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三年來地球大資料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與評估實踐的一次整合創新。針對零飢餓、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群、氣候行動、水下生物和陸地生物6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18個具體目標彙集26個典型案例,展示了典型地區、國家、區域和全球四個尺度在資料、方法模型和決策支援方面對相關SDGs及其指標進行的研究和監測評估成果,包括20套資料產品、13種方法模型和16個決策支援。
結果顯示,中國在六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正向著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尤其是2015年之後,改善幅度較大。《報告》指出,中國有四個指標整體已經接近或達到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五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比例、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土地退化比例和山地綠色指數。
可持續發展大資料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指出,應對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面臨的資料挑戰需要開拓更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掘利用和創新地球大資料技術,是解決當前面臨可持續發展的資料鴻溝、資訊和工具缺失問題的有效途徑。作為致力於大資料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國際研究機構,可持續發展大資料國際研究中心將建成集“儲存、計算、分析、服務”的SDG大資料技術服務體系、開展SDG指標監測與評估科學研究、研製並執行SDG科學衛星、構建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智庫,並開展大資料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
在零飢餓方面,聚焦可持續糧食生產體系,構建了中國耕地複種指數和14種主要作物空間分佈資料集,展現了地球大資料技術在及時快速資訊獲取和多源資料融合方面的能力。
在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方面,圍繞改善水質、提高用水效率、水資源綜合管理、保護和恢復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四個具體目標,發展了中國湖泊水體透明度資料集、全球大型湖泊水體透明度資料集、全球農業區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資料集、中國自然和人工水體分佈資料集,以及中國沼澤溼地分佈資料集。
在可持續城市和社群方面,聚焦公共交通、災害評估、公共開放空間三個具體目標開展了基於地球大資料技術的指標監測與評估,並在中國市級尺度開展了多指標綜合評估。生產了分性別、年齡段的中國人口高精度公里格網資料、中國地市級自然災害總體損失年際變化資料集、中國城市建成用地綠地空間組分資料產品、中國社群尺度城市景觀資料產品。
在氣候行動方面,聚焦抵禦氣候相關災害、應對氣候變化舉措、氣候變化適應和預警三個具體目標,透過地球大資料方法生產了中國沙塵天氣年際影響範圍資料集、中國CO2和NO2濃度資料集、中國森林淨生態系統生產力資料集、全球淨生態系統生產力及其驅動因素資料集、綜合海表衛星與ARGO浮標觀測資料生產全球海洋熱含量資料集。
在水下生物方面,聚焦可持續管理和保護海洋及沿海生態系統具體目標,透過時空資料融合、四維變分同化預報和深度學習等方法,在中國和典型地區兩個空間尺度,完成了中國紅樹林動態變化、中國濱海養殖池動態變化等資料集產品生產和黃海大型藻華監測預警模型實用性驗證等工作。
在陸地生物方面,聚焦陸地和內陸的淡水生態系統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山地生態系統保護與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三個具體目標,生產了全球山地綠色覆蓋指數及瀕危物種公里網格空間精細分佈兩套資料集產品;評估了中國生態系統質量及動態變化、中國草地生態系統保護現狀及越冬白鶴棲息地時空變化特徵;得出了中國2000~2015年生態系統質量顯著提升,中國草地生態系統總體保護效果較好,但仍有5類分佈面積較小的草地保護比例低,鄱陽湖棲息地退化亟須進一步保護等科學發現。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