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以來,全球大多數國家的肥胖流行率開始悄然上升。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30億人超重或患有肥胖症。同樣,我國的肥胖流行情況亦不容樂觀。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成年人的平均體重指數(BMI)和肥胖症一直在穩步增長。

去年12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就《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有關情況舉行釋出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然而,在全國、區域或某些人口亞群中,對近期趨勢尚無可靠評估。

為了解決這一證據空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李新華、丁剛強、吳靜團隊研究了中國城鄉居民的體重指數與肥胖趨勢。相關論文於2021年7月3日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

doi:10.1016/S0140-6736(21)00798-4

研究對2004年至2018年期間連續進行的六次全國性代表性健康調查的相關資料進行了詳細分析。計算了平均BMI和肥胖症(BMI≥30 kg/m2)的流行率,並按性別、年齡、城鄉結合部、地理區域和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了時間趨勢。並特別強調2010年之前和之後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標準化平均BMI水平從2004年的22.7 kg/m2上升至2018年的24.4 kg/m2,由此可見,我國的平均BMI已幾乎與“超重”標準持平。不過,2010至2018年間,平均BMI每年上升0.09 kg/m2,是2004至2010年報告的一半。

來源:CDC

肥胖患病率從2004年的3.1%上升至2018年的8.1%。同樣,2010年後肥胖患病率的年增長率為6.0%,略低於2010年前(8.7%)。自2010年以來,城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BMI和肥胖患病率的上升速度顯著放緩,農村男性的上升速度適度放緩,但農村女性的上升速度持續穩定。

到2018年,農村女性的平均BMI為24.3 kg/m2,顯著高於城市女性(23.9 kg/m2);但農村男性的平均BMI為24.5 kg/m2,顯著低於城市男性(25.1 kg/m2)。

在這項研究中,有趣的一點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男性與女性在關心自己的體重上似乎有區別。在所有六項調查中,與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相比,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平均BMI較低,但男性的BMI則相反,與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男性相比,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男性平均BMI較高。

BMI逐年變化

總的來說,中國估計有8500萬18-69歲的成年人(4800萬男性和3700萬女性)肥胖,是2004年的三倍。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發生肥胖,現在無論男女老少,都在與減肥鬥爭中。科學家們也一直在探索肥胖症的治療策略。

好訊息是,除了減肥藥,減肥手術,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有些人狂吃不胖的祕密。

2021年7月2號,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員發現了一種罕見的變異等位基因,與較低的 BMI 相關。該變異等位基因雜合子攜帶者的BMI比人群普遍值低1.8,體重輕10.6斤,肥胖的機率降低了 54%。此外,在小鼠中敲除該基因,會使小鼠體重降低。這個研究發現為人類肥胖的遺傳學提供了見解。

這是何方基因變異?瘦身效果這麼神奇!

DOI:10.1126/science.abf8683

在該研究中,研究員對來自英國、美國和墨西哥的 645,626 名個體的外顯子組進行了測序,並估計了罕見編碼變異與體重指數 (BMI) 的關聯。

研究員確定了16 個基因,它們在蛋白編碼序列上發生的罕見變異與BMI偏高或偏低有顯著關聯。在這16個基因中,GPR75受到了格外的關注。

外顯子組測序

在約 4/10,000 名測序人群中發現GPR75的蛋白質截斷變體(protein-truncating variant),雜合子攜帶者肥胖的機率降低 54%,BMI比人群普遍值低1.8,體重輕5.3公斤。

與BMI相關的基因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基因對體重影響,研究員敲除了小鼠體內的GPR75,並以高脂飲食方式餵養這類小鼠與正常小鼠,結果發現,與野生型相比,雜合Gpr75 – /+小鼠和敲除Gpr75 – /- 小鼠的體重增加分別降低 25% 和 44%,並伴隨著血糖控制和胰島素敏感性的改善。

說完了吃不胖的編碼變異,研究員也發現了易胖的編碼變異。研究發現,UBR2、ANO4和PCSK1中罕見的蛋白質截斷變異與雜合子攜帶者肥胖的機率高兩倍以上相關,類似於MC4R 中預測的有害非同義變異,這被認為是單基因肥胖的最常見原因。

此外,CALCR中的蛋白質截斷變異與較高的 BMI 和肥胖風險相關,LEP,POMC,PCSK1, 以及MC4R(但不是LEPR)與較高的BMI相關聯。

這些結果表明,有時肥胖真的不是你的錯,是體內基因的鍋。不過好訊息是,抑制這些易胖基因,如GPR75, 可能是肥胖症的一種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