經費投入強度(與GDP之比)達到2.40%,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提升幅度創近11年來新高。
分活動型別看,全國基礎研究經費1467.0億元,比上年增長9.8%;應用研究經費2757.2億元,增長10.4%;試驗發展經費20168.9億元,增長10.2%。2020年,基礎研究經費保持增長,佔R&D經費比重為6.01%,連續兩年保持在6%以上。
對基礎研究的支援除了體現在經費投入佔比上,還有科學技術進步法的修訂以及科學技術獎的評選。
今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十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草案)》進行了審議,並公開徵求意見。這次科學技術進步法的修訂,將基礎研究單列一章,緊跟在第一章總則之後。
另外在11月3日公佈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上,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2項,而在2000年至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僅授予13項成果,且有九年出現空缺。同時,雖然2020年度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授獎總量比上年度減少,但是獎勵基礎研究的自然科學獎和2019年度數量一樣,佔比得到提升。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強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長足進步,國家科技實力持續增強。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必須在目標、戰略及任務結構等方面進行及時調整。其中,加強基礎研究就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
陳強認為,從我國情況來看,近年來持續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通過與美國、英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對比看出,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總量提升明顯。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英國約611.9億元,日本約1301.4億元,美國約6966.3億元。但基礎研究投入強度依舊不足(基礎研究支出/GDP),中國約0.14%,英國約0.35%,日本約0.43%,美國約0.50%。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達到8%左右(現為6%)。
“加強基礎研究不僅要有規劃引領,還需要立法保證。對科技進步法的修訂正是適應了這一現實需求。”陳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