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窮國和富國,空間收入差距均在增加。全球80%的貧困人口來自世界3%的地區。在過去幾十年間,區域發展越不平衡的地方,政治兩極化、發生衝突和政變的可能性越大。

2.根據世界銀行釋出的2000年、2015年538個貧困地區資料,這些地區聚集著全球11.2億的貧困人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亞、南亞等77個國家存在大量貧困人口,遠超於被世界銀行劃定為低收入國家的33個國家。

3.根據作者對貧困地區的分析,這些地區存在空間落後的特點。區域發展具有外溢效應,會影響鄰國相鄰區域,地區經濟1%的增長對其相鄰地區GDP增長具有拉動作用,且會持續較長時間。

4.近二十年來,國際發展研究存在區域決定主義的爭議。位於熱帶內陸地區、海洋貿易或內河貿易有限、存在長期發展的結構性障礙等因素導致國家貧困。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海拔較低降低貧困發生可能性。教育能夠顯著改善區域發展狀況,教育年限增加一年,其經濟在未來十五年可增長3%。聯通性是影響發展的關鍵因素。除此之外,政府行政管理能力、調節國內國外衝突能力也會影響經濟增長。

5.促進區域發展的三種干預方式:提升人力資本、利用技術與基礎設施投資彌補區位劣勢、改善政治機制功能。貧困地區人口增長速度快,遷出人口規模不足,導致貧困人口仍持續增長。

6.貧困地區發展情況引發全球對貧困治理目標的討論。以國家為單位的扶貧資金對解決地區性貧困問題效率不足,制定區域貧困治理政策勢在必行。對政府來說,如何平衡利用經濟中心聚集效應拉動經濟增長和增加經濟包容性的關係,成為新的挑戰。同時,政府還需處理髮展外溢效應,不論是跨區域還是跨國境。

7.在作者看來,移民是解決全球地區性貧困問題的重要途徑。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