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有個段子火了:開車不摸臉,摸臉不開車;你摸臉的樣子像極了打電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西安的王先生發現自己有一個交通違法記錄,因駕車接撥手持電話,被處以扣 50 和記兩分的處罰。王先生很納悶,仔細一看違法圖片十分無奈,“是我開車摸臉被抓拍了,以為我在接電話。”
王先生以摸臉為由進行了申訴,講清楚當時的情況,他當時覺得臉癢,摸了摸臉,沒打電話,申訴後已經撤銷了王先生的違法記錄。
開車摸臉這個事,好像是很普遍的現象,有時可能你自己都察覺不到。摸臉不僅可能會被誤拍為打電話,還容易增加感染風險。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Ergonomics 上題為 “U can’t touch this!Face touching behaviour whilst driving:implications for health, hygiene and human factors” 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諾丁漢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司機平均每小時會摸臉 26 次,如果其洗手不充分的話可能就會傳播病菌甚至引起機體感染。
文章中,研究人員仔細分析了從兩項公路駕駛研究中所獲得的 31 個小時的檔案視訊片段,其記錄了 36 名有經驗的司機。
研究者表示,在幾乎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司機每小時會觸控其臉部或周圍 26.4 次,而每次觸控的時間會持續近 4 秒鐘;其中其臉部被觸控的次數最多(79.6%)、其次是頭髮(10%)、脖子(8.6%)和肩膀(1.7%)。在 42.5% 的情況下,司機大約每 5 分鐘會接觸一次粘膜(即嘴脣、鼻孔和眼睛等),而接觸時最常使用的時指尖和拇指,而這些部位是在洗手時經常會被忽略的。
有資料顯示,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的人群之間缺乏差異,這就表明,所有司機在駕駛車輛時都有可能通過觸控面部而遭受感染或汙染。研究人員承認,觸控臉部的行為(比如挖鼻孔和掏耳朵)可能要比他們觀察到的普遍的多,尤其是當司機在駕駛自己的車輛時。
研究者 David R Large 說道,臉部接觸行為或許會給司機帶來疾病的傳播風險,尤其是當其所駕駛的車輛被共享或佔用時,且駕駛者或乘坐者的手部衛生狀況不佳時。
比如,通過抓鼻子或揉眼睛,司機就可能會無意識地將病毒或其它危險的外來物質(在駕駛時或進入車輛前從受汙染的車輛控制裝置或表面所獲得的)轉移到其面部。駕駛座位一項認為有著多種物理接觸點,其需要手動操作多種控制裝置;理解這些如何被人類固有的行為所點綴(比如觸控臉部),以及這些對健康和衛生及任務相關的因素(比如功能和表現)所產生的潛在影響,顯然非常重要。
研究者指出,車輛操作的複雜性和隨之而來的工作量(駕駛的機體和認知需求)對觸控臉部頻率有著很大的影響;在較高工作量的情況下(比如準備或進行變道或轉彎動作時),司機顯然不太傾向於摸臉(次數減少到 21.7 次)。
本文研究為解釋人們的習慣(比如摸臉)與常規駕駛任務重疊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截止到目前為止,這還是一個並未被充分進行研究的領域。研究者認為,減少或消除車內表面和裝置上不必要的身體接觸或許既能減少傳播,又能重新規劃司機和乘客的體驗。本文研究或為設計新的技術方案提供了一定參考,比如完全無接觸的介面等,其會取代使用集中手或面部手勢來與汽車的資訊娛樂和舒適功能進行互動。
圖片來源: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140139.2021.2004241
此外,如今的駕駛者監測已經能夠通過跟蹤眼睛眨動率和頭部的點頭情況和其它物理指標來檢測駕駛者的疲勞和分心情況,其有可能還會被開發和部署從而檢測或預測不經意的面部觸控。
研究者解釋道,如果系統檢測到指示臉部觸控的不尋常行為,其就會提醒司機,或者發出一種警告;例如,在駕駛工作量低的時期,當研究結果提示臉部觸控行為可能較多時,儘管人們認為這種警告可能會變得讓人討厭。
諸如在當前 COVID-19 大流行期間已經開展的健康意識活動,也有可能會幫助司機提高對摸臉行為存在的潛在風險的意識,同時還能鼓勵其儘可能避免出現這樣的行為,這或許也能夠加強在上車之前的洗手做法,並建議司機在上車後對雙手進行消毒。此外研究者還認為,這些體型和通知或許應放置在車輛內司機的正常視野中,或納入到人機介面(比如汽車的資訊娛樂儀表盤中),從而就能鼓勵司機採用或保持這些新的行為。
原始出處:
Finian Ralph, David R. Large, Gary Burnett,et al. U can’t touch this! Face touching behaviour whilst driving: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hygiene and human factors, Ergonomics (2021). DOI:10.1080/00140139.2021.200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